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岩画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禹州具茨山,后来逐步在河南郑州、许昌、驻马店、平顶山、南阳等地均有发现。其间,又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艰苦的野外考察工作,目前已发现数千处岩画点分布。南阳周围浅山丘陵地区所发现的岩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仅圆凹穴岩画分布众多,棋盘纹样、生殖崇拜图腾、圆形祭坛、动物造型也随山就势雕刻于丘陵裸露的岩石上,构成了庞大的岩画系统。在南阳市皇路店镇柳树沟发现的蒸馍石生殖崇拜岩画,周围分布有人物岩画、凹穴岩画、祭坛、日晷、长方形祭祀场地。它们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完整展现出远古社会祭祀场域。
蒸馍石岩画基本情况
皇路店镇坐落于南阳市北部伏牛山脚下,距离市区40公里,东临南洛公路。南洛公路古称“三鸦路”,该道路北起平顶山鲁山县,向西至洛阳,南到南阳石桥镇,南北贯穿伏牛山区,是我国古代由洛阳通往南阳的重要交通要道。皇路店镇的位置是伏牛山脉向南阳盆地过渡的台阶地带,地表既有盆地土层特征,又有花岗岩裸露的石质地貌,在耕种的庄稼地里经常看到大面积的花岗岩石,当地人称“麻姑石”。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人类早期既能耕种劳作,又能“记事”的天然场地。远古人们在田间地头,以石板为“纸质”,把生产、生活、祭祀、契约等需要达成共识的事件,通过研磨、雕刻,储存在石头上,留下了人类初始文明的早期记录。
1.蒸馍石生殖崇拜巖画
蒸馍石位于皇路店镇西南2公里处,北纬33°14′12″,东经112°36′46″。这里属于浅山丘陵地区,沟壑纵横。其中有一道东西走向的石岭,该岭的脊背处凸出一块锥形巨石,形似馒头,当地人把该石称为蒸馍石,称该岭为蒸馍石岭。以蒸馍石为主体,沿蒸馍石岭向东200多米范围内,保留着一个完整的中原岩画点,由蒸馍石和它上面雕刻的女阴图腾、圆形祭坛、人物岩画、壁状石晷、长方形祭场和大量凹穴岩画构成。蒸馍石岩画点的主体构型是蒸馍石,位于该岭的最高处,与花岗岩山体浑然一体,高1.5米,直径4.6米,远看就像一个硕大的蒸馍放在那里。蒸馍石上面散布着145个可辨的凹穴符号,这些凹穴直径约3厘米,围绕在该石顶部正中间一个直径8厘米的大凹穴周围,层层叠叠。以大凹穴符号为中心,东侧有一组梅花状组合图案,由7个花瓣和中心点构成;西侧下缘,由一组6对凹穴组合。先人在此处刻画是人类生殖崇拜中的乳房崇拜。远古时期,凡是能够繁衍生命、哺育生命成长的人体结构,都会从中分离出来进行祭祀,在方城古庄店乡、鸭河工区大石庙,都有人体躯干崇拜的现象。蒸馍石上部正中位置雕刻的8厘米大凹穴是分泌乳汁的乳头口,因为蒸馍石是借助自然石头雕刻而成,上面没有更多突出岩石可刻乳头,只好在正中位置挖一个大的凹穴以象征乳头。周围雕刻的很多小凹穴像是乳头旁边的凸结节,学名叫蒙氏结节,或是围绕岩画点周围族群的数字。在大凹穴北侧石壁上,即蒸馍石半腰位置,横向挖嵌着一个女阴图腾。这种现象说明,该岩画点是以乳房、女阴图腾为主体,以生殖崇拜内涵为核心,以大小凹穴主次关系,象征着由母乳哺育芸芸众生,祈求万物生生不息的远古生殖崇拜祭祀构型。
2. 祭坛、舞蹈人物岩画
沿蒸馍石向南约25米处,从土层中凸出一块巨石,巨石的内侧与坡地连接,被土壤覆盖,外侧岩石暴露于沟壑中,从外侧沟壑看这块巨石,高3米。巨石顶部雕刻有圆形璧状祭坛,阴线雕刻,刻线宽20厘米,雕刻痕迹粗糙。祭坛直径3.1米,坛面凸凹不平,未经打磨抛光,上面刻有4组偶数凹穴,每组12个凹穴排列,并伴有多个奇数组合。凹穴直径大小不均,另有阴刻线穿插。沿祭坛轮廓线周围雕刻有数个人物造像,其中内侧风化严重,已不可考辨,而在祭坛外侧两个人物造型清晰可辨,左边人像为一男子,头部挨着祭坛刻线,与真人等高,侧面,腿部相交,似手持法器,腹下刻画有男根,看上去似一个巫师。右侧人物岩画为一舞蹈女子,头部连接圆形祭坛,站立姿势,高1.8米。下肢修长,臀部翘起,两腿相交,用线飘逸。该画从腰部到脚底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两个人物岩画一男一女,沿祭坛外沿的弧面向下刻画,远处看去更像是人物站立着,十分生动。专家分析附画位置后认为,这是古人有意设计,在祭坛上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把丰盛的果实供奉在上面,把得到的上天启示用符号形式刻在祭坛上,围绕在祭坛周围载歌载舞,然后把这些盛况雕刻记录在祭坛周围,以点缀祭坛的庄重气氛。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远古祭祀信息,也体现了远古人高超的艺术成就,从该画的造型特点看,人物造型成功地运用了绘画“三体积”技法。
