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内涵的重要路径,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推行礼仪文化教育是培养内涵式人才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解读十九大精神,综合分析东西方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用问卷调查法调研分析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用个案研究法调研总结出河北科技学院这所应用型高校正在实行的以“《弟子规》培训”为首的六方面的礼仪教育相关做法,最终试探性地研究出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框架,并提出人才内涵式培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礼仪文化教育;内涵式培养;应用型高校
一、解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分13个部分,其中在第八部分中,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有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人民希望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当今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优秀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加强德育,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并以个体素质的提高带动民族素质的提高。
应用型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除了培养技术过硬的人才外,还要培养礼仪文化过硬的人才!
二、东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分析
礼仪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
(一)东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
中国礼仪文化灿烂悠久。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1.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
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乐教”使人正直温和、宽厚谨慎、刚毅不妄为、简朴不高傲。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乡学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等内容,国学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三乐等内容。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教育家孔子基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内容。南宋儒家大师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讲家庭生活方面,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同时,为白鹿书院制定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进程,教育方法主要有:第一,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指礼仪不但是贵族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官师一体指朝廷的各级官员担任礼仪教育的教师。且西周政府在礼教推行中辅以“八刑”,以法律的手段保证礼仪的顺利推行。第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石,自小接受父母、家庭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出生礼、冠礼、婚礼、丧礼等。第三,利用频繁的社会礼仪活动进行民间普及、扩大影响力。频繁的社会礼仪活动,组织者有政府或地方官员或地方贵族,民众经常围观或参与其中,遵守礼规礼节,养成守礼的习惯,不自觉地受到礼的约束。
2.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文化教育
韩国是受儒学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现代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小学到初中有道德课,高中有伦理课,大学有教养课,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在理论教育的同时,韩国更加重视实践。通过设置道德教室、礼仪室、配备韩式家具和民族服装,模拟生活场景,进行演示教育。教育方法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日本是大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文部省于1872年发布了《小学生须知》,1883年发布了《小学礼节规矩》。现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都突出礼仪内容。这些内容的每一细小部分,都由文部省统一编制、审定。且每个学校都有内容繁多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服饰、活动等都有统一规定。
(二)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
骑士教育、绅士教育、儒雅教育都是古代典型的礼仪教育。西方人特别注意基本禮仪的培养,将礼仪看作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国比较注重系统的公民与道德知识的传授,小学就学习人权宣言,了解自由、权利、责任,从小培养公民意识。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提倡健康、道德、礼仪和智识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尊重孩子,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能体罚。享誉世界的以培养淑女为目的的英国坎伯纳女子礼宾学校,就是国家重视礼仪教育的典范。德国很多学校也逐渐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美国强调的基本道德品质主要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
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全面渗透而不是强行灌输的方式上。如把学校设定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公民教育”中也渗透了礼仪教育。“宗教色彩”也渗透了礼仪教育。
三、中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甚至矛盾。
笔者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汇总如下:第一,大部分同学支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但对礼仪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二,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礼仪文化有兴趣。第三,大学生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期待高校加大开设礼仪文化方面的课程。第四,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第五,高校和政府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具体内容请见课题的中期成果——《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四、河北科技学院有关礼仪教育的“六方面做法”
河北科技学院在思想上早已明确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和实践方面进行规范,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的路子。
(一)践行《弟子规》弘扬“感恩”“孝道”
学校从2013年开始大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育人渠道,建立了行礼90°、诵读感恩词、吟诵《弟子规》制度。大力弘扬“感恩”和“孝道”,开展了“孝行科技”、“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学生写感想信、给父母洗脚、梳头、做家务的举动,温暖了千万个家庭。
(二)名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师中开展最美河科人、“每月一星”等评选活动。“中国好人”华宝山老师生前教书育人,死后献出遗体。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情景剧《不谢的迎春花》,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着中国好人道德的能量。学校为他立了塑像。“保定好人”石永超老师,每逢节日,自发带领学生们去保定敬老院开展“敬老爱亲”活动,扫地、铺床、洗衣服、梳头、按摩,用实践活动巩固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对教师严格要求并进行培训
学校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进行多方面培训。如:40岁以下教师要求背诵《弟子规》,40岁以上教师要求会解释说明,有全员诵读、随机抽查、录制视频、诵读感恩词、对孔子像鞠躬感恩等多种形式。又如:各种培训和比赛。还如:执行班主任制度,让专业教师言传身教。
(四)军营文化锻炼学生
2009年以来,学校推行准军校式管理,坚决整肃迟到、早退、旷课、课堂懒散、论文不端、考试作弊等行为,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们被要求着统一服装,有效遏制了穿衣攀比、铺张浪费问题,传承艰苦朴素的文化。
(五)日常点滴规范学生
