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幅毛泽东为人民广播题词的手迹,特别是署名旁的两枚红色印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手迹给人的印象是当年毛泽东题词时是一气写成的,并加盖了印章(印章过小,字迹不清),俨然是一副真迹(见图1)。更令人不安的是,广电系统的正式出版物也把它作为毛泽东的真迹收入书中,使之流传更广。
对此,我作为一名当年亲眼目睹毛泽东题词手迹原件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有责任把毛泽东题词的由来及其手迹原件的真相披露出来,公之于众,以正视听。
1965年9月5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纪念日(这是当时确定的纪念日,1980年以后将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改为1940年12月30日,沿用至今)。中央广播事业局为隆重纪念人民广播创建20周年,决定邀请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举办相关展览并召开纪念大会。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电系统进一步办好广播电视,更好地为国内外听众和观众服务。我当时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工作,主要从事广播史教学工作,受命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纪念大会于9月6日举行。同日,展览开幕。在此前后几天里,陆续收到中央领导人的一些题词,朱德(题词落款为9月1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陈毅和陆定一等同志的题词均先后展出,但一直未收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林彪的题词,令人颇为着急。直到9月1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终于收到了经中央办公厅转来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的题词。我作为展览筹备组成员,有幸较早亲眼目睹了题词手迹的原件。出乎我们意外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并非写在一张纸上。题词全文(包括标点和署名)共25个字,分别写在5张宣纸上,每张纸上字数不等,每个字大小不一。每张宣纸长约一尺、宽约七寸,竖长横短,题词为竖纸横写。第一张纸上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字样,其中“办”字圈掉;第二张上只有另写的一个“办”字;第三张为“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第四张为“服务。”;第五张为“毛泽东”。所写之字除“为”字外,均为繁体字,并无印章。我们展览组的几个人,当时既能为亲睹毛泽东挥洒自如的真迹而兴奋不已,又一时为如何展出毛泽东的题词而踌躇不决。后来,根据一位同志的建议,将题词原件拍摄下来,按字迹比例缩小,然后把每个字剪下来,再把剪下来的25个字,分别排成横竖两种格式,请上级领导审定采用哪种格式。后经审核,决定采用竖排格式。我们立即将竖排毛泽东题词制成展板,放在展览会的显著位置展出(见图2)。不久,将毛泽东题词原件送荣宝斋裱好,以便长期保存。原件后送中办,现由中央档案馆保存,复制件现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档案室。纪念活动后,毛泽东等题词在广电系统逐渐广为人知。
图2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9月初虽然报道了有关纪念活动的消息,但并未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事,直到1965年12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等题词的消息。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刘少奇题词的手迹及其他领导人题词的内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什么直到12月初才报道题词之事呢?我虽不知其确切原因,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与周恩来的题词有关。1965年初夏,周恩来在收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请示题词的报告后,并未立即题词,而是于8月27日召见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发展广电事业作了指示。后来,周恩来在一次会上还说到:“我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不题词了。”同年11月初,中央广播事业局在汇印中央领导人题词时,已收到林彪题词(题词落款为1965年10月21日),但独缺周恩来的题词。为此,再次打报告请周恩来题词时,周恩来才于11月15日题词如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为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而努力。”当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推迟出版的当年9月号《广播业务》首次刊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全部题词。故尔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才在12月初公开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之事,而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从上述有关毛泽东题词的来龙去脉可知,网上流传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的题词手迹并非真迹。本人猜测,此“手迹”可能是用数字化手段制作出来的,姑且称之为描摹本,但又并非精心制作。两相对比,出入甚大,其区别之处如下:
第一,原迹有标点,一处逗号,一处句号,但描摹本无标点。
第二,原迹无印章,描摹本有两个红印章,但字迹太小不清晰。
第三,有几个字大小不同,如第二个“人”字,原件较小,描摹本较大,两个“界”字也明显不同。
第四,描摹本字迹有虚影,无原件的笔锋错落之感。
对毛泽东为广播事业题词的手迹,书法界人士也曾有过评述,但有的评述纯属猜测。如前些年,我曾在书店看到一本书法评介的书,其中说到毛泽东的这幅题词布局如何如何妥帖(具体表述记不清了)。现在又看到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刊登出描摹的毛泽东题词手迹,为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特撰此文,以正视听,务使赝品不再流传。