3.石晷、长方形祭祀场地
距离蒸馍石东约50米处,遗存有一个圆形石晷,直径2.5米。石晷中心点有方槽,石晷直径8厘米,深20厘米,应该为插桩测绘、立竿见影所用,这种内方外圆形状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石晷表面打磨光滑,中间稍高,周围稍低,弧面均匀、规整。有环形边沿凸起,宽20厘米,整个石晷制作精细,石晷与祭坛分别处于蒸馍石下方,呈三角关系。
沿石晷向东,在整个岩画场域的最下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台,宽20米,长80米。土台位于下坡地段,为了在坡地修建一块平整的活动场地,随高就低,北面地势高,土台就薄,厚约50厘米;南面坡度大,土台就厚,最厚处1.1米。台面平整坚实,侧面残留有夯土层。土台处于整个活动场域最下方,对蒸馍石、祭坛和石晷呈仰望角度,遥相呼应。土台应该是祭祀场地。
蒸馍石岩画场域内涵
蒸馍石岩画点不仅存在大量凹穴岩画、人形岩画、女阴图腾及沟槽线,还有多个不同形状的活动点。它们功能各异,布局合理,展现了远古社会祭祀场域。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文化背景共同构建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了解特定文化的族群进入该区域内,才会被各个构型形成的场域所影响。而不了解这种特定文化的人们则感受不到这种场域的存在。蒸馍石岩画点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里原本存在一个凸起的锥形石头,远古的智者观察它像一个乳房,就对此进行外形整理,在上面雕刻女阴图腾,研磨凹穴岩画,使之成为一个庄严神圣的生殖崇拜岩画祭祀场域,诠释着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后世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都不同于以往时代,所以,大家不可能把锥形石与乳房联系起来,他们更形象地称锥形石为蒸馍石,称祭坛及人物岩画为灯笼石,形象地把这些远古的构型遗存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可以畅想,远古的人们在某个祭日,相约来到蒸馍石岩画点。他们首先要对蒸馍石进行祭拜。因为蒸馍石是乳房崇拜,那里不仅有象征哺育生命的乳汁,还有繁衍生命的女阴图腾。雕刻在乳房顶部的每一个凹穴符号,也许代表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它们紧紧地围绕在大凹穴周围。这种组合代表了氏族部落的严密结构和血缘关系。而旁边的女阴图腾和乳房石内涵一样,释放着强大的生命繁衍能力。
结 语
中原岩画是由圆凹穴岩画为绝对数量,伴有棋盘、人物、生殖崇拜图腾、日晷及祭坛组成,它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概括地说,中原岩画是以点、线、面三维空间等绘画元素构成的绘事语言。
蒸馍石岩画点是中原岩画的组成部分,它丰富的场域关系揭示了以下问题。首先,中原凹穴岩画并不是单纯研磨、雕刻于山野中,它总是与相关构型相互依存,当我们把岩画与周围的场域联系起来考察,发现凹穴岩画并不陌生。我们能够感觉到它是如何融入远古时期的社会场域中,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功能及作用。
其次,蒸馍石岩画点丰富的岩画种类,揭示了各类岩画的不同属性,特别是弄清了凹穴岩画的功能。凹穴岩画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具备属性。只有放在不同的位置,它才能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南阳地区,发现乳房石、女阴崇拜内容并非偶然,《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述均州风俗》云:“汉中风俗与汝南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汉书·地理志》也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些资料表明,至少在秦汉时的伏牛山地区民风民俗中,仍然遗存有远古先民原始祭祀方式,同时,这些记载也流露出汉代高度文明化以后的文化观念,从那时开始,已经把生殖崇拜祭祀理解为“淫祀”。但是,远古的智者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把女阴刻在大地岩石上,认为大地从此可以滋养生命,生长万物;把男根竖起空间之中,部族从此有了祭祀的图腾。远古人对于生殖岩画的崇拜,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繁衍的崇拜,更是借助于生殖崇拜图腾,抒发对宇宙间万物生殖繁衍的祈求,期盼部族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蒸馍石岩画基本情况
