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本文作者力图以全新的思维探究该课程的定位、教学艺术性,并凸显其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的实践教学成果。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课正在被各种新兴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经调研,我收集了诸多语文教改的信息和建议,其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成见抱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我主要从教学艺术环节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根据来自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实务部门的反馈,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去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与语文息息相关的自身修养、社会交际、信息活动、实用写作等)不如人意,主要是“核心技能”的缺失。这里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学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时,其所具有的这一技能依然能起作用,是他们维持生计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工作协调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专业性、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以上核心技能是否可以通过全新的语文课教学改革来填补?这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并且我院的学生(政法干警招录试点班除外)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填补“核心技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已作了些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观点。如张静文副教授提出的高职院校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着眼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着眼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汪念明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中提出,应将语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为三个方面,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发展能力、夯实就业实力。这些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根据政法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为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我认为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功能应落实细化在帮助学生填补“核心技能”上,即强化其审美性、语用性与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以名家名作为载体,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倾听能力、欣赏能力;所谓的语用性,是指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具有成人意识)。这样对目前大学生的成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创新性教学艺术探究
  1.遵循“兴趣是最好的天赋”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更愿意说:兴趣是最好的天赋。曾经来自课堂教学效果的惨淡就足于令人惭愧: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学生抱怨堆积如山:“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又没听头!老师讲,我们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腻了。考了满分我还是不会沟通,不会写作。”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校本教材看来,丰富的史料知识、古老而新奇的经典读本、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浓烈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着首先将经典以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我告知学生:从实际操作来说,中国文化体现为无用,从生存层面来说缺失“大用”,跳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像一种带着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譬如儒家的和谐原则,中庸之道,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信任危机;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无相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克服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弊病、建立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中国禅”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人格修炼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这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偏见,并能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培养兴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把语文课上成文化创意课,从语文内容中提炼出不同课题,如音乐、婚恋、饮食、建筑(围绕传奇的世博建筑)、服饰等,由学生5—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用戏剧表演、网页设计、小品、相声、时装设计展示、专题报告、诵读等形式来表现。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时,不干涉其选题与切入点,而是主要在剧本或台词的打磨上给出建议。课题组在大胆尝试之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是大呼过瘾,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经历这样的创意课,真正触动了学生创意的神经,推动他们做想做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外在展现与内在意蕴,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修养,填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这样的课程学生还会拒之千里之外吗?
  2.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
  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活跃,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基础不够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人文基础课上,更要强调人文经典的熏陶。
  在语文课的教法上,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式教学,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面,拓宽知识平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辐射,并将得到不同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信息收集,形成小课题,变成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如,讲经典著作,以充分的理由推荐学生有计划地精读一下经典:因“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读《论语》;因“思想与文采齐飞”而读《庄子》;因“要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依法治国”而读《韩非子》;因“超越雅俗”而读《诗经》;因要“看中国人的人性”而读《金庸全集》;因“读史,读气节”而读《史记》;因“柏拉图的精神乌托邦,西方人的哲学大全”而读《理想国》,等等。辐射经典不要以考试为压力,但要求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另外,还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阅读,即尽最可能跨学科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有一条捷径是把生活当成书来读。被称为“最聪明女大学生”的盖尔·特里姆布尔的阅读心得值得我们借鉴。
  这样的熏陶与训练,学生明显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其人文素质可想而知。
  3.创设链接课堂内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要将教学内容和空间引申到课外的图书馆、网络、社会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更加敏锐的社会现实洞察力。
