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法律意识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公民只有具有了强烈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本文通过对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来阐述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现状;意识培养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对法律意识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如今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为:“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 观点、 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涵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法律意识是众多社会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知识、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总称。其次,以社会主体认知法的方式划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情感、法律认知和法律评价。第三,根据对法不同阶段的理解,法律意识也可分为法律思想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的内容本国的法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政治制度有关,法律意识以其特有的性质和作用为上层建筑服务。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1.传统道德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存
  尽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公民倾向于自己内心传统道德价值标准来衡量公平与否,这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样对法律的评价也会带有主观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使法律意识在公民内心扎根,法治社会建设才会稳步发展。
  2.各部门法之间的法律意识发展不均衡
  公民虽然对现行法律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在宪法意识薄弱、民商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这三个方面还是表现出了法律意识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公民的日常思维中,只要一说到法律,首先想到的就是“抓人”、“判刑”,公民对民商事活动中自己合法权益的保障没有更多的认识。由此看来,部门法在公民法律意识中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商业诈骗、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在守法与违法的选择上,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到“有法不依也没事”潜意识的影响,信用缺失造成的危害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社会诚信的缺失从根本上说是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1.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卢梭曾说过:“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所以, 如果公民没有的法律意识, 优秀的法治环境就不能形成, 依法治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无管是法律适用还是法律遵守,都是通过公民的行为活动来进行的, 而公民的行为是在肯定是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作出的。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必然影响法的运行。
  2.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要件
  公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会有正确的法治观念, 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促进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法治观念是建立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的先前条件。但是法律是立法活动的产物,人们总是先形成对法治观念的认知从而再反映到法治的原则和法律制度中去。
  3.公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的理念基础
  所谓法律的合法性,是指法律为大多数人所同意或接受, 法律的价值以及事实被人民所认可,且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公平正义观。现代法制的合法性来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现了社会主体的现代法律观念或法律意识。而这种体现现代法制合法性的法律意识对于现代法律的制定和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公民平等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近些年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是很多立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多变情况,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首先,要建构良好的民主立法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建构良好的司法环境,让人民知道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而不是抑制人民的。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道防线,严格执法是执法机关有效行使权力的前提,这就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职权加以规范,不得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同时,公民要想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除了外界环境的改变也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具备了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懂法守法用法。
  2.我们应加强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公民法律意识的文化氛围,建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公民法律服从意识和法律程序正义意识的培养具有正面影响,但残存的封建等级和义务本位观念又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中的平等意识。
  3.进行普法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充分利用传播媒介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征,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效应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公民内心。通过普法教育,使公民了解法律的本质与功能,不仅知道按照法律应该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可以帮助公民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使公民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公民法律意识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对我国各项事业都起着长足的促进作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懂法守法用法,凡事依法办,则社会必然和谐,各领域都会有序长足的健康发展下去。守法是公民良好法律素养的表现,反之,违法乱纪则是愚昧无知的做法。国家的法治进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的法律意识经常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国法治水平的标准和尺度。因此,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司海林.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与社会.2013.1(下)
  [2]朱进军.浅析公民法律意识.法制与社会.2013.10(上)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将加快小麦生产从高产向绿色高质转变。文章在东海县多年从事小麦高产创建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高产增效创
随着农业机械量的不断增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该文结合马龙县农业机械实际,就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摘 要: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是立法得以有效运行、民众法治意识培育的关键。近年来,由于虚假诉讼行为的增多,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极大地妨害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  关键词:虚假诉讼;捏造事实;隐瞒真相  一、虚假诉讼的概念  虚假诉讼是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或者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的行为。  虚假诉讼行为有以下特点:  (1)从主观来讲,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包括管理思想现代化、组织系统现代化、文献资料现代化、技术设备现代化、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图书馆技术标准现代化等6个方面。技术设备现代化是图书馆现
1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  2011年4月24日凌晨某高速公路支线第十三合同段项目部办公楼发生火灾,办公楼被烧毁,经清点核实有三人失踪,三人分别为蔡某、宋某某、刘某某,后经现场勘验于火灾现场发现三具被烧焦的尸体,发现的第一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东北角第一间屋里,发现的第二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南侧的第二个屋里(财务部),发现的第三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背侧第三个门对着的走廊里。按着尸体被发现的先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