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点滴日常进行约束。如:在道路的右侧贴上“绿色箭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遇到老师,要打招呼,说“您好”;上课前,全体起立,鞠躬,说“老师好”。培养大学生尊敬他人,用敬语表达的好习惯。学校治理“长明灯,长流水”。人走关灯,关紧水龙头,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好品质。新生实行“值日周”制度,培养学生勤劳、讲卫生、任劳任怨、热爱地球的好品质。
(六)提前实习教化学生
针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回炉培训再上岗”、“高不成低不就”等突出问题,学校早在2012年就有“让学生大三时提前实习,大四时再回校学习”的想法,运筹帷幄三年后终于付诸实施。学校的这次“职业本科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重大,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更加孝顺并有了节约的意识;通过实习,提前工作知道了专业知识的欠缺,回校后更加用功学习;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比别校学生有了更早的起点。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团结友爱……等品质逐渐养成,是学校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外延成效。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的创新性思考
针对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及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笔者以高校“内涵式”发展为方向,以东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参考,结合河科在礼仪教育上“六方面”的相关做法,试探性地研究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框架,虽不成熟,但求能为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有学者感叹:“‘礼仪之邦’不仅缺礼仪,还缺礼仪学!”礼仪学理应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罕见。笔者认为,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入系统的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挖掘、提炼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还要加入西方国际现代礼仪;不仅有理论研究,更要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研究,特别是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体系。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是礼仪教育的主战场,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这个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全面主持和审核。
比如,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礼仪教育。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禮仪教育,由辅导员对新生、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大二开展基本礼仪教育,如: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言礼仪;见面、称呼、电话、餐饮等日常交际礼仪、节庆仪式礼仪、会务礼仪等。对大三实习生开展职业礼仪、司法礼仪的培训,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习单位的职场环境。对大四学生开展求职面试礼仪、职业礼仪培训,提高毕业生面试礼仪技巧和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三)继续巩固家庭教育,大力开展社会教育
家庭化的礼仪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家庭化的礼仪教育,向来都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礼仪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保证社会稳定。一是可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如文明礼貌月、敬老周等活动,倡导尚礼之风。还要开展各种公益性讲座、开展现代礼仪培训。二是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做好礼仪宣传。如开展开放性论坛、制作礼仪教育系列宣传片、举办社区礼仪大赛等。
(四)制定科学的礼仪教育评价体系
还是以国家为主要牵头人,将礼仪教育评价纳入到各个层面的评价体系中。如:纳入到高校建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参与。又如:纳入到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中。检验教师是否能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大学教师要静心!
关键词:礼仪文化教育;内涵式培养;应用型高校
一、解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分13个部分,其中在第八部分中,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有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人民希望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当今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优秀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加强德育,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并以个体素质的提高带动民族素质的提高。
应用型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除了培养技术过硬的人才外,还要培养礼仪文化过硬的人才!
二、东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分析
礼仪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
(一)东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
中国礼仪文化灿烂悠久。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1.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
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乐教”使人正直温和、宽厚谨慎、刚毅不妄为、简朴不高傲。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乡学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等内容,国学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三乐等内容。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教育家孔子基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内容。南宋儒家大师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讲家庭生活方面,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同时,为白鹿书院制定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进程,教育方法主要有:第一,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指礼仪不但是贵族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官师一体指朝廷的各级官员担任礼仪教育的教师。且西周政府在礼教推行中辅以“八刑”,以法律的手段保证礼仪的顺利推行。第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石,自小接受父母、家庭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出生礼、冠礼、婚礼、丧礼等。第三,利用频繁的社会礼仪活动进行民间普及、扩大影响力。频繁的社会礼仪活动,组织者有政府或地方官员或地方贵族,民众经常围观或参与其中,遵守礼规礼节,养成守礼的习惯,不自觉地受到礼的约束。
2.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文化教育
韩国是受儒学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现代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小学到初中有道德课,高中有伦理课,大学有教养课,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在理论教育的同时,韩国更加重视实践。通过设置道德教室、礼仪室、配备韩式家具和民族服装,模拟生活场景,进行演示教育。教育方法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日本是大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文部省于1872年发布了《小学生须知》,1883年发布了《小学礼节规矩》。现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都突出礼仪内容。这些内容的每一细小部分,都由文部省统一编制、审定。且每个学校都有内容繁多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服饰、活动等都有统一规定。