  如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結伴外出游历,从追寻课本里的梦开始,去寻访名家笔下的美景,然后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别样的人生足迹,制作成PPT进行交流,学生反馈说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惬意了。结果学生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的语境下,与社会亲密接触,才不至于步入社会时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如对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歌词里沉淀着一种对逝去传统的感悟,是一种娱乐性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如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词的美作点评,只要切合学生口味,只要心中有,下笔不会难,可以看到学生别具一格的灵性。又如,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可组织班级讨论会,生动地展开探讨式学习。
  在“核心技能”的列表中,写作可谓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而写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痛处。学生在学校遇到要动笔的活如入党申请书、个人总结、读书笔记、制作简历等,都会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相似的模板,稍作修改,上交完事。这样的伎俩用在实习或工作中可就会碰壁了。所以,我让学生到语文课外分析奥巴马曾发表的作品,学生发现他的写作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号称世界咨询业最牛的公司——麦肯锡内部培训员工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成为很多人练好写作的秘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学生根据它制作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简历。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能力的威力得以彰显。
  4.独特的考核方式
  在《大学语文》的课题建设过程中,随着课文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基本实现了个性化、即时化和定向化,克服了一张卷子定成绩、对学生个性和特长茫然无知的弊端。具体操作如下:出勤占5%;参与课堂活动占15%;课外作业占15%;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或考查)占4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胆探究教学艺术性,教法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无论课堂内外、现实天地还是网络世界,始终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追寻知识的眼睛和心灵,在全方位的网罗之下,学生的核心技能日益见长,终身受益;同时,考核方式颠覆了传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发挥,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在评价中得到显现,全方位地触动了学生的创意神经,张扬了个性,收获了成功,完善了人格。
  我在参与《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建设中,历经四年时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实践成果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打造成精品,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与同行一起,让《大学语文》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参加海南政法学院陈芳副教授主持的省级项目“政法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个人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也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充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歌德“自然的人道主义”理想。《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在青年中掀起“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学他开枪自杀……即使在
影视实践教学研究汗牛充栋,但基本针对高校影视专业或高职教育,如刘彤在论文《高校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文系为例》中,以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为例,提出学校师生投身于“社会化”极强的公司化运作体系当中,参与完全市场化的影视节目或影视剧拍摄来应对实践与教学脱钩的办法。在论文《高职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陆亚美针对高职影视类教学对公
喜剧片是以“笑果”为文化特征来激发观众情绪的电影类型,以夸张、错位、喜剧感与悬念组成的喜剧电影语言,在制造观众情绪的宣泄喷薄之外,更追求寓庄于谐的情境生产与表达效果,将社会现实、道德规则、伦理传统等严肃思考融入其中。当下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旨在揭示曾被笑料包袱湮没的群体文化症候,从非理性逻辑的荒诞性,窥见完美背后的一地鸡毛,人物的悲剧宿命亦在喜剧情境的营构中裹挟而下。电影《半个喜剧》中喜剧效果的叠
摘 要: 本文以关注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为出发点,从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感染情境、注重过程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整合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整合    没有情感冲撞的语文课堂就像是一片毫无生气的沙漠,行路者口干舌燥,步履艰难,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甚至有放弃生存的可能。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一片绿洲,给学生一点感动,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新
摘 要: 本文针对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处、交往谈了彼此相互理解的意义与作用,以期能指导人际交往,实现家庭和睦、师生友好、上下级关系和谐。  关键词: 理解 尊重 和谐    说起理解,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从自我出发要求别人理解自己,比如领导想着让百姓理解他,家长想着让孩子理解他,孩子想着让家长理解他,学生盼望着老师能够理解他……因此理解这个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是
摘 要: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中国几千年。我们认真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吸取有用价值,对于开展新时代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孟子教育思想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理基础、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比较细致的研究,对于总体把握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有极大裨益。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教育的基础    一.“民有恒产”——教育的前提  
摘 要: 现代商业图形广告设计作品中经常会采用一些古今中外各类图形符号和现当代摄影摄像等素材,在对这些视觉图形符号进行设计重组之外,创作者也必然要进行新的图形创意设计即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尝试。本文是作者在先辈的图形设计中汲取养分并且扩展其创作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图形解构、图形重构的设计实践,以期利用图像处理的方式所能达到的新视觉效果对视觉图形的信息传递表述方式展开讨论与探究。  关键词: 图形
摘 要: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宿舍矛盾为例,分析总结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与原因,并提出了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引导学生处理好宿舍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 原因 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
摘 要: 班主任应“怀揣快乐,快乐一步”,做好每一份班主任事务,树立精神关怀的理念。只有将怀揣快乐投入教学,才能与学生快乐交流,共同快乐成长。  关键词: 快乐 班主任 精神关怀    传说凤凰每经历一次火的洗礼,就能获得一次新生。作为温州市高级中学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的学员,我对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每次参与集训,我也仿佛都经历了一次班主任工作知识的洗礼,获得作为班主任的思想上的新生。这次的“南师大
摘 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享有“银幕诗人”的美誉,他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塔可夫斯基以其内省的气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同时,他以“雕刻时光”为核心的电影美学观念阐释了他对电影与时间的关系。  关键词: 时间 体验 印记 记忆 节奏    在电影的本体论意义上,塔可夫斯基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