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历史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仍处于难以开展的状况。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克服困难、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资源,推进农村历史教学新课改。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是指小范围地区的历史,通常指家乡或是故乡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独具地方特色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历史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都是中考科目的成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很难落实到农村初中教学上。历史课分值少,而且是开卷考试,自然很难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教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历史课被逐渐边缘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开放、创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在农村初中历史课中加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乡土历史是一笔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其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作用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进乡土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都不甚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多采用贴近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信息刺激,再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原来离自己很近。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情感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中学学校范围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历史的多元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陶冶身心,完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历史,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能量,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获得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目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引入的乡土历史内容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查阅和搜集,对乡土历史的讲授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上。学生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开支、生存环境封闭等诸多限制,使得农村初中很难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去感受历史。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受到资料搜集手段、自身文化素养和各种因素的制约,所搜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也是有限的。为此,下面罗列了一些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希望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转变观念
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初中条件较差,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也比较少,历史教师要注意克服困难,转变历史课是“副科”的旧观念,才尽其用,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二)围绕乡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放大,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在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例如,在初二(下)的《三大改造》一课中,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家乡农业合作化开展的情况”的活动,并在班级或年级进行一次调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宽泛的探究活动空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利用乡土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乡土历史知识由于受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历史事件在讲授起来容易显得零散、不完整,对于缺少机会直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化。专题讲座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从外校邀请的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专题讲座的内容除了文字讲述以外,还要尽可能地包括一些图片、视频和纪录片。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技能,尤其是语言技能,因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都要依靠教师利用教学语言来进行和完成,所以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特征,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把乡土历史知识带进初中历史课堂,让历史贴近学生、教育学生,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巢湖乡土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08).
[3]申蓉.试用乡土地情资源活跃历史课堂[J].黑龙江史志,2013,(18).
[4]唐永霞.乡土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甘肅高师学报,2013,(03).
[5]汤慧玲.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是指小范围地区的历史,通常指家乡或是故乡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独具地方特色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历史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都是中考科目的成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很难落实到农村初中教学上。历史课分值少,而且是开卷考试,自然很难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教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历史课被逐渐边缘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开放、创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在农村初中历史课中加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乡土历史是一笔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其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作用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进乡土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都不甚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多采用贴近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信息刺激,再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原来离自己很近。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情感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中学学校范围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历史的多元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陶冶身心,完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历史,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能量,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获得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目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引入的乡土历史内容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查阅和搜集,对乡土历史的讲授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上。学生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开支、生存环境封闭等诸多限制,使得农村初中很难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去感受历史。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受到资料搜集手段、自身文化素养和各种因素的制约,所搜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也是有限的。为此,下面罗列了一些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希望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转变观念
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初中条件较差,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也比较少,历史教师要注意克服困难,转变历史课是“副科”的旧观念,才尽其用,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二)围绕乡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放大,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在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例如,在初二(下)的《三大改造》一课中,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家乡农业合作化开展的情况”的活动,并在班级或年级进行一次调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宽泛的探究活动空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利用乡土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乡土历史知识由于受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历史事件在讲授起来容易显得零散、不完整,对于缺少机会直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化。专题讲座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从外校邀请的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专题讲座的内容除了文字讲述以外,还要尽可能地包括一些图片、视频和纪录片。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技能,尤其是语言技能,因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都要依靠教师利用教学语言来进行和完成,所以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特征,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把乡土历史知识带进初中历史课堂,让历史贴近学生、教育学生,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巢湖乡土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08).
[3]申蓉.试用乡土地情资源活跃历史课堂[J].黑龙江史志,2013,(18).
[4]唐永霞.乡土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甘肅高师学报,2013,(03).
[5]汤慧玲.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