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同学提包包”。这句看似正常的话其实存在三个疑问需要我们厘清:要帮助女同学,男同学就不用帮助了吗?这种引导方式合适吗?如果孩子不情愿当男子汉就可以不帮吗?
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一切的帮助和关心行为只是因为两个因素:你需要帮助和我愿意帮助。无论男女,只要一方处于困难中需要帮助,另一方就应该去帮助。
赵汀阳认为先有美好生活后有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美好生活的手段。教育只是为了学习规范吗?当然不是。把人从规范、功利、世俗、依附、定势、习俗等中解放出来才是教育的使命。那么在学习规范的时候,回到起源,从美好价值和生活开始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不能从规范本身开始。在被规范、为规范的道德发展低阶段状态,人们往往以为让座是为了文明,上学是为了考大学,做一个好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同样的道理,“书本摆整齐”是为了“专心把课上”,或者是为了上课更有效率,那么,只要做到专心上课,书本是否摆放整齐也许并无太大关系。要求整齐没有错,从价值上说,是否整齐更多关乎“美”与“不美”,而不是“对”与“错”,如果把整齐的要求放在专心上课上,可能容易造成孩子们和老师的误解,有些孩子或老师误以为书本乱放的同学就没认真上课,孩子们也可能一味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规规矩矩地把书本摆放整齐。着眼于规范而忽略美好价值就相当于没有教育的管理,是对孩子心灵的压迫。
而“男子汉”无疑就是男孩子专属的第三阶段的引导方式。“好孩子”“男子汉”,这些语言的引导容易使孩子把行为的动机定位在为了得到老师或他人的认可。帮助同学就是为了得到他们的夸奖吗?当然不是。不夸奖的话,孩子还要这样做。也许我们把动机定位在为了给同学减轻负担或解决困难更好。若教育从低阶段开始,就可能远离美好价值与生活,远离道德,远离真正的教育——人的解放,而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束缚。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开始,避免孩子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或其他外在目的而做出好行为,为目的而放弃好行为,为规范而规范。总之,要避免规范伦理的局限。
另外,对于处在第四或更高阶段的孩子,若以“好孩子”为诱惑来鼓励他们,则显得过于幼稚。对经历了无数“好孩子”鼓励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到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好孩子”的鼓励依然显得幼稚。例如,一位妈妈和自己的孩子在菜市场偶遇了孩子的同班同学,回家后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不知道帮你同学提袋子呢,这么不懂事!我说了让你去,你也不动,一点都不听话,今天买的好吃的别吃了!”而这个孩子的日记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今天,我看到了××,我没帮他,因为他平时就不让别人帮他拿东西,每次都是自己拿。我本来想等他拿不动或者摔倒的时候再帮他,可是,没想到他竟然一个人把那么重的袋子提到了车上。他真了不起!看来我以前太不成熟,以后要变得强大起来,凡事靠自己”。
例子中妈妈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判断处于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不帮就别吃;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不帮同学,不懂事。
然而,从孩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孩子给予了同学最合适的帮助;孩子不在乎妈妈的夸奖;孩子也不在意妈妈的批评和惩罚。对于一个这样处在阶段四甚至更高阶段的孩子而言,妈妈的判断和评价,不仅轻视了孩子,不尊重孩子,也更显示了大人们处理方式的不恰当。
因此,应该尽量少地使用“男子汉”这样的低阶段引导方式。
如果不用这种引导方式的话,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呢?每个儿童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不同阶段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孩子,要求做到帮助别人,就不能要求他做到无条件的帮助所有人,因为他只会帮助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而讨厌那些与他“有仇”的人,对他的不帮助行为要尽量理解。同时,可以以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来鼓励他。然而对于处在第四阶段已经具备主动帮助别人品质的孩子,若以好孩子为诱惑来鼓励他们,则显得过于幼稚。
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思维开始,同时还要适应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比如,在教育孩子要帮助一个提了很重包包的同学,如果只是说:“帮助别人是好孩子”,或者“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生”,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关心自己是否会被夸奖而忽略需要关心的人,面对一个真正需要关心的人,如果关心行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孩子还会去关心吗?也许某些孩子不会去关心。所以,要先让孩子看到这个同学的困难:累得走路很慢、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基于自己的体会和同情,有些孩子自然就乐意去帮助这个同学。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以好孩子的鼓励去引导:“好孩子是要帮助别人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不喜欢不帮助别人的孩子”。若有的孩子依旧不愿意,很可能他处在第二或第一阶段,这时就得使用一些利益诱惑:“你帮助这个同学的话,他以后也会帮你的”或“你帮助这个同学的话,我就给你买个新书包”。
总之,“男子汉”的教育方式并非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所有孩子。它有为外在目的而道德的规范伦理的局限,对它的使用要坚持适度原则。另外,对它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因为对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孩子而言,“男子汉”的引导方式略显无效;而对处在第四阶段及以上的孩子来说显得幼稚。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思维开始,逐级降低直至适合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 丽
