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和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临邑县中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6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观察组(32例)实施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治疗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腹中转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各项手术指标有明显改善,开腹中转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值得应用。
关键词: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并发症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加快,其发病率年龄增加递增,相关资料显示约50%~70%的患者为老年人[1]。该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且由于胆囊炎症的症状较重,胆囊周围多有积液,容易发生合并坏疽的情况,因此在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行腹腔镜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风险性较高[2]。为降低急性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风险,临床采用微创技术即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待患者炎症反应缓解后再行腹腔镜手术,联合上述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和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本研究即对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期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临邑县中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6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在50~80岁,平均年龄(61.15±7.2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60.09±8.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由各项临床检查确诊;签署同意研究书;临床资料完备。
排除标准:具有穿刺禁忌证或手术禁忌证;合并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严重精神障碍;临床资料缺失。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为:患者行仰卧位,全麻,于脐下缘充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首先将腹腔镜置入对各脏器和病灶部位进行探查,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使用气腹针穿刺胆囊底部,钛夹夹闭胆囊管,钝性分离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脏面以及胆囊动脉、胆总管。将胆囊床剥除后从剑突下的切口取出,完成上述操作后检查创面无误后止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术中若出现如胆囊分离困难、胆囊周围脏器受损等紧急情况无法继续采用腹腔镜进行治疗则及时中转开腹。
观察组首先予以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对照组)。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吸氧,行左侧卧位,于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局麻后使用穿刺针经由确定的胆囊穿刺点刺入。经过肝床后在胆囊床的上中断1/3的位置刺入,回抽可见有胆汁流出表示穿刺成功。将猪尾导管沿着引导丝置入胆囊内部后拔出引导丝,固定导管,在导管上连接引流袋。术后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将导管夹闭、拔除。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2)记录两组手术中出现开腹中转的情况以及术后发生胆管损伤、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腹腔引流量等手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开腹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中开腹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随着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开腹胆囊切除术已经逐渐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取代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但有较多学者认为在急性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炎症反应较重会增加手术风险[4]。因此,在急性期采取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开展的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手术能够精确定位胆囊,将胆囊内淤积的胆汁和脓液引流,从而减轻胆囊压力、减少毒素吸收,有效缓解胆囊炎症,并且避免了保守治疗的长时间禁饮食的缺点[5-6]。
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急性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照组,前者通过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有效缓解了急性期的胆囊炎症之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体积相较于急性期有明显的缩小,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减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如手术用时、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显示出观察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此外,由于急性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时胆囊周围组织粘连程度较重,容易出现胆囊分离困难等情况,需要开腹中转,因此观察组的开腹中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者,急性期胆囊炎症较重,手术治疗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出现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发生胆管损伤、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少于对照组,表示前者治疗风险性较低。
综上所述,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予以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鏡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确切,不仅能提高各项手术指标,还能降低急性期行手术的风险性,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开李,王连臣,符国宏.不同术式间隔时间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3):261-264.
[2]伍隽华,阮健秋,邝乃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6,28(6):489-491.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90(1):9-13.
[4]洪文斌,顾岩.不同手术方案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8,12(6):494-496.
[5]喻学武.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疗效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5):360-362.
[6]杨明,张学军.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3):280-282.
关键词: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并发症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加快,其发病率年龄增加递增,相关资料显示约50%~70%的患者为老年人[1]。该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且由于胆囊炎症的症状较重,胆囊周围多有积液,容易发生合并坏疽的情况,因此在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行腹腔镜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风险性较高[2]。为降低急性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风险,临床采用微创技术即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待患者炎症反应缓解后再行腹腔镜手术,联合上述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和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本研究即对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期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临邑县中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6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在50~80岁,平均年龄(61.15±7.2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60.09±8.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由各项临床检查确诊;签署同意研究书;临床资料完备。
排除标准:具有穿刺禁忌证或手术禁忌证;合并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严重精神障碍;临床资料缺失。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为:患者行仰卧位,全麻,于脐下缘充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首先将腹腔镜置入对各脏器和病灶部位进行探查,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使用气腹针穿刺胆囊底部,钛夹夹闭胆囊管,钝性分离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脏面以及胆囊动脉、胆总管。将胆囊床剥除后从剑突下的切口取出,完成上述操作后检查创面无误后止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术中若出现如胆囊分离困难、胆囊周围脏器受损等紧急情况无法继续采用腹腔镜进行治疗则及时中转开腹。
观察组首先予以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对照组)。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吸氧,行左侧卧位,于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局麻后使用穿刺针经由确定的胆囊穿刺点刺入。经过肝床后在胆囊床的上中断1/3的位置刺入,回抽可见有胆汁流出表示穿刺成功。将猪尾导管沿着引导丝置入胆囊内部后拔出引导丝,固定导管,在导管上连接引流袋。术后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将导管夹闭、拔除。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2)记录两组手术中出现开腹中转的情况以及术后发生胆管损伤、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腹腔引流量等手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开腹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中开腹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随着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开腹胆囊切除术已经逐渐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取代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但有较多学者认为在急性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炎症反应较重会增加手术风险[4]。因此,在急性期采取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开展的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手术能够精确定位胆囊,将胆囊内淤积的胆汁和脓液引流,从而减轻胆囊压力、减少毒素吸收,有效缓解胆囊炎症,并且避免了保守治疗的长时间禁饮食的缺点[5-6]。
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急性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照组,前者通过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有效缓解了急性期的胆囊炎症之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体积相较于急性期有明显的缩小,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减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如手术用时、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显示出观察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此外,由于急性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时胆囊周围组织粘连程度较重,容易出现胆囊分离困难等情况,需要开腹中转,因此观察组的开腹中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者,急性期胆囊炎症较重,手术治疗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出现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发生胆管损伤、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少于对照组,表示前者治疗风险性较低。
综上所述,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予以经皮经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鏡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确切,不仅能提高各项手术指标,还能降低急性期行手术的风险性,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开李,王连臣,符国宏.不同术式间隔时间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3):261-264.
[2]伍隽华,阮健秋,邝乃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6,28(6):489-491.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90(1):9-13.
[4]洪文斌,顾岩.不同手术方案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8,12(6):494-496.
[5]喻学武.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疗效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5):360-362.
[6]杨明,张学军.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3):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