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见江心秋月白。
   夜空中皎洁的月,从古到今不知寄托了多少念想。琵琶女美妙的乐曲声与这朦胧的月色相称,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了无痕迹,只留一轮江月在江心散发皎皎的光。月亮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它只想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与微弱的光芒去安抚琵琶女破碎的心。月亮温暖又亲切的语言,于琵琶女,于你我,都是一种沉沦。
   望月,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种信仰仪式。星空中一轮泛着光晕的朗月,如母亲般温柔,仰望着它,于尘世中浮躁的心似乎也会沉静下来。王维独坐在幽篁里,弹琴复又长啸,情不自禁吟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于朗月照耀下,于幽深空林中抚琴吟唱,王维的心便也随之淡然而恬静下来,获得隐居之闲情逸趣。是啊,月亮的语言无声,却具有穿透灵魂的力量。它教会了我们迷恋与感恩,教会了我们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
   王开岭先生说:“对星空的审美态度与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月亮高悬,风流才子似是从中读出了绵绵情意,月亮亦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传递着分离的人们之间的思念与忧伤。如今,望月已成为中秋必备,从那一轮圆月中读出的,不仅是家人团聚的和乐,抑或是久别在外的哀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古有张九龄望月怀远,吟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盼着捧一束月光相赠,念着远方的情人;今有卞之琳写下《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用诗意的画笔表达着朦胧缥缈的月色下永恒的哲学。由古至今,月亮的语言始终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深情和无穷的思索,成为民族共同记忆的承载,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对月之欣赏,便也显示了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尊重。
   熊培云先生说过:“没有比生活更遥远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愿月亮与星空不再被物理化,愿愈来愈多的人们能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从月亮唯美的语言中获得心灵的净化。
   东船西舫悄无言。
   教师点评:
   作者抓住月亮这一无声而有形的独特語言载体,探讨了月亮之于人之心灵的净化抚慰意义,之于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
   (指导教师:蔡丹姬)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为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对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要求,为了学生学习湿地知识,了解湿地的重要性,认识到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特殊作用,我们开展了此活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认识湿地,认识湿地对人类的价值和重要地位。认识湿地在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认识
期刊
一条条中秋销售数据汇流成线,蜿蜒出当代平凡人的“乡愁地图”。或许地图画法“简单粗暴”,但真正可贵者乃其背后指向的乡愁本身。透过表层数据深入触摸乡愁,才是乡愁地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年年今日,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乡愁可触可感,而这触感需要物质媒介以寄寓。自古而今,连接故乡与游子的丝线从未断绝。它有时是异地亲人举头共望的婵娟明月光,有时化身一枚渡过海峡的小小船票,而在快节奏生活拉远情感距离的
期刊
一切都是那么静,空气间流动的分子仿佛凝固了。考场内,考生们紧握着笔,不停地写着,一刻也不愿松懈。“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我皱着眉头,动用所有的脑细胞,艰难地在题海中游弋着。突然,有一道难题拦住了我。平时写起来得心应手的题目,此刻却如一张狰狞的笑脸,张牙舞爪地向我咆哮着。我思考了一会儿,仍然毫无头绪……无奈的我只好作罢,先做其他的题目吧。   忽然间,
期刊
上一世,我与你在百果园相伴。那时候的你,伴着淡淡桂香,亭亭玉立。我是一只你的小手,渐渐地,渐渐地,向外伸长。   你的姿容,举世无双,如同一位优雅的女士静立着。你不是擎天大树,也不是低矮的灌木,而是能为我遮阳挡雨的母亲。一年四季,你都如此美丽。金秋时分,更是美得让人沉醉,繁盛的枝头上,点点花朵展开了身躯,如金色的星星一般在绿叶丛中闪烁。这些孩子们露出羞答答的笑容,透出甜香如水的气息,浸透了整个园
期刊
一、关于土家族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的巴子国(今重庆市)在公元前400至600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到了公元前316年,巴子国便被强大的秦国所灭。在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便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徙,逐步定居在武陵山地区。特别是在唐代实施了羁縻(牵制、束缚和笼络)郡(州)县制度后,不断强化了以巴人为主导的武陵山地区土著居民间的各种往来。他们在长期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生活中,逐步增强了以巴
期刊
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我校成立“中和合唱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但如何在小学进行合唱教学,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合唱是集體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   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
期刊
细看我们的课本,其实很多文章写的都是凡人小事。鲁迅笔下的阿长、杨绛笔下的老王、朱自清和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余秋雨笔下的信客、刘心武笔下的山村教师,这些人物,都非常平凡,但身上却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光芒。  所以引导学生写作身边人,可以先引领学生学习课本中名家写作凡人小事的方法,同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反复练习,写出身边人物的精彩。  学生写作凡人小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引导:  一、让外貌描
期刊
这春的天气特邪门。   当柳条上绽绿,田野里泛青的时候,天陡地一下子热了起来,早两天还是棉袍裹身,今天就能穿单衫了。就像你邂逅一个半生不熟的人,冷不防他堆出满脸笑容,就在你想尴尬示歉问候一下时,他笑意顿收,一脸平整,让你错愕不已。   太阳悬在头顶竟是白晃晃的了,再加上泼辣的南风较劲,呼啦啦能吹上几天几夜,四下里吹得叮叮哐哐一片乱响。迎着风走,不敢睁开眼睛。这时,只要稍微活动一下,便会大汗淋漓
期刊
周作人的《乌篷船》是经典名作,对此篇文章的分析大多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出发。譬如案头这本《中国文学》(作者:杨公骥孙绿怡)中:“它纯净无华,淡泊自然,却又淡而有味,形成一种不工自工的审美形态。”这似乎很完美,然而转念,汪曾祺、废名的语言也不亚于周作人,却为何而来“各有千秋”?我便不甘!带着解开文本深层密码的“贪婪”,去寻找《乌篷船》之所以成為经典的另一种可能。   这篇散文的形式很特别,是书信体
期刊
我牵着她的手走在路上。   粉红的云霞瞬时乍涌上天,像一团揉碎了的棉花糖。   在我还是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我就这样被她牵着,走过乡间小道,走过车水马龙。她的手,就像任何一个农家妇女的手,肥肥短短厚厚的,很暖。可是当我再牵起她的手时,她却像一个被丢在时光里的孩子,找不着回家的路。   她一脸茫然地看向四周,眼神像被掏空了一般,纯得如一张白纸。她抓紧我,任由我牵着,小步走,慢慢走,惶惑着,不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