(作者系中国新闻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
(本文编辑:裴建平)
对此,我作为一名当年亲眼目睹毛泽东题词手迹原件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有责任把毛泽东题词的由来及其手迹原件的真相披露出来,公之于众,以正视听。
1965年9月5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纪念日(这是当时确定的纪念日,1980年以后将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改为1940年12月30日,沿用至今)。中央广播事业局为隆重纪念人民广播创建20周年,决定邀请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举办相关展览并召开纪念大会。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电系统进一步办好广播电视,更好地为国内外听众和观众服务。我当时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工作,主要从事广播史教学工作,受命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纪念大会于9月6日举行。同日,展览开幕。在此前后几天里,陆续收到中央领导人的一些题词,朱德(题词落款为9月1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陈毅和陆定一等同志的题词均先后展出,但一直未收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林彪的题词,令人颇为着急。直到9月1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终于收到了经中央办公厅转来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的题词。我作为展览筹备组成员,有幸较早亲眼目睹了题词手迹的原件。出乎我们意外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并非写在一张纸上。题词全文(包括标点和署名)共25个字,分别写在5张宣纸上,每张纸上字数不等,每个字大小不一。每张宣纸长约一尺、宽约七寸,竖长横短,题词为竖纸横写。第一张纸上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字样,其中“办”字圈掉;第二张上只有另写的一个“办”字;第三张为“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第四张为“服务。”;第五张为“毛泽东”。所写之字除“为”字外,均为繁体字,并无印章。我们展览组的几个人,当时既能为亲睹毛泽东挥洒自如的真迹而兴奋不已,又一时为如何展出毛泽东的题词而踌躇不决。后来,根据一位同志的建议,将题词原件拍摄下来,按字迹比例缩小,然后把每个字剪下来,再把剪下来的25个字,分别排成横竖两种格式,请上级领导审定采用哪种格式。后经审核,决定采用竖排格式。我们立即将竖排毛泽东题词制成展板,放在展览会的显著位置展出(见图2)。不久,将毛泽东题词原件送荣宝斋裱好,以便长期保存。原件后送中办,现由中央档案馆保存,复制件现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档案室。纪念活动后,毛泽东等题词在广电系统逐渐广为人知。
图2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9月初虽然报道了有关纪念活动的消息,但并未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事,直到1965年12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等题词的消息。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刘少奇题词的手迹及其他领导人题词的内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什么直到12月初才报道题词之事呢?我虽不知其确切原因,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与周恩来的题词有关。1965年初夏,周恩来在收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请示题词的报告后,并未立即题词,而是于8月27日召见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发展广电事业作了指示。后来,周恩来在一次会上还说到:“我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不题词了。”同年11月初,中央广播事业局在汇印中央领导人题词时,已收到林彪题词(题词落款为1965年10月21日),但独缺周恩来的题词。为此,再次打报告请周恩来题词时,周恩来才于11月15日题词如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为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而努力。”当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推迟出版的当年9月号《广播业务》首次刊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全部题词。故尔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才在12月初公开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之事,而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从上述有关毛泽东题词的来龙去脉可知,网上流传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的题词手迹并非真迹。本人猜测,此“手迹”可能是用数字化手段制作出来的,姑且称之为描摹本,但又并非精心制作。两相对比,出入甚大,其区别之处如下:
第一,原迹有标点,一处逗号,一处句号,但描摹本无标点。
第二,原迹无印章,描摹本有两个红印章,但字迹太小不清晰。
第三,有几个字大小不同,如第二个“人”字,原件较小,描摹本较大,两个“界”字也明显不同。
第四,描摹本字迹有虚影,无原件的笔锋错落之感。
对毛泽东为广播事业题词的手迹,书法界人士也曾有过评述,但有的评述纯属猜测。如前些年,我曾在书店看到一本书法评介的书,其中说到毛泽东的这幅题词布局如何如何妥帖(具体表述记不清了)。现在又看到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刊登出描摹的毛泽东题词手迹,为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特撰此文,以正视听,务使赝品不再流传。
(作者系中国新闻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
(本文编辑:裴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