(二)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
骑士教育、绅士教育、儒雅教育都是古代典型的礼仪教育。西方人特别注意基本禮仪的培养,将礼仪看作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国比较注重系统的公民与道德知识的传授,小学就学习人权宣言,了解自由、权利、责任,从小培养公民意识。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提倡健康、道德、礼仪和智识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尊重孩子,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能体罚。享誉世界的以培养淑女为目的的英国坎伯纳女子礼宾学校,就是国家重视礼仪教育的典范。德国很多学校也逐渐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美国强调的基本道德品质主要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
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全面渗透而不是强行灌输的方式上。如把学校设定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公民教育”中也渗透了礼仪教育。“宗教色彩”也渗透了礼仪教育。
三、中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甚至矛盾。
笔者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汇总如下:第一,大部分同学支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但对礼仪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二,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礼仪文化有兴趣。第三,大学生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期待高校加大开设礼仪文化方面的课程。第四,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第五,高校和政府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具体内容请见课题的中期成果——《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四、河北科技学院有关礼仪教育的“六方面做法”
河北科技学院在思想上早已明确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和实践方面进行规范,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的路子。
(一)践行《弟子规》弘扬“感恩”“孝道”
学校从2013年开始大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育人渠道,建立了行礼90°、诵读感恩词、吟诵《弟子规》制度。大力弘扬“感恩”和“孝道”,开展了“孝行科技”、“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学生写感想信、给父母洗脚、梳头、做家务的举动,温暖了千万个家庭。
(二)名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师中开展最美河科人、“每月一星”等评选活动。“中国好人”华宝山老师生前教书育人,死后献出遗体。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情景剧《不谢的迎春花》,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着中国好人道德的能量。学校为他立了塑像。“保定好人”石永超老师,每逢节日,自发带领学生们去保定敬老院开展“敬老爱亲”活动,扫地、铺床、洗衣服、梳头、按摩,用实践活动巩固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对教师严格要求并进行培训
学校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进行多方面培训。如:40岁以下教师要求背诵《弟子规》,40岁以上教师要求会解释说明,有全员诵读、随机抽查、录制视频、诵读感恩词、对孔子像鞠躬感恩等多种形式。又如:各种培训和比赛。还如:执行班主任制度,让专业教师言传身教。
(四)军营文化锻炼学生
2009年以来,学校推行准军校式管理,坚决整肃迟到、早退、旷课、课堂懒散、论文不端、考试作弊等行为,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们被要求着统一服装,有效遏制了穿衣攀比、铺张浪费问题,传承艰苦朴素的文化。
(五)日常点滴规范学生
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点滴日常进行约束。如:在道路的右侧贴上“绿色箭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遇到老师,要打招呼,说“您好”;上课前,全体起立,鞠躬,说“老师好”。培养大学生尊敬他人,用敬语表达的好习惯。学校治理“长明灯,长流水”。人走关灯,关紧水龙头,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好品质。新生实行“值日周”制度,培养学生勤劳、讲卫生、任劳任怨、热爱地球的好品质。
(六)提前实习教化学生
针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回炉培训再上岗”、“高不成低不就”等突出问题,学校早在2012年就有“让学生大三时提前实习,大四时再回校学习”的想法,运筹帷幄三年后终于付诸实施。学校的这次“职业本科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重大,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更加孝顺并有了节约的意识;通过实习,提前工作知道了专业知识的欠缺,回校后更加用功学习;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比别校学生有了更早的起点。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团结友爱……等品质逐渐养成,是学校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外延成效。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的创新性思考
针对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及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笔者以高校“内涵式”发展为方向,以东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参考,结合河科在礼仪教育上“六方面”的相关做法,试探性地研究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框架,虽不成熟,但求能为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有学者感叹:“‘礼仪之邦’不仅缺礼仪,还缺礼仪学!”礼仪学理应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罕见。笔者认为,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入系统的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挖掘、提炼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还要加入西方国际现代礼仪;不仅有理论研究,更要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研究,特别是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体系。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是礼仪教育的主战场,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这个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全面主持和审核。
比如,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礼仪教育。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禮仪教育,由辅导员对新生、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大二开展基本礼仪教育,如: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言礼仪;见面、称呼、电话、餐饮等日常交际礼仪、节庆仪式礼仪、会务礼仪等。对大三实习生开展职业礼仪、司法礼仪的培训,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习单位的职场环境。对大四学生开展求职面试礼仪、职业礼仪培训,提高毕业生面试礼仪技巧和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三)继续巩固家庭教育,大力开展社会教育
家庭化的礼仪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家庭化的礼仪教育,向来都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礼仪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保证社会稳定。一是可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如文明礼貌月、敬老周等活动,倡导尚礼之风。还要开展各种公益性讲座、开展现代礼仪培训。二是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做好礼仪宣传。如开展开放性论坛、制作礼仪教育系列宣传片、举办社区礼仪大赛等。
(四)制定科学的礼仪教育评价体系
还是以国家为主要牵头人,将礼仪教育评价纳入到各个层面的评价体系中。如:纳入到高校建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参与。又如:纳入到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中。检验教师是否能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大学教师要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