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言语形式,越来越重视在言语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不料却走入了“空有形式,缺少实质”、“程序僵硬,目的单一”的误区。文章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提出将教学立足于“言语形式”,具体阐述了通过梳理、发掘,找准言语感觉训练的着眼点、生成点;阐述了“朗读涵泳”、“比较品评”、“融情体验”、“模仿迁移”等基本的言语形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言语感觉,提升言语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朝着真淳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言语形式;误区;着力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6-03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们逐步形成了“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于言语形式,聚焦言语实践,提高言语能力”的共识,反观身边的阅读教学现状,关注言语形式的语文教学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误区之一:空有形式,缺少实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美?”;再聚焦文中比喻句和“密密”、“重重叠叠”等叠词重点交流反馈;接着小结:作者用了叠词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森林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最后引导学生用朗读表现原始森林的美。教学中对于比喻句、叠词等文本语言现象,笔者予以了关注。可是对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韵味却没能引领学生予以品味,脱离了对语言的咀嚼感悟,关注言语形式只是空有形式,意义不大!误区之二:程序僵硬,目的单一,关注言语形式,有人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进行言语运用的训练,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充分感受和深刻感悟,理性练习单刀直入。以《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在教学“小镇早晨的特点”这一重点段时,有位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提问:“这段话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接着概括出先总后分的写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校园的早晨》。教学围绕着“这段话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三个语文教学的“固定三部曲”展开,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但是,这样的言语实践游离于文本之外,只对言语形式进行机械的技巧式训练,违背了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一、梳理、发掘——找准言语实践的着力点
1.语言佳妙处。“佳妙”,朱光潜先生解释为“故事后面的情趣,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教材中“佳妙之处”随处可见:①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如语言大师老舍的《猫》一文的“蹭”字,《荷花》一文中的“冒”字,《桂花雨》一文中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的“浸”字等。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濃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②新鲜的、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是指那些不常用的,看似不合理,细细品味又很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七月的天山》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句中的“浮”字,不但写出了花的高,而且还写出了画面的动态美。抓住这种新鲜的、陌生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2.写法独特处。语言形式对语言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必须加强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揣摩。因此,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文章的结构、词句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等。①富有特色句式、语段。低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如《生命生命》一课中“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句中“……那样……那样……”反复修辞的借鉴运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②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如《怀念母亲》一文,选材非常独特,通篇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大量的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表达得酣畅淋漓。
3.情感饱满处。所谓情感饱满处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根据课文的类型,可分为感性型的和理性型的。感性型的多集中于情感类的课文中,如《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怀念母亲》、《桂花雨》等;理性型的则较多存在于富含哲理的课文中,《金钱的魔力》、《梦想的力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如《难忘的一课》中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反复出现,使“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思深深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言语感觉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二、智慧前行——言语形式教学策略例谈
策略一:朗读涵咏。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涵咏是感悟言语形式的常式。学生通过朗读涵咏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培养敏锐的言语形式感受力。王春燕老师教学《猴王出世》,牢牢铆定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体味上,她运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朗读涵咏。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生展示朗读)。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生再读表现)。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师:夜对?生:朝。师:宿对?生:游。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全场掌声。)如此典型的言语形式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涵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自然能感知到言语形式上的排比、对仗,也自然能感受到言语本身的简洁凝练,从而进一步体味到言语的组合规律,享受到言语的节奏美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经验、语感图式又怎能不默默积累、节节攀升呢?
策略二:比较品评。比较品评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感觉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能引导学生感知言语形式的精妙,领悟到某些词句用法上的“无可移易”,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使文本精妙语言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有位教师就尝试采用比较品评的语言感受方式来体味作者吴敬梓写法上“惜墨如金却尽得风流”的精妙。师:既然都是写摇头,那我这样写好不好?(出示)(学生很快发现不妥。)生:作者写得很详细,很生动。“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好像看到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的,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生:作者写的三次摇头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严监生心里的着急,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路历程给写出来了。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师:这真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这样的写法给你什么启示呢?生:作者的神态描写很详细、很生动,不仅写出了样子,还写出了心情。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把人物写得生动、传神一点。教学流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样直观深入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品味,何愁学生语文能力不能提升呢?
策略三:融情体验。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情感型课文中形象性的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言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细腻的情感乃至语言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对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语言情感饱满处的教学处理,就非常巧妙:在学生感悟理解文本语言时,这样及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化画面,勾连生活体验,触摸母亲工作的艰辛,生活的艰难,在融情体验的过程中就达成了“言意兼备”,进而使句子表达的领悟,思维(想象)的伸张,情感的震撼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
策略四:模仿迁移。模仿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运用迁移的练习点,设计指向言语形式的随文练笔,可以是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材料的仿用、写作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并及时进行模仿、迁移,借鉴,让文本的句式更加烂熟于胸。
总之,引导学生贴近言语形式、催生言语感觉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将课堂立足于“言语形式”,在比较、揣摩、品味、鉴赏中润泽言语生命,培养言语感觉,生成言语智慧,提升言语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朝着真淳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上的讲话[R].
