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宗旨及核心内容,并阐述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实践表明,本教学团队的建设为该院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促进了教学改革,提升了团队教学质量;并提高了团队科研水平,推动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清洁燃烧技术;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
作者简介:金晶(1963-),女,山东济南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熊志波(1984-),男,江西进贤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12301001)、2011-201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1000050)、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HGS-KC-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3-01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提出,“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工作中老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1-2]
教学团队与部门或群体不同,教学团队本质上是一种互助和协作的团体,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立足于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以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以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为导向,明确和强化课程体系的定位,全面推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等的建设,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3]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建设
教学工作涉及课程、专业、学科、教学等多个概念,但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承、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通过一系列课程实现;科学研究可不断丰富和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则可传授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展现科学研究成果。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專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得到了“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支持,同时也是上海市教学高地。经过多年积累和精炼,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结构和特色。[4]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主要讲授的系列课程包括“工程燃烧学”(上海市重点课程),“清洁燃烧技术”(上海市重点课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校重点课程)、“能源与环境”(双语)、“环保技术与设备”、“工程燃烧学实验”等。
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系列课程是上海理工大学热动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该系列课程既考虑了原二级学科划分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结构体系特点,又充分体现了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逐渐淡化原二级学科色彩、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的特色。教学团队根据清洁燃烧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密切跟踪国内外相关前沿技术,及时丰富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专业素质。[5]
本教学团队采用老、中、青相互结合的方式,共同负责同一门课程的讲授,并通过相互听课、共同研讨、交流等方式,来优化、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在保持现有课程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教学团队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培养和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传授课程专业知识,以将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示范辐射作用的优质课程。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2,3]
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该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实验人员1人,形成了由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教学队伍。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博士毕业生,团队中博士比例达90%。针对教师角色多元化的背景,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教学团队采取“一人多课,一课多人”、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相互听课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需要在理论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设立相应的教学岗位,建立教学岗位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发展。学院也建立了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领导、督导听课制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对团队教学的各个工作环节、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进行全面自查、检查与反馈。同时,本团队还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优,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组织本团队成员研究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组织教研活动;规划教学文件、加强教材建设,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积极辅助、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本团队建立了资助青年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出国留学培训和各种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常规性制度,重点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不断促进了团队的教学改革步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3]
教学团队内教师多属同一学科方向,因此教学团队制度下,教师积极将科学前沿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科学研究可拓宽教师视野,促使他们掌握相关技术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团队教师通过选取相关科研案例,对课程的经典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诠释,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授课中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受、科研思维和方法,以及实验技巧和效果等,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个初步认识,启发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质疑思维,从源头上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在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新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手段,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要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丰富,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优质的教师资源有助于本科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促进学生的不断创新。科研成果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思维模式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传统基础理论课程相比,高效、清洁燃烧技系列课程的特点在于授课内容更新较快。随着清洁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授课内容也需随时跟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能够跟踪和掌握国际上最前沿清洁燃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水平。
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教学团队凝练出生物质热解、气化、准东煤稳定燃烧、劣质煤干燥提质、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多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清洁燃烧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承担或完成了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十几项研究课题,[5]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团队及时将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清洁燃烧教学中,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科研项目不仅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時也为师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教学团队是一个资源共享型平台,教学团队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能够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各层次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2]黄勤,李楠,胡青,等.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6-19.
[3]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育,
2011,(7):72-74.
[4]金晶,胡晓红,杨沫.“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专业教学,256(33):53-54.
[5]金晶,林郁郁,张守玉.热动专业“清洁燃烧技术”教学内容设计[J].课程教材改革,2012,257(34):93-94.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清洁燃烧技术;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
作者简介:金晶(1963-),女,山东济南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熊志波(1984-),男,江西进贤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12301001)、2011-201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1000050)、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HGS-KC-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3-01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提出,“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工作中老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1-2]
教学团队与部门或群体不同,教学团队本质上是一种互助和协作的团体,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立足于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以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以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为导向,明确和强化课程体系的定位,全面推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等的建设,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3]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建设
教学工作涉及课程、专业、学科、教学等多个概念,但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承、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通过一系列课程实现;科学研究可不断丰富和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则可传授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展现科学研究成果。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專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得到了“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支持,同时也是上海市教学高地。经过多年积累和精炼,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结构和特色。[4]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主要讲授的系列课程包括“工程燃烧学”(上海市重点课程),“清洁燃烧技术”(上海市重点课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校重点课程)、“能源与环境”(双语)、“环保技术与设备”、“工程燃烧学实验”等。
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系列课程是上海理工大学热动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该系列课程既考虑了原二级学科划分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结构体系特点,又充分体现了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逐渐淡化原二级学科色彩、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的特色。教学团队根据清洁燃烧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密切跟踪国内外相关前沿技术,及时丰富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专业素质。[5]
本教学团队采用老、中、青相互结合的方式,共同负责同一门课程的讲授,并通过相互听课、共同研讨、交流等方式,来优化、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在保持现有课程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教学团队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培养和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传授课程专业知识,以将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示范辐射作用的优质课程。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2,3]
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该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实验人员1人,形成了由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教学队伍。高效、清洁燃烧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博士毕业生,团队中博士比例达90%。针对教师角色多元化的背景,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教学团队采取“一人多课,一课多人”、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相互听课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需要在理论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设立相应的教学岗位,建立教学岗位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发展。学院也建立了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领导、督导听课制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对团队教学的各个工作环节、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进行全面自查、检查与反馈。同时,本团队还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优,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组织本团队成员研究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组织教研活动;规划教学文件、加强教材建设,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积极辅助、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本团队建立了资助青年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出国留学培训和各种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常规性制度,重点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不断促进了团队的教学改革步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3]
教学团队内教师多属同一学科方向,因此教学团队制度下,教师积极将科学前沿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科学研究可拓宽教师视野,促使他们掌握相关技术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团队教师通过选取相关科研案例,对课程的经典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诠释,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授课中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受、科研思维和方法,以及实验技巧和效果等,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个初步认识,启发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质疑思维,从源头上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在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新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手段,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要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丰富,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优质的教师资源有助于本科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促进学生的不断创新。科研成果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思维模式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传统基础理论课程相比,高效、清洁燃烧技系列课程的特点在于授课内容更新较快。随着清洁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授课内容也需随时跟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能够跟踪和掌握国际上最前沿清洁燃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水平。
上海理工大学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教学团队凝练出生物质热解、气化、准东煤稳定燃烧、劣质煤干燥提质、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多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清洁燃烧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承担或完成了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十几项研究课题,[5]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团队及时将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清洁燃烧教学中,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科研项目不仅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時也为师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教学团队是一个资源共享型平台,教学团队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能够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各层次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2]黄勤,李楠,胡青,等.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6-19.
[3]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育,
2011,(7):72-74.
[4]金晶,胡晓红,杨沫.“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专业教学,256(33):53-54.
[5]金晶,林郁郁,张守玉.热动专业“清洁燃烧技术”教学内容设计[J].课程教材改革,2012,257(3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