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速了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模式颠覆,让商业银行不得不加速转型。金融行业内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新的市场变化给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这就使得银行必须做出新的改变。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科技下商业行的转型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发展建議。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在这一环境下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反应,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趁势而起,数据的价值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不断被挖掘出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到经济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资金开始绕过银行直接与供需方对接,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利用金融技术实施一系列转型,在新金融格局中提升经营效率。互联网金融在各项业务上,场景更加丰富、金融方案推陈出新,给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传统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发展,并为社会持续带来高质量服务,就必须与互联网深度契合,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以商业银行转型为主线,研究了金融科技的应用。
一、金融科技下商业银行转型方向
(一)应用场景的转型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银行一直致力于提供无缝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场景。首先可运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更具综合性、便捷性的服务,例如投放新型创新自助设备,打造超级柜台,让客户无需较长时间的排队便可通过自助机器办理相关业务。如兴业银行设计盲人ATM,在语音导航提示下帮助视力残障人士,同样可实现便捷办理。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让产品服务不断升级,突破空间及时间限制,为客户不断打造更人性化的服务业务。最后,通过众多新型专业服务平台的开发实现了物联网各领域数据的汇集应用。例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客户驱动型交易流程,有效提升了交易的透明度与互动性;中国银行应用的对台金融服务中心,让两岸资金支付清算的便捷性显著增强;工商银行应用的物联网服务平台,让各领域数据得到了有效管理加工。众多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让客户得到更全方位的服务与产品,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与产品模式的创设。
(二)业务模式的转型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各家银行服务与产品亮点纷呈,服务流程更为简化,从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让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有了颠覆性转变。首先,在服务和产品上的创新让业务办理更具便捷性与新颖化,例如工商银行推出的智能排队系统可有效节约排队等候时间,中信银行推出的薪金煲让理财实现了实时化,上海农商银行推出的指纹确认让原本需要特殊客户签名的流程被免去,交通银行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则让大堂经理的工作得到了有效分摊。其次,在金融科技下营销的精准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生物识别、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能够帮助银行深度挖掘客户信息,在大数据分析下实现对需求预测、客户分层、客户画像、客户识别的精细化营销,让银行的服务与产品步入私人定制及量身定做时代,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摩蝎智投、中信银行推出的信智投等产品,均更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提升了产品的个性化优势。
(三)支付方式的转型
金融科技发展史已经近40年,商业银行的转型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化状态。从业务端角度来说,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各项业务在电子支付的发展支撑下逐渐走向数字化与虚拟化方向,直销银行、金融理财超市、网上商城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实时服务,服务与产品均呈现数字化发展态势。当前银行网点转型发展向着社区化、特色化、智能化、轻型化方向迈进,智能终端设备的投入也逐渐普及,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延伸让客户体验满意度更高,大量传统业务被有效分流。
(四)技术体系的转型
各家银行技术体系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得到全面改造,全面优化业务流程下银行技术系统得到了有效转型。例如资产托管系统、全球金融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对公CRM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技术系统的转型为客户营销流动管理、风险防控、风险建模发挥了巨大功效,信息安全系统也向着立体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风险控制数据库得到了全面升级。
(五)风控体系的转型
对于银行而言,风控体系在经营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风控体系有所升级,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在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历史数据展开挖掘,从而对未来情境加以测试和模拟,可帮助银行计算风险预值并突出风险因素,模拟业务违约的概率分布及相关特征,从而对违约情况加以判别,对相关业务进行跟踪处理。其次,在信贷管理方面实现了风险全过程贯穿,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全面考核并交叉核验,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筛选、高质量的授信审批并落实贷后实时监测。第三,对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可从交易地点、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习惯等方面,通过奇异值控制相关技术实现对异常交易的判断,并做好合理的风险提示,增强客户资金安全。最后,在信息安全保护风险管理方面,在安全芯片、生物识别、网络加密、分布式存储、区块链等技术下,可有效管理客户的交易数据及基本信息,进行交易环境识别、交易习惯判别、客户身份识别等操作,达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下的发展措施
(一)转变战略定位
