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及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但在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修养,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偏远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德育 农村 小学 素质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可见,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及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激荡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修养、重视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的现状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如何做好偏远农村联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他们迈好人生第一步,打下做人的良好基础,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农村联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
由于对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在有些学校,仍然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常被看做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把教书与育人机械区分对立起来,靠课堂教学实施教书,以品德课的方式实施德育,课堂上照本宣读,生搬硬套,走走过场,学生兴趣不浓,得不到预期效果,德育也不能很好的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造成了品德与知识的割裂。在加上农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专业教师缺乏,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思维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跟不上小学新课程教材变化和时代要求;道德教育修养不高,缺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甚至有的老师体罚,辱骂学生;不能做到言传身教,起不到表率作用,做不好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2、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灌输错误思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小孩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完全忽略道德教育,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却是通过学习知识,努力挣钱,光宗耀祖。在物质上,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在吃喝玩乐上尽情享受,滋生了他们的金钱观,造成事事要以自我为核心,不懂规矩、没有礼貌、自律意识差,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心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更容易走上歧路。在情感交流上,由于父母忙于农活,或者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到孩子的情感世界,更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忽视了对子女的品德思想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生长在狭小的空间里,对他人和集体漠不关心,长期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再加上不良电视电影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对人生、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逆反的情绪,不听任何指导规劝。
3、社会教育缺乏监管、不良因素误导
农村信息闭塞,环境安静,居住分散,相互沟通交流较少,更是很少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动好奇心,农村孩子接触社会主要的途径就是电视,然而,现代影视中的色情、暴力网络游戏等信息,直接影响着好奇心重、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放任孩子进入玩耍,很容易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上瘾,导致不爱上学,逃课,进而偷赌等行为的发生,极易导致孩子孤僻的性格;再加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误导,给德育的实效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联小德育教育工作建议
1、学校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不能依靠某一个学科来进行,而需要在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及各门课程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加以强化引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把德育培养渗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把握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并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看法见解,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归纳,结合自身及周围实际进行比较,来掌握应有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其次,要强化教师的“灵魂工程师”意识,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学生眼中神圣的老师,教师时刻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言行举止时时受到学生的关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讲话使用礼貌语言,爱护学校设施,保护环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从自身出发,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2、加强家校携手合作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曾经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语言、思维、行动的定型行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孔子曾做了很好的诠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看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小学德育的目标,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努力,更需要家长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永久作用。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重视与家长的联系,介绍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计划,解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家教知识,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在家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为孩子做好表率楷模,为子女创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满足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给予孩子关爱并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要定期联系,进行友好交流,掌握孩子的日常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生活成长经历,及时发现解决生活上精神上存在的问题,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力争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安排,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知行搭建良好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放手,多给鼓励,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外部世界,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习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不断地内心积累,强化课堂上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关键字:德育 农村 小学 素质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可见,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及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激荡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修养、重视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的现状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如何做好偏远农村联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他们迈好人生第一步,打下做人的良好基础,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农村联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
由于对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在有些学校,仍然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常被看做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把教书与育人机械区分对立起来,靠课堂教学实施教书,以品德课的方式实施德育,课堂上照本宣读,生搬硬套,走走过场,学生兴趣不浓,得不到预期效果,德育也不能很好的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造成了品德与知识的割裂。在加上农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专业教师缺乏,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思维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跟不上小学新课程教材变化和时代要求;道德教育修养不高,缺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甚至有的老师体罚,辱骂学生;不能做到言传身教,起不到表率作用,做不好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2、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灌输错误思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小孩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完全忽略道德教育,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却是通过学习知识,努力挣钱,光宗耀祖。在物质上,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在吃喝玩乐上尽情享受,滋生了他们的金钱观,造成事事要以自我为核心,不懂规矩、没有礼貌、自律意识差,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心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更容易走上歧路。在情感交流上,由于父母忙于农活,或者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到孩子的情感世界,更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忽视了对子女的品德思想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生长在狭小的空间里,对他人和集体漠不关心,长期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再加上不良电视电影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对人生、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逆反的情绪,不听任何指导规劝。
3、社会教育缺乏监管、不良因素误导
农村信息闭塞,环境安静,居住分散,相互沟通交流较少,更是很少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动好奇心,农村孩子接触社会主要的途径就是电视,然而,现代影视中的色情、暴力网络游戏等信息,直接影响着好奇心重、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放任孩子进入玩耍,很容易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上瘾,导致不爱上学,逃课,进而偷赌等行为的发生,极易导致孩子孤僻的性格;再加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误导,给德育的实效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联小德育教育工作建议
1、学校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不能依靠某一个学科来进行,而需要在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及各门课程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加以强化引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把德育培养渗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把握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并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看法见解,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归纳,结合自身及周围实际进行比较,来掌握应有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其次,要强化教师的“灵魂工程师”意识,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学生眼中神圣的老师,教师时刻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言行举止时时受到学生的关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讲话使用礼貌语言,爱护学校设施,保护环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从自身出发,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2、加强家校携手合作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曾经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语言、思维、行动的定型行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孔子曾做了很好的诠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看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小学德育的目标,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努力,更需要家长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永久作用。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重视与家长的联系,介绍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计划,解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家教知识,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在家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为孩子做好表率楷模,为子女创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满足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给予孩子关爱并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要定期联系,进行友好交流,掌握孩子的日常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生活成长经历,及时发现解决生活上精神上存在的问题,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力争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安排,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知行搭建良好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放手,多给鼓励,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外部世界,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习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不断地内心积累,强化课堂上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