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测知农村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并衡量农村政策的社会效果,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SPSS 15.0统计软件,对山西省太谷县300名农民幸福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目前的幸福感并不高,这与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等相关性不强。通过分析旨在为提高农民幸福感,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9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498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figure out the peasants’ current living conditions, detect whether rural society is running well or not, and evaluate the social effects of rural policies, this calculation was proceeding about the well-being of 300 peasants in Taig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by using of well-being tables and SPSS 15.0 statistical software, moreover, the author analyzed regressively about its affecting factors. The results had shown that: presents’ well-being index are not high, which wa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income level, age and marital status, however, no close relationship was shown with gender, education level, and health status etc. This calculation is aiming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index of peasants and bring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Farmer; Happiness Index; Affecting Factors
0 引言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1]。1978年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发展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正从贫困走向富裕,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幸福指数1990年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到2001年时却下降到6.60。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并没有一同增长。幸福能反映出一段时期内人民的全面生活状态及社会的和谐程度,是全面衡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业大国,在这种变化中农民的生活幸福了吗,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研究农民幸福指数就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农民幸福指数对于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些学者认为,农民幸福的提高离不开收入的提高,现在农民的收入确实提高,但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地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的悖论”[2]。这一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释。因此,笔者认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现阶段农民的幸福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幸福感的提高,以期通过实地调查找到这些因素。
1 幸福指数的内涵和评价体系
1.1 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就是用来衡量人们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提出了幸福指数。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即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3]。因此,幸福指数是人们对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
1.2 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1.2.1 物质层面 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家庭生活等)[4]。
1.2.2 精神层面 包括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如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幸福感比较(如与过去的对比、与未来的预期、地区间的比较等)、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如人际交往、身份认同、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等)。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将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年龄和健康状况6个方面作为农民幸福指数研究的具体指标。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1033.7 km2,总人口36万人(2011年),农业基础条件好,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也是全国8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稳定的粮食作物外,还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19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41518人,占总人口的67%,保证了研究区域在广泛代表性基础上的典型性。 2.2 调查方法
2012年,本研究以太谷县农民作为调查与研究对象,根据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按照1/10的比例进行分层抽样。符合条件的有3000人,抽取了300人作为样本:其中,以种植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80名,以林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80名,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70名,以旅游、制造玛钢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40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30名。
调查以问卷调查与实践访问为主。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60份,回收率达86.7%,符合统计分析的一般要求。实践访问则主要通过交谈的方式对农民的思想及心理状况进行调研。
2.3 样本描述
在回收的问卷中,男性145人,占有效问卷的55.8%;女性115人,占有效问卷的44.2%;20~30岁的农民90人,占总体的34.5%;31~40岁的农民130人,占总体的50%;41~50岁的农民40人,占总体的15.5%。已婚的农民168人,占总体的64.6%;未婚或其他的农民92人,占总体的35.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189人,占总体的72.7%;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61人,占总体的2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10 人,占总体的3.8%。
2.4 统计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所抽取的调查对象在收入来源、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这样就保证了可以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的基本状况
3.1.1 农民收入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布,见表1。农民幸福度的计算方法就是把问卷中的关于各个幸福度题目的被选项代号简单相加。幸福度值越大,农民的幸福感将越强。把农民的幸福度设置为5个等级[5],从低到高依次为: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幸福、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表2表明农民幸福度分布呈正态分布,即中间大两头小。
同时,使用Kendall’s tau-b系数进行了描述,并通过相关因素分析法分析得出:幸福指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539,该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3.1.2 农民幸福指数的测算 经过调研统计,运用坎贝尔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的各种统计指标,见表3。
由表3可知,太谷县农民的平均幸福指数为7.53,在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之间,处于中低位(1976年坎贝尔创立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中幸福指数的范围)[6]。其中,女性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为7.96;31~40岁的农民的幸福指数比其他年龄段的高;未婚农民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已婚和其他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综合幸福指数的峰度及偏度,太谷农民幸福指数的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3.2 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相关因素分析
在回归过程中,X4收入水平首先进入模型,形成模型①;其次,X2婚姻状况进入模型,与X4共同形成模型②;最后,X5年龄进入模型,与X4、X2形成最终的回归模型,而其他变量在逐步回归中被剔除。在最终回归模型中,调整R2=0.437,说明了解释变量X4、X2、X5只能解释模型43.7%的变异,模拟效果一般。由于各解释变量都较强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从中看出它们对农民幸福指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与农民幸福指数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的是收入水平。在模型中,收入水平首先进入,并且相关系数较高,说明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幸福指数的影响较显著,符合预期。收入水平越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就越高,这样越有利于满足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
