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80-01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轻则会给患者造成困扰,重则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和精神障碍,因瘙痒导致的搔抓,会刺激皮肤增厚、湿疹化,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致病的影响因素多样[1],故在治疗上目前还没有疗效确切的,有针对性的疗法。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本病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和瘀血阻络型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于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因糖尿病皮肤瘙痒来我院就诊212例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105例,纳入标准:①依病史、生化检验指标及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认为糖尿病患者。②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瘙痒,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时轻时重,夜间为甚,或见表皮剥脱和血痂,面色苍白,或伴失眠心悸,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瘀血阻络型,表现为瘙痒剧烈,皮疹固定,皮损色暗红或发黑,或见肌肤甲错、增厚,局部或有刺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四肢发凉或麻木,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少,脉细涩。③无合并其他糖尿病神经病变。④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依所采用治疗方法分为针刺治疗组55例与对照治疗组50例。针刺治疗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38~78岁;病程35d~5年。血糖检查结果34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4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7例血糖低于6.5mmol/L。对照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6岁;病程46d~4年。血糖检查结果31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0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9例血糖低于6.5mmol/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对照治疗给依患者症状给予抗组胺、镇静西药口服。针刺治疗组根据不同证型采用针刺治疗。取穴: 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关元、气海。血虚风燥型加阳陵泉、环跳、灸神阙, 30号 2 寸毫针隔日针1次,同时加用耳穴贴压,取肺、肾上腺、内分泌、睡眠差者加心、脾、神门,耳廓75%乙醇常规后消毒后,取浸泡过的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取一侧耳穴贴压,3~5d换耳1次,疗程中嘱患者用手按压贴压的耳穴,5次/d,至贴压处出现酸热胀痛感。瘀血阻络型加用梅花针叩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后,以梅花针在皮损部位及皮肤瘙痒较重部位,络脉叩刺至皮肤微红或微出血,用干棉球反复涂擦皮肤叩刺过的地方,隔日1次。以上治疗均以10日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处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控制水平,治疗后两组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两组疗效对比采用卡方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标准: 所有病例于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皮肤瘙痒完全消失,皮损基本消退,随访6~12个月内无复发为痊愈;皮瘙痒明显减轻,原有皮损消退70%~80%,随访6~12个月症状无明显加重,无新皮损出现为显效;皮肤瘙痒较治疗前减轻,皮损消退40%~50%为有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于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针刺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显愈率78.2%,总有效率94.5%。对照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显愈率68.0%,总有效率76.0%。两组显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治疗组疗效显明优于对照治疗组。
3 讨论
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主要是血糖控制不稳定,另外还与诸多因素相关[2],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胰岛素缺乏可导致皮肤病理性损害,同时胰岛素缺乏状态下血糖控制不达标导致的高血糖又影响胰岛素信号系统的各种通路,使皮肤组织糖摄取降低,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糖的摄取,从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分化,最终导致糖尿病慢性皮肤并发症的发生。这种理论临床上适合许多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包括中医辨证为风热、风寒、风湿、脾虚湿盛等证型的瘙痒症,这类瘙痒症常可通过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缓解,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注意到,对于患糖尿病日久,且皮肤干燥较重或局部瘙痒较重,部位固定,皮疹色暗,中医辨证分型属血虚风燥型或瘀血阻络型的糖尿病皮肤瘙痒,通过控制血糖往往达到不明显的缓解效果,且容易反复发作,而配合针刺治疗则常可满意疗效,其原因可能是久病致血虚不能濡养皮肤,生风动风,或久病脉络不通,瘀血阻滞,皮肤营养不良所致。针刺太溪、血海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三阴交补肝益气血,足三里养血润燥,合谷、曲池祛风养血, 耳穴取肺、大肠、可宣肺疏风止痒,肾上腺穴可祛风止痒,内分泌调节全身内分泌功能以止痒,神门起到镇静、安眠作用[3], 诸穴配合起到、疏通局部气血,祛风止痒的作用。对于瘀血阻络型加用梅花针叩刺,增强血液循环,袪除经络中夹杂的瘀血,瘀血去,新血生, 气血濡养营卫,调节受累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因此产生的皮肤瘙痒症状。本观察对近年来满足纳入条件的病例治疗结果分析显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针刺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控制血糖治疗对照治疗组。
本观察纳入的病例排除了有其他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为了减少导致皮肤瘙痒症状的影响因素,干扰疗效评价的准确性。但同时也将一些采用针刺治疗的糖尿病所致皮肤瘙痒病例排除在外,这是否影响到了针刺治疗本症的效果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温海鹰,罗琴.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湿疹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 2) :372-373.
[2] 秦慷,陈璇. 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学报,2013,28(178):401-402.