皇路店镇坐落于南阳市北部伏牛山脚下,距离市区40公里,东临南洛公路。南洛公路古称“三鸦路”,该道路北起平顶山鲁山县,向西至洛阳,南到南阳石桥镇,南北贯穿伏牛山区,是我国古代由洛阳通往南阳的重要交通要道。皇路店镇的位置是伏牛山脉向南阳盆地过渡的台阶地带,地表既有盆地土层特征,又有花岗岩裸露的石质地貌,在耕种的庄稼地里经常看到大面积的花岗岩石,当地人称“麻姑石”。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人类早期既能耕种劳作,又能“记事”的天然场地。远古人们在田间地头,以石板为“纸质”,把生产、生活、祭祀、契约等需要达成共识的事件,通过研磨、雕刻,储存在石头上,留下了人类初始文明的早期记录。
1.蒸馍石生殖崇拜巖画
蒸馍石位于皇路店镇西南2公里处,北纬33°14′12″,东经112°36′46″。这里属于浅山丘陵地区,沟壑纵横。其中有一道东西走向的石岭,该岭的脊背处凸出一块锥形巨石,形似馒头,当地人把该石称为蒸馍石,称该岭为蒸馍石岭。以蒸馍石为主体,沿蒸馍石岭向东200多米范围内,保留着一个完整的中原岩画点,由蒸馍石和它上面雕刻的女阴图腾、圆形祭坛、人物岩画、壁状石晷、长方形祭场和大量凹穴岩画构成。蒸馍石岩画点的主体构型是蒸馍石,位于该岭的最高处,与花岗岩山体浑然一体,高1.5米,直径4.6米,远看就像一个硕大的蒸馍放在那里。蒸馍石上面散布着145个可辨的凹穴符号,这些凹穴直径约3厘米,围绕在该石顶部正中间一个直径8厘米的大凹穴周围,层层叠叠。以大凹穴符号为中心,东侧有一组梅花状组合图案,由7个花瓣和中心点构成;西侧下缘,由一组6对凹穴组合。先人在此处刻画是人类生殖崇拜中的乳房崇拜。远古时期,凡是能够繁衍生命、哺育生命成长的人体结构,都会从中分离出来进行祭祀,在方城古庄店乡、鸭河工区大石庙,都有人体躯干崇拜的现象。蒸馍石上部正中位置雕刻的8厘米大凹穴是分泌乳汁的乳头口,因为蒸馍石是借助自然石头雕刻而成,上面没有更多突出岩石可刻乳头,只好在正中位置挖一个大的凹穴以象征乳头。周围雕刻的很多小凹穴像是乳头旁边的凸结节,学名叫蒙氏结节,或是围绕岩画点周围族群的数字。在大凹穴北侧石壁上,即蒸馍石半腰位置,横向挖嵌着一个女阴图腾。这种现象说明,该岩画点是以乳房、女阴图腾为主体,以生殖崇拜内涵为核心,以大小凹穴主次关系,象征着由母乳哺育芸芸众生,祈求万物生生不息的远古生殖崇拜祭祀构型。
2. 祭坛、舞蹈人物岩画
沿蒸馍石向南约25米处,从土层中凸出一块巨石,巨石的内侧与坡地连接,被土壤覆盖,外侧岩石暴露于沟壑中,从外侧沟壑看这块巨石,高3米。巨石顶部雕刻有圆形璧状祭坛,阴线雕刻,刻线宽20厘米,雕刻痕迹粗糙。祭坛直径3.1米,坛面凸凹不平,未经打磨抛光,上面刻有4组偶数凹穴,每组12个凹穴排列,并伴有多个奇数组合。凹穴直径大小不均,另有阴刻线穿插。沿祭坛轮廓线周围雕刻有数个人物造像,其中内侧风化严重,已不可考辨,而在祭坛外侧两个人物造型清晰可辨,左边人像为一男子,头部挨着祭坛刻线,与真人等高,侧面,腿部相交,似手持法器,腹下刻画有男根,看上去似一个巫师。右侧人物岩画为一舞蹈女子,头部连接圆形祭坛,站立姿势,高1.8米。下肢修长,臀部翘起,两腿相交,用线飘逸。该画从腰部到脚底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两个人物岩画一男一女,沿祭坛外沿的弧面向下刻画,远处看去更像是人物站立着,十分生动。专家分析附画位置后认为,这是古人有意设计,在祭坛上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把丰盛的果实供奉在上面,把得到的上天启示用符号形式刻在祭坛上,围绕在祭坛周围载歌载舞,然后把这些盛况雕刻记录在祭坛周围,以点缀祭坛的庄重气氛。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远古祭祀信息,也体现了远古人高超的艺术成就,从该画的造型特点看,人物造型成功地运用了绘画“三体积”技法。
3.石晷、长方形祭祀场地
距离蒸馍石东约50米处,遗存有一个圆形石晷,直径2.5米。石晷中心点有方槽,石晷直径8厘米,深20厘米,应该为插桩测绘、立竿见影所用,这种内方外圆形状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石晷表面打磨光滑,中间稍高,周围稍低,弧面均匀、规整。有环形边沿凸起,宽20厘米,整个石晷制作精细,石晷与祭坛分别处于蒸馍石下方,呈三角关系。