(2)已婚的农民的幸福指数低于未婚农民。这与前文的分析相吻合。已婚农民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得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既要养家糊口,又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主观的幸福评价不高属于正常。
(3)与农民幸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的是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多,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越低。幸福指数与年龄呈现较弱的相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指数呈降低趋势。
(4)对农民幸福指数影响不大的因素分别是性别、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农民,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预期,并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因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其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社会各类培训班的兴起,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在评价自身的幸福感时差异不明显;最后,健康状况是幸福指数中的一个指标,一般观点认为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必然幸福。但是,本研究的结论却是农民幸福指数与健康状况基本上没有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60位太谷农民的平均幸福指数为7.53,这表明太谷农民因为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其中,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对农民的幸福指数影响不大,而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年龄对其影响比较显著。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这与大多数幸福指数研究分析的结果一致。再者,婚姻状况也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未婚农民幸福指数要高于已婚农民。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年龄越大,农民幸福指数越低。为了提高太谷农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特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4.1 有条件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调查研究中发现,现阶段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蔬菜和养殖业,而这些产业又受到天灾的影响,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稳定。而从事旅游、玛钢件生产的农民收入相对比较高。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要让农民富裕起来。结合太谷县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
4.1.1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太谷县目前来说还没有1个权威的农业合作组织,农民依旧是经营分散、规模小、资金少、抵御风险能力弱[7]。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避免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可大幅度的提升农民增收的能力和速度。
4.1.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主导产业 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8]。根据太谷县各村的农业特色,发展有自己特点的农业产业,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如北汪乡目前拥有企业10家以上,主要以医药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范村镇主要以蔬菜、红枣、土豆和小杂粮产业为主,在规模上全镇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40 hm2,共有大棚6600个;水秀乡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享有“晋中蔬菜第一乡”的美誉。通过这条道路,不仅可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再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9],可以很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4.1.3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交易是处在社会整体交易的最下层,越是低级的东西获利也就越少。所以农产品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对其加工再加工的环节就必不可少[10]。因此,加快建立和发展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业已迫在眉睫。也只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1.4 扶植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太谷县目前特点是乡镇企业数量少,二、三产业不发达,所以大力扶植乡镇企业,发展二、三产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重点是围绕市场开发,搞活商品流通,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1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1.5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通过建设各种功能不同的园区[12],力求建立产业基地,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规模化生产,全面带动太谷县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2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缓解农民在医疗方面的压力。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医难,药费贵”[1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实惠。农村中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给更多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其幸福指数,同时也减轻了年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年轻农民的幸福指数。
4.3 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
在调查中,1/3的已婚农民反映自己的幸福指数都不是很高,因为婚后家庭、孩子的压力过大,和父母住一起,没有自己的住房,主要是农村建设,占了大面积的土地,没有宅基地可以建房[14]。因此,提高已婚农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可以仿效城市建设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
4.4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表明,接受更高教育的人,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强,其收入也会越高[15]。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幸福指数与受教育程度相关性不显著,但是,这只是在农村内部对比的,如果放在全社会来看,受教育程度可能就会和收入成正比。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整体幸福指数,就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4.5 加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当农民觉得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对待时,幸福指数就会降低[16]。当前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公平正义意识不断地觉醒,要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一定要提高政治民主化,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
4.6 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农村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使农民在闲暇时过得充实,觉得生活有意义,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提高其幸福指数。
总之,提高农民幸福指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配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正确对待农民幸福指数,不能把幸福指数作为政府或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要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制度,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庄巨忠,汤敏,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55.
[2] 梁捷著.幸福指数:中国人幸福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6.
[3] 程淑兰.从“幸福指数”的维度谈社会和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107-109.
[4] 黄金花,苗元江.关注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64-65.
[5] 王娟,陈涛.论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J].开发研究,2007(3):156-158.
[6] 于传岗.幸福度量学与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的度量[J].江汉论坛,2009(7):19-21.
[7] 张震,陈丽慧.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1):86-88.
[8] 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41-44.
[9] 肖成勇,蒋敏,来尧静.幸福指数测量方法研究[J].特区经济,2007(12):301-302.
[10] 谢彦明,李灿,冯洁.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以云南玉溪红塔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6):46-47.
[11] 方纲.幸福测量:主客体方法及其整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50-54.
[12] 司月秀.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及对策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2):21-26.
[13] 王慧红,陈楠.中国幸福指数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6):70-74.
[14] 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03-108.