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一切的帮助和关心行为只是因为两个因素:你需要帮助和我愿意帮助。无论男女,只要一方处于困难中需要帮助,另一方就应该去帮助。
赵汀阳认为先有美好生活后有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美好生活的手段。教育只是为了学习规范吗?当然不是。把人从规范、功利、世俗、依附、定势、习俗等中解放出来才是教育的使命。那么在学习规范的时候,回到起源,从美好价值和生活开始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不能从规范本身开始。在被规范、为规范的道德发展低阶段状态,人们往往以为让座是为了文明,上学是为了考大学,做一个好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同样的道理,“书本摆整齐”是为了“专心把课上”,或者是为了上课更有效率,那么,只要做到专心上课,书本是否摆放整齐也许并无太大关系。要求整齐没有错,从价值上说,是否整齐更多关乎“美”与“不美”,而不是“对”与“错”,如果把整齐的要求放在专心上课上,可能容易造成孩子们和老师的误解,有些孩子或老师误以为书本乱放的同学就没认真上课,孩子们也可能一味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规规矩矩地把书本摆放整齐。着眼于规范而忽略美好价值就相当于没有教育的管理,是对孩子心灵的压迫。
而“男子汉”无疑就是男孩子专属的第三阶段的引导方式。“好孩子”“男子汉”,这些语言的引导容易使孩子把行为的动机定位在为了得到老师或他人的认可。帮助同学就是为了得到他们的夸奖吗?当然不是。不夸奖的话,孩子还要这样做。也许我们把动机定位在为了给同学减轻负担或解决困难更好。若教育从低阶段开始,就可能远离美好价值与生活,远离道德,远离真正的教育——人的解放,而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束缚。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开始,避免孩子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或其他外在目的而做出好行为,为目的而放弃好行为,为规范而规范。总之,要避免规范伦理的局限。
另外,对于处在第四或更高阶段的孩子,若以“好孩子”为诱惑来鼓励他们,则显得过于幼稚。对经历了无数“好孩子”鼓励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到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好孩子”的鼓励依然显得幼稚。例如,一位妈妈和自己的孩子在菜市场偶遇了孩子的同班同学,回家后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不知道帮你同学提袋子呢,这么不懂事!我说了让你去,你也不动,一点都不听话,今天买的好吃的别吃了!”而这个孩子的日记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今天,我看到了××,我没帮他,因为他平时就不让别人帮他拿东西,每次都是自己拿。我本来想等他拿不动或者摔倒的时候再帮他,可是,没想到他竟然一个人把那么重的袋子提到了车上。他真了不起!看来我以前太不成熟,以后要变得强大起来,凡事靠自己”。
例子中妈妈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判断处于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不帮就别吃;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不帮同学,不懂事。
然而,从孩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孩子给予了同学最合适的帮助;孩子不在乎妈妈的夸奖;孩子也不在意妈妈的批评和惩罚。对于一个这样处在阶段四甚至更高阶段的孩子而言,妈妈的判断和评价,不仅轻视了孩子,不尊重孩子,也更显示了大人们处理方式的不恰当。
因此,应该尽量少地使用“男子汉”这样的低阶段引导方式。
如果不用这种引导方式的话,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呢?每个儿童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不同阶段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孩子,要求做到帮助别人,就不能要求他做到无条件的帮助所有人,因为他只会帮助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而讨厌那些与他“有仇”的人,对他的不帮助行为要尽量理解。同时,可以以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来鼓励他。然而对于处在第四阶段已经具备主动帮助别人品质的孩子,若以好孩子为诱惑来鼓励他们,则显得过于幼稚。
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思维开始,同时还要适应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比如,在教育孩子要帮助一个提了很重包包的同学,如果只是说:“帮助别人是好孩子”,或者“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生”,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关心自己是否会被夸奖而忽略需要关心的人,面对一个真正需要关心的人,如果关心行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孩子还会去关心吗?也许某些孩子不会去关心。所以,要先让孩子看到这个同学的困难:累得走路很慢、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基于自己的体会和同情,有些孩子自然就乐意去帮助这个同学。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以好孩子的鼓励去引导:“好孩子是要帮助别人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不喜欢不帮助别人的孩子”。若有的孩子依旧不愿意,很可能他处在第二或第一阶段,这时就得使用一些利益诱惑:“你帮助这个同学的话,他以后也会帮你的”或“你帮助这个同学的话,我就给你买个新书包”。
总之,“男子汉”的教育方式并非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所有孩子。它有为外在目的而道德的规范伦理的局限,对它的使用要坚持适度原则。另外,对它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因为对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孩子而言,“男子汉”的引导方式略显无效;而对处在第四阶段及以上的孩子来说显得幼稚。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先从高阶段思维开始,逐级降低直至适合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