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需更注重以客户为中心,将战略发展定位加以转变。其数字化转型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层面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本质依旧在于金融,其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转型以及金融业务转型。客户是银行数字化的核心,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均需以客户体验感为优先,体验感同样是商业价值的一部分。银行需要从客户角度出发,寻找客户的潜在需求并提升其体验感,通过交付流程的创新化、优质化解决当前问题。可在理财、消费等与客户产生交流的服务与产品中应用无感化场景,减少服务和产品的处理流程与时间,让客户体验得以优化,这是商业银行战略定位转变的关键。 (二)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必须对金融服务触角全方位延伸,打造“泛在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通过金融技术突破传统银行的物理限制,让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均可实现金融服务,体验让金融业务触手可及。例如运用网络技术,让不同地区可享受同等服务,在5G通讯技术下实现万物可联,利用物联网使虚拟互联、触感互联成为可能,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以更多的方式可接触到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以更丰富的形态展现于日常生活中。其次,可充分利用新技术让银行掌握边界与底线,提升各类金融服务的质量及人性化。近年来,校园贷、现金贷闹得沸沸扬扬,被人们抵触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底线,对无法承担有效负债的对象仍建立金融关系。商业银行必须在新技术下对客户需求、客户能力、需求边界仔细分析,认真调查清楚自身产品的范围和适用对象,不可舍本求末,滥用大众心理唯利是图,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与温度,这便要求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自身的担当与责任感。第三,银行需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更具针对性、全面性、真实性,对风险更准确的预判。例如在互联技术下,对企业风险及经营状况通过一系列物流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来加以判定,而不是单纯依靠抵押物和财务报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控是保障金融服务触角全方位延伸的基础。
(三)保障安全原则
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业务类型逐渐向着虚拟型、直销型、互联网型、数字网络型方向发展。从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模式来看,开放性是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变得更为复杂,例如业务连续性风险、外包风险、网络风险防范、客户信息保护等。数字化转型下,金融科技的应用让传统商业银行必须注重数字化转型的边界与安全原则。银行同样可利用金融科技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例如让风险体系向着数字化预警、数字化监控、决策自动化、流程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运营风险合规、压力测试、信用风险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安全价值。
(四)推动场景创新
在信息化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全面推动面向客户为中心的场景创新,将原有流程替代为技术手段,提升银行运作和管理效率,在保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保障客户端处于科技创新形态,提升面向业务场景的自我赋能。首先需积极扩展交互式场景的投入,使商业银行的服务与产品更具公共性、智能性及便捷性,面向各类客户提升交互质量,推动客户有效转移。其次,在基本金融功能方面可从时间和空间服务上有所扩展,例如风险管理、资源配置、支付结算等,围绕碎片化客户潜在金融需求展开各项服务及产品的创设。最后,可通过数字化模式与工具全面拓展产业金融信用链、家庭金融服务链,增强财富管理、智能化家庭消费金融的服务配置,真正实现服务和场景金融的融合。
(五)应用新技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转型必须利用新一代系统和技术让金融业态有所改变。例如量子技术、加密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之类的安全技术,区块链、云计算之类的分布式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之类的互联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树等,均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支撑。当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科技,面向市场和业务需要具备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更稳健的支持能力。例如人工服务在现阶段依旧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工作人员可通过最为直接的方式来指导老人进行操作,或者介绍相关的理财产品。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保留稳定客户的重要方式之一。
(六)完善奉献管理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野蛮性,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参差不齐,尤其是网上转账、网上理财、互联网小额贷款等产品繁多。加上网络监管不够完善,导致许多商业银行的粗放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导致金融风险较多。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严格审查金融合作机构的资质、加强对合作机构的持续性管理等。在信用方面要做好失信惩戒机制,确保通过诉讼和追偿手段能保证自身银行的权益,减少经营风险,迫使企业或个人提升自己的守信能力。
(七)转变传统盈利模式,积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科技金融业作为当前资本青睐的蓝海,使得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涌入,他们通过自身的互联网资源、资本优势、成本优势将存款利差不断拉低,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同时还要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中间业务大多以非利息收入为主,如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等。当前支付结算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多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当前的支付结算类业务应当将商业银行的制定要更加倾斜于中间业务。另外还要创新、优化中间业务结构。传统信用卡的衰落,花呗、白条等互联网的崛起,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业务结构。
三、结语