[15] 严翅军.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探讨[J].唯实,2010(5):10-16.
[16]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李强等译.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97-406.
关键词:农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9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498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figure out the peasants’ current living conditions, detect whether rural society is running well or not, and evaluate the social effects of rural policies, this calculation was proceeding about the well-being of 300 peasants in Taig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by using of well-being tables and SPSS 15.0 statistical software, moreover, the author analyzed regressively about its affecting factors. The results had shown that: presents’ well-being index are not high, which wa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income level, age and marital status, however, no close relationship was shown with gender, education level, and health status etc. This calculation is aiming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index of peasants and bring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Farmer; Happiness Index; Affecting Factors
0 引言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1]。1978年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发展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正从贫困走向富裕,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幸福指数1990年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到2001年时却下降到6.60。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并没有一同增长。幸福能反映出一段时期内人民的全面生活状态及社会的和谐程度,是全面衡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业大国,在这种变化中农民的生活幸福了吗,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研究农民幸福指数就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农民幸福指数对于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些学者认为,农民幸福的提高离不开收入的提高,现在农民的收入确实提高,但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地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的悖论”[2]。这一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释。因此,笔者认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现阶段农民的幸福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幸福感的提高,以期通过实地调查找到这些因素。
1 幸福指数的内涵和评价体系
1.1 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就是用来衡量人们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提出了幸福指数。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即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3]。因此,幸福指数是人们对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
1.2 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1.2.1 物质层面 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家庭生活等)[4]。
1.2.2 精神层面 包括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如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幸福感比较(如与过去的对比、与未来的预期、地区间的比较等)、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如人际交往、身份认同、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等)。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将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年龄和健康状况6个方面作为农民幸福指数研究的具体指标。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1033.7 km2,总人口36万人(2011年),农业基础条件好,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也是全国8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稳定的粮食作物外,还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19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41518人,占总人口的67%,保证了研究区域在广泛代表性基础上的典型性。 2.2 调查方法
2012年,本研究以太谷县农民作为调查与研究对象,根据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按照1/10的比例进行分层抽样。符合条件的有3000人,抽取了300人作为样本:其中,以种植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80名,以林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80名,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70名,以旅游、制造玛钢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40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抽取调查对象30名。
调查以问卷调查与实践访问为主。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60份,回收率达86.7%,符合统计分析的一般要求。实践访问则主要通过交谈的方式对农民的思想及心理状况进行调研。
2.3 样本描述
在回收的问卷中,男性145人,占有效问卷的55.8%;女性115人,占有效问卷的44.2%;20~30岁的农民90人,占总体的34.5%;31~40岁的农民130人,占总体的50%;41~50岁的农民40人,占总体的15.5%。已婚的农民168人,占总体的64.6%;未婚或其他的农民92人,占总体的35.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189人,占总体的72.7%;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61人,占总体的2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10 人,占总体的3.8%。
2.4 统计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所抽取的调查对象在收入来源、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这样就保证了可以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的基本状况
3.1.1 农民收入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布,见表1。农民幸福度的计算方法就是把问卷中的关于各个幸福度题目的被选项代号简单相加。幸福度值越大,农民的幸福感将越强。把农民的幸福度设置为5个等级[5],从低到高依次为: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幸福、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表2表明农民幸福度分布呈正态分布,即中间大两头小。
同时,使用Kendall’s tau-b系数进行了描述,并通过相关因素分析法分析得出:幸福指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539,该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3.1.2 农民幸福指数的测算 经过调研统计,运用坎贝尔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的各种统计指标,见表3。
由表3可知,太谷县农民的平均幸福指数为7.53,在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之间,处于中低位(1976年坎贝尔创立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中幸福指数的范围)[6]。其中,女性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为7.96;31~40岁的农民的幸福指数比其他年龄段的高;未婚农民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已婚和其他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综合幸福指数的峰度及偏度,太谷农民幸福指数的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3.2 太谷县农民幸福指数相关因素分析
在回归过程中,X4收入水平首先进入模型,形成模型①;其次,X2婚姻状况进入模型,与X4共同形成模型②;最后,X5年龄进入模型,与X4、X2形成最终的回归模型,而其他变量在逐步回归中被剔除。在最终回归模型中,调整R2=0.437,说明了解释变量X4、X2、X5只能解释模型43.7%的变异,模拟效果一般。由于各解释变量都较强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从中看出它们对农民幸福指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与农民幸福指数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的是收入水平。在模型中,收入水平首先进入,并且相关系数较高,说明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幸福指数的影响较显著,符合预期。收入水平越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就越高,这样越有利于满足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
(2)已婚的农民的幸福指数低于未婚农民。这与前文的分析相吻合。已婚农民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得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既要养家糊口,又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主观的幸福评价不高属于正常。
