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
【机 构】
:
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450000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 ±3.77)分、(39.49 ±8.39)分、(2.97±0.63)级和(104.30 ±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疗效之间关系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接受康复治疗时机对早期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发病1周的偏瘫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8例脑梗死后在第1~2周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A组,18例脑梗死后在第2~4周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B组,18例脑梗死后在第4周后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C组.分别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椎矫正、颈椎肌力训练及健康教育).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A
目的 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不同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及转归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遗忘型-单领域MCI(SD-MCI)患者、19例遗忘型-多领域MCI(MD-MCI)患者及50例健康老年对象(纳入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ERPs)检测.对各组对象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及P50、N100、P200、N200及P300波潜伏期和波幅进行分析比较.并于随访2年后再次
目的 观察矫形器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指屈肌腱粘连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手指功能障碍患者53例(共107只患指),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共51只患指)及对照组(27例,共56只患指).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于关节松动术结束后佩戴矫形器.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6周时分别测量各组患者损伤手指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
目的 观察放松治疗(RT)对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睡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GAD患者分为研究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对2组患者睡眠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PSQI总分[研究组为(12.92 ±3.38)分,对照组为
目的 探讨肘部支撑高度对打字时相关肌肉活动及主观舒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分别在离桌面3 cm、0 cm、-3 cm、-6 cm及无支撑5种高度下进行打字,利用双极肌电记录系统采集受试者右侧头夹肌、斜方肌、肱二头肌、桡侧伸肌、指屈肌、桡侧屈肌及指伸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采用问卷调查对受试者颈部、肩部、手前臂及手部在不同支撑高度下的主观舒适性进行评判.结果 肘部支撑高度
目的 观察激光照射治疗大鼠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制成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观察组大鼠于制模1周后给予患部650nm激光照射,每次照射25 min,每天照射2次,共持续照射4周;对照组大鼠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于激光照射4周后将2组大鼠愈合处韧带制成标本,分别进行愈合处肌腱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经4
目的 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 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