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全县耕地面积51万亩,其中旱田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4亩。建始县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复种)88万亩,产量23万吨;油料面积13万亩,产量1.5万吨;特色农产品基地30万亩。“十一五”以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方针,大力发展烟叶、畜牧、魔芋、林果、蔬菜、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两烟”种植面积9万亩,烟叶收购量22.8万担;建成魔芋健身栽培示范基地5000亩,魔芋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发展高山蔬菜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新发展干鲜果基地15000亩,茶叶基地5000亩,道地中药材2万亩;全年生猪饲养量110.4万头,出栏65万头。到去年年底,全县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了30万亩。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现共有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业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3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0个,创州级以上示范社3个,三里香米、景阳乌鸡专业合作社得到省级项目专项扶持;农产品加工园2个(清江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花坪大溪木食品工业园),实现产值3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8万户,联结基地20万亩。
三是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全县龙头企业共有商标200个,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即金茨泉、金璐、益寿),湖北省名牌产品3个(即皇猴、青龙、农泰),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32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效益不高。由于种植业处于产业的最低端,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导致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不向种植业流动。一方面,农户拥有土地经营权,但由于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参与;另一方面,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虽然依赖基地提供原材料,但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建设农产品基地。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效益低。我县六大产业除烟叶、魔芋外,其它产业都很零散,不具备规模,没成形成真正的板块。
二是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几年来,尽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品牌效应仍然不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效益自然不高。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进步,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巩固、完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管并重,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烟叶、畜牧、魔芋、林果、蔬菜、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建设209国道沿线烤烟产业带和高坪至官店白肋烟产业带,全县“两烟”种植面积稳定9.9万亩;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重点发展以景阳鸡为主的家禽养殖业,努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覆盖率,畜牧业年产值达到9.4亿元;建设花坪至官店一线、茅田至龙坪一线万亩魔芋板块基地,全县魔芋面积稳定8万亩;建设业州至高坪、红岩至景阳特色林果产业带,新发展猕猴桃、葡萄、核桃等特色林果基地6000亩,全县林果产业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长梁发展城郊设施蔬菜6400亩,保证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在官店、龙坪发展道地中药材1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到2011年底,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32万亩以上。
(二)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竞争力强的魔芋、畜牧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进步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从实施农业标准化入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强化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地位,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技推广体系网络; 完善特色农业专家库,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技改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新征. 获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河南农业. 2012(05)
[2] 冯新征.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制约因素浅析[J]. 河南农业. 2012(01)
[3] 傅青,郭军海,黄海林,赵丽芬,吴春雅. 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行为实证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一、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两烟”种植面积9万亩,烟叶收购量22.8万担;建成魔芋健身栽培示范基地5000亩,魔芋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发展高山蔬菜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新发展干鲜果基地15000亩,茶叶基地5000亩,道地中药材2万亩;全年生猪饲养量110.4万头,出栏65万头。到去年年底,全县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了30万亩。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现共有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业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3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0个,创州级以上示范社3个,三里香米、景阳乌鸡专业合作社得到省级项目专项扶持;农产品加工园2个(清江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花坪大溪木食品工业园),实现产值3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8万户,联结基地20万亩。
三是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全县龙头企业共有商标200个,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即金茨泉、金璐、益寿),湖北省名牌产品3个(即皇猴、青龙、农泰),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32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效益不高。由于种植业处于产业的最低端,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导致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不向种植业流动。一方面,农户拥有土地经营权,但由于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参与;另一方面,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虽然依赖基地提供原材料,但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建设农产品基地。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效益低。我县六大产业除烟叶、魔芋外,其它产业都很零散,不具备规模,没成形成真正的板块。
二是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几年来,尽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品牌效应仍然不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效益自然不高。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进步,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巩固、完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管并重,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烟叶、畜牧、魔芋、林果、蔬菜、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建设209国道沿线烤烟产业带和高坪至官店白肋烟产业带,全县“两烟”种植面积稳定9.9万亩;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重点发展以景阳鸡为主的家禽养殖业,努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覆盖率,畜牧业年产值达到9.4亿元;建设花坪至官店一线、茅田至龙坪一线万亩魔芋板块基地,全县魔芋面积稳定8万亩;建设业州至高坪、红岩至景阳特色林果产业带,新发展猕猴桃、葡萄、核桃等特色林果基地6000亩,全县林果产业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长梁发展城郊设施蔬菜6400亩,保证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在官店、龙坪发展道地中药材1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到2011年底,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32万亩以上。
(二)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竞争力强的魔芋、畜牧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进步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从实施农业标准化入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强化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地位,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技推广体系网络; 完善特色农业专家库,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技改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新征. 获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河南农业. 2012(05)
[2] 冯新征.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制约因素浅析[J]. 河南农业. 2012(01)
[3] 傅青,郭军海,黄海林,赵丽芬,吴春雅. 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行为实证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