(3)与农民幸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的是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多,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越低。幸福指数与年龄呈现较弱的相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指数呈降低趋势。
(4)对农民幸福指数影响不大的因素分别是性别、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农民,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预期,并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因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其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社会各类培训班的兴起,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在评价自身的幸福感时差异不明显;最后,健康状况是幸福指数中的一个指标,一般观点认为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必然幸福。但是,本研究的结论却是农民幸福指数与健康状况基本上没有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60位太谷农民的平均幸福指数为7.53,这表明太谷农民因为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其中,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对农民的幸福指数影响不大,而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年龄对其影响比较显著。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这与大多数幸福指数研究分析的结果一致。再者,婚姻状况也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未婚农民幸福指数要高于已婚农民。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年龄越大,农民幸福指数越低。为了提高太谷农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特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4.1 有条件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调查研究中发现,现阶段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蔬菜和养殖业,而这些产业又受到天灾的影响,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稳定。而从事旅游、玛钢件生产的农民收入相对比较高。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要让农民富裕起来。结合太谷县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
4.1.1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太谷县目前来说还没有1个权威的农业合作组织,农民依旧是经营分散、规模小、资金少、抵御风险能力弱[7]。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避免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可大幅度的提升农民增收的能力和速度。
4.1.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主导产业 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8]。根据太谷县各村的农业特色,发展有自己特点的农业产业,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如北汪乡目前拥有企业10家以上,主要以医药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范村镇主要以蔬菜、红枣、土豆和小杂粮产业为主,在规模上全镇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40 hm2,共有大棚6600个;水秀乡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享有“晋中蔬菜第一乡”的美誉。通过这条道路,不仅可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再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9],可以很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4.1.3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交易是处在社会整体交易的最下层,越是低级的东西获利也就越少。所以农产品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对其加工再加工的环节就必不可少[10]。因此,加快建立和发展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业已迫在眉睫。也只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1.4 扶植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太谷县目前特点是乡镇企业数量少,二、三产业不发达,所以大力扶植乡镇企业,发展二、三产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重点是围绕市场开发,搞活商品流通,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1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1.5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通过建设各种功能不同的园区[12],力求建立产业基地,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规模化生产,全面带动太谷县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2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缓解农民在医疗方面的压力。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医难,药费贵”[1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实惠。农村中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给更多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其幸福指数,同时也减轻了年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年轻农民的幸福指数。
4.3 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
在调查中,1/3的已婚农民反映自己的幸福指数都不是很高,因为婚后家庭、孩子的压力过大,和父母住一起,没有自己的住房,主要是农村建设,占了大面积的土地,没有宅基地可以建房[14]。因此,提高已婚农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可以仿效城市建设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
4.4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表明,接受更高教育的人,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强,其收入也会越高[15]。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幸福指数与受教育程度相关性不显著,但是,这只是在农村内部对比的,如果放在全社会来看,受教育程度可能就会和收入成正比。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整体幸福指数,就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4.5 加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当农民觉得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对待时,幸福指数就会降低[16]。当前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公平正义意识不断地觉醒,要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一定要提高政治民主化,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
4.6 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农村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使农民在闲暇时过得充实,觉得生活有意义,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提高其幸福指数。
总之,提高农民幸福指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配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正确对待农民幸福指数,不能把幸福指数作为政府或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要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制度,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庄巨忠,汤敏,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55.
[2] 梁捷著.幸福指数:中国人幸福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6.
[3] 程淑兰.从“幸福指数”的维度谈社会和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107-109.
[4] 黄金花,苗元江.关注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64-65.
[5] 王娟,陈涛.论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J].开发研究,2007(3):156-158.
[6] 于传岗.幸福度量学与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的度量[J].江汉论坛,2009(7):19-21.
[7] 张震,陈丽慧.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1):86-88.
[8] 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41-44.
[9] 肖成勇,蒋敏,来尧静.幸福指数测量方法研究[J].特区经济,2007(12):301-302.
[10] 谢彦明,李灿,冯洁.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以云南玉溪红塔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6):46-47.
[11] 方纲.幸福测量:主客体方法及其整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50-54.
[12] 司月秀.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及对策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2):21-26.
[13] 王慧红,陈楠.中国幸福指数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6):70-74.
[14] 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03-108.
[15] 严翅军.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探讨[J].唯实,2010(5):10-16.
[16]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李强等译.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9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