[2]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任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彤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9.3C.
关键词:言语形式;误区;着力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6-03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们逐步形成了“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于言语形式,聚焦言语实践,提高言语能力”的共识,反观身边的阅读教学现状,关注言语形式的语文教学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误区之一:空有形式,缺少实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美?”;再聚焦文中比喻句和“密密”、“重重叠叠”等叠词重点交流反馈;接着小结:作者用了叠词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森林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最后引导学生用朗读表现原始森林的美。教学中对于比喻句、叠词等文本语言现象,笔者予以了关注。可是对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韵味却没能引领学生予以品味,脱离了对语言的咀嚼感悟,关注言语形式只是空有形式,意义不大!误区之二:程序僵硬,目的单一,关注言语形式,有人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进行言语运用的训练,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充分感受和深刻感悟,理性练习单刀直入。以《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在教学“小镇早晨的特点”这一重点段时,有位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提问:“这段话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接着概括出先总后分的写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校园的早晨》。教学围绕着“这段话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三个语文教学的“固定三部曲”展开,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但是,这样的言语实践游离于文本之外,只对言语形式进行机械的技巧式训练,违背了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一、梳理、发掘——找准言语实践的着力点
1.语言佳妙处。“佳妙”,朱光潜先生解释为“故事后面的情趣,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教材中“佳妙之处”随处可见:①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如语言大师老舍的《猫》一文的“蹭”字,《荷花》一文中的“冒”字,《桂花雨》一文中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的“浸”字等。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濃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②新鲜的、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是指那些不常用的,看似不合理,细细品味又很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七月的天山》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句中的“浮”字,不但写出了花的高,而且还写出了画面的动态美。抓住这种新鲜的、陌生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2.写法独特处。语言形式对语言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必须加强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揣摩。因此,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文章的结构、词句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等。①富有特色句式、语段。低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如《生命生命》一课中“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句中“……那样……那样……”反复修辞的借鉴运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②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如《怀念母亲》一文,选材非常独特,通篇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大量的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表达得酣畅淋漓。
3.情感饱满处。所谓情感饱满处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根据课文的类型,可分为感性型的和理性型的。感性型的多集中于情感类的课文中,如《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怀念母亲》、《桂花雨》等;理性型的则较多存在于富含哲理的课文中,《金钱的魔力》、《梦想的力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如《难忘的一课》中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反复出现,使“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思深深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言语感觉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二、智慧前行——言语形式教学策略例谈
策略一:朗读涵咏。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涵咏是感悟言语形式的常式。学生通过朗读涵咏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培养敏锐的言语形式感受力。王春燕老师教学《猴王出世》,牢牢铆定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体味上,她运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朗读涵咏。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生展示朗读)。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生再读表现)。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师:夜对?生:朝。师:宿对?生:游。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全场掌声。)如此典型的言语形式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涵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自然能感知到言语形式上的排比、对仗,也自然能感受到言语本身的简洁凝练,从而进一步体味到言语的组合规律,享受到言语的节奏美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经验、语感图式又怎能不默默积累、节节攀升呢?
策略二:比较品评。比较品评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感觉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能引导学生感知言语形式的精妙,领悟到某些词句用法上的“无可移易”,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使文本精妙语言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有位教师就尝试采用比较品评的语言感受方式来体味作者吴敬梓写法上“惜墨如金却尽得风流”的精妙。师:既然都是写摇头,那我这样写好不好?(出示)(学生很快发现不妥。)生:作者写得很详细,很生动。“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好像看到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的,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生:作者写的三次摇头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严监生心里的着急,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路历程给写出来了。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师:这真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这样的写法给你什么启示呢?生:作者的神态描写很详细、很生动,不仅写出了样子,还写出了心情。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把人物写得生动、传神一点。教学流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样直观深入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品味,何愁学生语文能力不能提升呢?
策略三:融情体验。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情感型课文中形象性的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言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细腻的情感乃至语言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对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语言情感饱满处的教学处理,就非常巧妙:在学生感悟理解文本语言时,这样及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化画面,勾连生活体验,触摸母亲工作的艰辛,生活的艰难,在融情体验的过程中就达成了“言意兼备”,进而使句子表达的领悟,思维(想象)的伸张,情感的震撼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
策略四:模仿迁移。模仿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运用迁移的练习点,设计指向言语形式的随文练笔,可以是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材料的仿用、写作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并及时进行模仿、迁移,借鉴,让文本的句式更加烂熟于胸。
总之,引导学生贴近言语形式、催生言语感觉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将课堂立足于“言语形式”,在比较、揣摩、品味、鉴赏中润泽言语生命,培养言语感觉,生成言语智慧,提升言语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朝着真淳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上的讲话[R].
[2]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任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彤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9.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