总之,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发展状态能力与资源,以不同的思路展开技术布局,或通过外部合作与集成、或研发和自建技术支持,提升发展层面的适应性,利用新一代金融新技术促使转型稳步增强。放眼全球,金融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互联网技术也逼迫着商业银行不断从线下走到线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都对新时期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式,新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只有顺应时代的趋势,科技的潮流,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支撑点,创新发展普惠经济,改善运营模式,提升客户的体验感,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强化自身建设,增强人才储备,增加科技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平稳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在这一环境下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反应,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趁势而起,数据的价值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不断被挖掘出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到经济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资金开始绕过银行直接与供需方对接,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利用金融技术实施一系列转型,在新金融格局中提升经营效率。互联网金融在各项业务上,场景更加丰富、金融方案推陈出新,给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传统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发展,并为社会持续带来高质量服务,就必须与互联网深度契合,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以商业银行转型为主线,研究了金融科技的应用。
一、金融科技下商业银行转型方向
(一)应用场景的转型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银行一直致力于提供无缝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场景。首先可运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更具综合性、便捷性的服务,例如投放新型创新自助设备,打造超级柜台,让客户无需较长时间的排队便可通过自助机器办理相关业务。如兴业银行设计盲人ATM,在语音导航提示下帮助视力残障人士,同样可实现便捷办理。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让产品服务不断升级,突破空间及时间限制,为客户不断打造更人性化的服务业务。最后,通过众多新型专业服务平台的开发实现了物联网各领域数据的汇集应用。例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客户驱动型交易流程,有效提升了交易的透明度与互动性;中国银行应用的对台金融服务中心,让两岸资金支付清算的便捷性显著增强;工商银行应用的物联网服务平台,让各领域数据得到了有效管理加工。众多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让客户得到更全方位的服务与产品,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与产品模式的创设。
(二)业务模式的转型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各家银行服务与产品亮点纷呈,服务流程更为简化,从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让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有了颠覆性转变。首先,在服务和产品上的创新让业务办理更具便捷性与新颖化,例如工商银行推出的智能排队系统可有效节约排队等候时间,中信银行推出的薪金煲让理财实现了实时化,上海农商银行推出的指纹确认让原本需要特殊客户签名的流程被免去,交通银行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则让大堂经理的工作得到了有效分摊。其次,在金融科技下营销的精准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生物识别、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能够帮助银行深度挖掘客户信息,在大数据分析下实现对需求预测、客户分层、客户画像、客户识别的精细化营销,让银行的服务与产品步入私人定制及量身定做时代,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摩蝎智投、中信银行推出的信智投等产品,均更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提升了产品的个性化优势。
(三)支付方式的转型
金融科技发展史已经近40年,商业银行的转型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化状态。从业务端角度来说,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各项业务在电子支付的发展支撑下逐渐走向数字化与虚拟化方向,直销银行、金融理财超市、网上商城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实时服务,服务与产品均呈现数字化发展态势。当前银行网点转型发展向着社区化、特色化、智能化、轻型化方向迈进,智能终端设备的投入也逐渐普及,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延伸让客户体验满意度更高,大量传统业务被有效分流。
(四)技术体系的转型
各家银行技术体系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得到全面改造,全面优化业务流程下银行技术系统得到了有效转型。例如资产托管系统、全球金融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对公CRM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技术系统的转型为客户营销流动管理、风险防控、风险建模发挥了巨大功效,信息安全系统也向着立体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风险控制数据库得到了全面升级。
(五)风控体系的转型
对于银行而言,风控体系在经营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风控体系有所升级,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在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历史数据展开挖掘,从而对未来情境加以测试和模拟,可帮助银行计算风险预值并突出风险因素,模拟业务违约的概率分布及相关特征,从而对违约情况加以判别,对相关业务进行跟踪处理。其次,在信贷管理方面实现了风险全过程贯穿,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全面考核并交叉核验,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筛选、高质量的授信审批并落实贷后实时监测。第三,对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可从交易地点、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习惯等方面,通过奇异值控制相关技术实现对异常交易的判断,并做好合理的风险提示,增强客户资金安全。最后,在信息安全保护风险管理方面,在安全芯片、生物识别、网络加密、分布式存储、区块链等技术下,可有效管理客户的交易数据及基本信息,进行交易环境识别、交易习惯判别、客户身份识别等操作,达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下的发展措施
(一)转变战略定位