[3] 宋广军,李红霞.电针、耳穴贴压并用治疗糖尿病皮肤疹痒症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35.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轻则会给患者造成困扰,重则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和精神障碍,因瘙痒导致的搔抓,会刺激皮肤增厚、湿疹化,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致病的影响因素多样[1],故在治疗上目前还没有疗效确切的,有针对性的疗法。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本病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和瘀血阻络型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于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因糖尿病皮肤瘙痒来我院就诊212例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105例,纳入标准:①依病史、生化检验指标及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认为糖尿病患者。②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瘙痒,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时轻时重,夜间为甚,或见表皮剥脱和血痂,面色苍白,或伴失眠心悸,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瘀血阻络型,表现为瘙痒剧烈,皮疹固定,皮损色暗红或发黑,或见肌肤甲错、增厚,局部或有刺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四肢发凉或麻木,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少,脉细涩。③无合并其他糖尿病神经病变。④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依所采用治疗方法分为针刺治疗组55例与对照治疗组50例。针刺治疗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38~78岁;病程35d~5年。血糖检查结果34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4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7例血糖低于6.5mmol/L。对照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6岁;病程46d~4年。血糖检查结果31例空腹血糖控制>8mmol/L,10例空腹血糖在6.5~7.5mmol/L,9例血糖低于6.5mmol/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对照治疗给依患者症状给予抗组胺、镇静西药口服。针刺治疗组根据不同证型采用针刺治疗。取穴: 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关元、气海。血虚风燥型加阳陵泉、环跳、灸神阙, 30号 2 寸毫针隔日针1次,同时加用耳穴贴压,取肺、肾上腺、内分泌、睡眠差者加心、脾、神门,耳廓75%乙醇常规后消毒后,取浸泡过的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取一侧耳穴贴压,3~5d换耳1次,疗程中嘱患者用手按压贴压的耳穴,5次/d,至贴压处出现酸热胀痛感。瘀血阻络型加用梅花针叩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后,以梅花针在皮损部位及皮肤瘙痒较重部位,络脉叩刺至皮肤微红或微出血,用干棉球反复涂擦皮肤叩刺过的地方,隔日1次。以上治疗均以10日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处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控制水平,治疗后两组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两组疗效对比采用卡方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标准: 所有病例于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皮肤瘙痒完全消失,皮损基本消退,随访6~12个月内无复发为痊愈;皮瘙痒明显减轻,原有皮损消退70%~80%,随访6~12个月症状无明显加重,无新皮损出现为显效;皮肤瘙痒较治疗前减轻,皮损消退40%~50%为有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于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针刺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显愈率78.2%,总有效率94.5%。对照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显愈率68.0%,总有效率76.0%。两组显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治疗组疗效显明优于对照治疗组。
3 讨论
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主要是血糖控制不稳定,另外还与诸多因素相关[2],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胰岛素缺乏可导致皮肤病理性损害,同时胰岛素缺乏状态下血糖控制不达标导致的高血糖又影响胰岛素信号系统的各种通路,使皮肤组织糖摄取降低,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糖的摄取,从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分化,最终导致糖尿病慢性皮肤并发症的发生。这种理论临床上适合许多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包括中医辨证为风热、风寒、风湿、脾虚湿盛等证型的瘙痒症,这类瘙痒症常可通过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缓解,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注意到,对于患糖尿病日久,且皮肤干燥较重或局部瘙痒较重,部位固定,皮疹色暗,中医辨证分型属血虚风燥型或瘀血阻络型的糖尿病皮肤瘙痒,通过控制血糖往往达到不明显的缓解效果,且容易反复发作,而配合针刺治疗则常可满意疗效,其原因可能是久病致血虚不能濡养皮肤,生风动风,或久病脉络不通,瘀血阻滞,皮肤营养不良所致。针刺太溪、血海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三阴交补肝益气血,足三里养血润燥,合谷、曲池祛风养血, 耳穴取肺、大肠、可宣肺疏风止痒,肾上腺穴可祛风止痒,内分泌调节全身内分泌功能以止痒,神门起到镇静、安眠作用[3], 诸穴配合起到、疏通局部气血,祛风止痒的作用。对于瘀血阻络型加用梅花针叩刺,增强血液循环,袪除经络中夹杂的瘀血,瘀血去,新血生, 气血濡养营卫,调节受累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因此产生的皮肤瘙痒症状。本观察对近年来满足纳入条件的病例治疗结果分析显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针刺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控制血糖治疗对照治疗组。
本观察纳入的病例排除了有其他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为了减少导致皮肤瘙痒症状的影响因素,干扰疗效评价的准确性。但同时也将一些采用针刺治疗的糖尿病所致皮肤瘙痒病例排除在外,这是否影响到了针刺治疗本症的效果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温海鹰,罗琴.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湿疹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 2) :372-373.
[2] 秦慷,陈璇. 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学报,2013,28(178):401-402.
[3] 宋广军,李红霞.电针、耳穴贴压并用治疗糖尿病皮肤疹痒症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