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通过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不失时机地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的价值,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才是数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在初学数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学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
(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
(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
(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
根据上的调查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好多的改进措施。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向西约40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播放整治以后的路口情况,这时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涨了,有的甚至喊出来“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一节结束了,同学们还兴致勃勃,他们都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由此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统计知识,体验到问题的出现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提供实践时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在实践中体会事物的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圆环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总结出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简便方法后,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你们还有其它见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马克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把圆形等分后转化成长方形,我想这个圆环也可以等分转化,只不过转化成的是一个梯形了。那么内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上底,外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下底,内外圆的半径差为拼成梯形的高。根据S梯=1/2(a+b)h、则S环=(C内+C外)(R-r)”。他边说着边剪开了一个环形,这种计算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虽然最后的计算方法是我帮他们修改总结出来的,还有的学生提出此方法有局限性(只适用于已知内、外圆周长及半径时运用),但我为马克同学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折服。看着他自信而坚定的表情,我想,孩子们非常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教材因素,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素材,牢固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课,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超市”,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学生先自己推选出收银员、售货员,其余的学生都做顾客。
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个个脸上挂着微笑。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不是靠老师的说教,而是通过买卖活动很自然进行的。 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又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在初学数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学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
(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
(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
(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
根据上的调查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好多的改进措施。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向西约40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播放整治以后的路口情况,这时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涨了,有的甚至喊出来“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一节结束了,同学们还兴致勃勃,他们都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由此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统计知识,体验到问题的出现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提供实践时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在实践中体会事物的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圆环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总结出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简便方法后,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你们还有其它见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马克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把圆形等分后转化成长方形,我想这个圆环也可以等分转化,只不过转化成的是一个梯形了。那么内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上底,外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下底,内外圆的半径差为拼成梯形的高。根据S梯=1/2(a+b)h、则S环=(C内+C外)(R-r)”。他边说着边剪开了一个环形,这种计算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虽然最后的计算方法是我帮他们修改总结出来的,还有的学生提出此方法有局限性(只适用于已知内、外圆周长及半径时运用),但我为马克同学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折服。看着他自信而坚定的表情,我想,孩子们非常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教材因素,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素材,牢固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课,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超市”,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学生先自己推选出收银员、售货员,其余的学生都做顾客。
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个个脸上挂着微笑。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不是靠老师的说教,而是通过买卖活动很自然进行的。 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又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