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需更注重以客户为中心,将战略发展定位加以转变。其数字化转型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层面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本质依旧在于金融,其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转型以及金融业务转型。客户是银行数字化的核心,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均需以客户体验感为优先,体验感同样是商业价值的一部分。银行需要从客户角度出发,寻找客户的潜在需求并提升其体验感,通过交付流程的创新化、优质化解决当前问题。可在理财、消费等与客户产生交流的服务与产品中应用无感化场景,减少服务和产品的处理流程与时间,让客户体验得以优化,这是商业银行战略定位转变的关键。 (二)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必须对金融服务触角全方位延伸,打造“泛在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通过金融技术突破传统银行的物理限制,让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均可实现金融服务,体验让金融业务触手可及。例如运用网络技术,让不同地区可享受同等服务,在5G通讯技术下实现万物可联,利用物联网使虚拟互联、触感互联成为可能,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以更多的方式可接触到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以更丰富的形态展现于日常生活中。其次,可充分利用新技术让银行掌握边界与底线,提升各类金融服务的质量及人性化。近年来,校园贷、现金贷闹得沸沸扬扬,被人们抵触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底线,对无法承担有效负债的对象仍建立金融关系。商业银行必须在新技术下对客户需求、客户能力、需求边界仔细分析,认真调查清楚自身产品的范围和适用对象,不可舍本求末,滥用大众心理唯利是图,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与温度,这便要求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自身的担当与责任感。第三,银行需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更具针对性、全面性、真实性,对风险更准确的预判。例如在互联技术下,对企业风险及经营状况通过一系列物流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来加以判定,而不是单纯依靠抵押物和财务报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控是保障金融服务触角全方位延伸的基础。
(三)保障安全原则
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业务类型逐渐向着虚拟型、直销型、互联网型、数字网络型方向发展。从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模式来看,开放性是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变得更为复杂,例如业务连续性风险、外包风险、网络风险防范、客户信息保护等。数字化转型下,金融科技的应用让传统商业银行必须注重数字化转型的边界与安全原则。银行同样可利用金融科技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例如让风险体系向着数字化预警、数字化监控、决策自动化、流程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运营风险合规、压力测试、信用风险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安全价值。
(四)推动场景创新
在信息化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下,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全面推动面向客户为中心的场景创新,将原有流程替代为技术手段,提升银行运作和管理效率,在保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保障客户端处于科技创新形态,提升面向业务场景的自我赋能。首先需积极扩展交互式场景的投入,使商业银行的服务与产品更具公共性、智能性及便捷性,面向各类客户提升交互质量,推动客户有效转移。其次,在基本金融功能方面可从时间和空间服务上有所扩展,例如风险管理、资源配置、支付结算等,围绕碎片化客户潜在金融需求展开各项服务及产品的创设。最后,可通过数字化模式与工具全面拓展产业金融信用链、家庭金融服务链,增强财富管理、智能化家庭消费金融的服务配置,真正实现服务和场景金融的融合。
(五)应用新技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转型必须利用新一代系统和技术让金融业态有所改变。例如量子技术、加密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之类的安全技术,区块链、云计算之类的分布式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之类的互联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树等,均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支撑。当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科技,面向市场和业务需要具备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更稳健的支持能力。例如人工服务在现阶段依旧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工作人员可通过最为直接的方式来指导老人进行操作,或者介绍相关的理财产品。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保留稳定客户的重要方式之一。
(六)完善奉献管理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野蛮性,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参差不齐,尤其是网上转账、网上理财、互联网小额贷款等产品繁多。加上网络监管不够完善,导致许多商业银行的粗放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导致金融风险较多。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严格审查金融合作机构的资质、加强对合作机构的持续性管理等。在信用方面要做好失信惩戒机制,确保通过诉讼和追偿手段能保证自身银行的权益,减少经营风险,迫使企业或个人提升自己的守信能力。
(七)转变传统盈利模式,积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科技金融业作为当前资本青睐的蓝海,使得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涌入,他们通过自身的互联网资源、资本优势、成本优势将存款利差不断拉低,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同时还要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中间业务大多以非利息收入为主,如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等。当前支付结算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多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当前的支付结算类业务应当将商业银行的制定要更加倾斜于中间业务。另外还要创新、优化中间业务结构。传统信用卡的衰落,花呗、白条等互联网的崛起,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业务结构。
三、结语
总之,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发展状态能力与资源,以不同的思路展开技术布局,或通过外部合作与集成、或研发和自建技术支持,提升发展层面的适应性,利用新一代金融新技术促使转型稳步增强。放眼全球,金融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互联网技术也逼迫着商业银行不断从线下走到线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都对新时期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式,新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只有顺应时代的趋势,科技的潮流,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支撑点,创新发展普惠经济,改善运营模式,提升客户的体验感,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强化自身建设,增强人才储备,增加科技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平稳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