沿石晷向东,在整个岩画场域的最下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台,宽20米,长80米。土台位于下坡地段,为了在坡地修建一块平整的活动场地,随高就低,北面地势高,土台就薄,厚约50厘米;南面坡度大,土台就厚,最厚处1.1米。台面平整坚实,侧面残留有夯土层。土台处于整个活动场域最下方,对蒸馍石、祭坛和石晷呈仰望角度,遥相呼应。土台应该是祭祀场地。
蒸馍石岩画场域内涵
蒸馍石岩画点不仅存在大量凹穴岩画、人形岩画、女阴图腾及沟槽线,还有多个不同形状的活动点。它们功能各异,布局合理,展现了远古社会祭祀场域。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文化背景共同构建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了解特定文化的族群进入该区域内,才会被各个构型形成的场域所影响。而不了解这种特定文化的人们则感受不到这种场域的存在。蒸馍石岩画点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里原本存在一个凸起的锥形石头,远古的智者观察它像一个乳房,就对此进行外形整理,在上面雕刻女阴图腾,研磨凹穴岩画,使之成为一个庄严神圣的生殖崇拜岩画祭祀场域,诠释着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后世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都不同于以往时代,所以,大家不可能把锥形石与乳房联系起来,他们更形象地称锥形石为蒸馍石,称祭坛及人物岩画为灯笼石,形象地把这些远古的构型遗存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可以畅想,远古的人们在某个祭日,相约来到蒸馍石岩画点。他们首先要对蒸馍石进行祭拜。因为蒸馍石是乳房崇拜,那里不仅有象征哺育生命的乳汁,还有繁衍生命的女阴图腾。雕刻在乳房顶部的每一个凹穴符号,也许代表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它们紧紧地围绕在大凹穴周围。这种组合代表了氏族部落的严密结构和血缘关系。而旁边的女阴图腾和乳房石内涵一样,释放着强大的生命繁衍能力。
结 语
中原岩画是由圆凹穴岩画为绝对数量,伴有棋盘、人物、生殖崇拜图腾、日晷及祭坛组成,它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概括地说,中原岩画是以点、线、面三维空间等绘画元素构成的绘事语言。
蒸馍石岩画点是中原岩画的组成部分,它丰富的场域关系揭示了以下问题。首先,中原凹穴岩画并不是单纯研磨、雕刻于山野中,它总是与相关构型相互依存,当我们把岩画与周围的场域联系起来考察,发现凹穴岩画并不陌生。我们能够感觉到它是如何融入远古时期的社会场域中,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功能及作用。
其次,蒸馍石岩画点丰富的岩画种类,揭示了各类岩画的不同属性,特别是弄清了凹穴岩画的功能。凹穴岩画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具备属性。只有放在不同的位置,它才能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南阳地区,发现乳房石、女阴崇拜内容并非偶然,《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述均州风俗》云:“汉中风俗与汝南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汉书·地理志》也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些资料表明,至少在秦汉时的伏牛山地区民风民俗中,仍然遗存有远古先民原始祭祀方式,同时,这些记载也流露出汉代高度文明化以后的文化观念,从那时开始,已经把生殖崇拜祭祀理解为“淫祀”。但是,远古的智者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把女阴刻在大地岩石上,认为大地从此可以滋养生命,生长万物;把男根竖起空间之中,部族从此有了祭祀的图腾。远古人对于生殖岩画的崇拜,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繁衍的崇拜,更是借助于生殖崇拜图腾,抒发对宇宙间万物生殖繁衍的祈求,期盼部族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