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革命历史题材课文似乎也越来越难引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们)的共鸣,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不能遗忘!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并不与落后守旧、老套过时划等号。相反,这些课文中描述的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天动地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七课是《菩萨兵》,则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们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任、感激与尊敬。朱总司令、红军战士、两万五千里长征、军民鱼水情……在三年级的孩子们看来,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难以理解。一长串的问号在孩子们的脑中出现。有的孩子甚至问道:是朱德总司令有菩萨一样的仙术吗?遇见菩萨是不是要下跪、磕头啊?这看似滑稽的话语其实给了我动力,孩子们还是有兴趣的。
从兴趣人手,我决定继续加大力度,让我们班孩子们最喜爱的表演发挥作用,让“动”进入我的语文课堂。我先肯定了那个孩子对于“菩萨”的理解,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继而,对于“菩萨兵”理解,我让他们进行选择:1、善良、乐善好施者;2、有一定法术、本领,能普渡众生者。根据这两个解释,请他们思考:朱总司令何许人也?红军又有何特殊的本领呢?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自己领悟文中“菩萨兵”的真切含义。
师: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会想,这回我们弄错了,我们遇上的是一群好兵,是为我们着想的队伍。
生:他们会说:“从来没有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生:他们会说:“赶快回家吧!好好地招待这些菩萨一样的兵……”
孩子们回答得很棒,我决定适时地让他们来演一演,把藏民当时所想、所说、所做表演出来,演出他们的惊奇、欣喜和感激。我安排了一个同学演放哨的藏民,其余3人演躲在山上的藏民。
通过排演,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
生1:(急急匆匆地走向同伴……)同胞们,我们全都搞错了,大家快出来看呀,这些兵在为我们种地,你们看,他们把我们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的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大家快回家吧。
生2:(走出来往下望去……)真的!我们这回遇上了好兵了,咱老百姓这回有好日子过了。
生3、4:(也赶紧走出来)快,赶快回家吧。我们得好好地招待这些兵呀!
师:那当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战士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们接着表演。
生1: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不不不,你们就是菩萨!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
生2:你们不但不拿我们的东西,还帮我们种地,太谢谢你们了!这是我自己种的红枣。你们拿去尝尝吧。
生3、4:快到屋里来坐一坐,喝口水歇一歇。(“哭”了起来)‘
师:下面,老师请小观众们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其实也是在考察他们对课文精髓的理解程度)
生5:他们演得都很好,就是看不懂,好好的,怎么哭起来呢?
生3、4:我们是感动地哭了。
生6:我认为感动得哭起来不应该这样大声地哭,而是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7: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藏民当时惊喜和感激都演出来了。就是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动作表演。
真的是太棒了!把表演带人课堂,促使学生勤于动脑,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我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因为主动参与而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兴奋之情。
【反思】: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情趣的动态活动中实现语文素质的培养。这种把知识训练、情感陶冶、智力开发融于表演等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创造奇迹的催化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润滑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动力。课堂教学中,表演所带动的“情”会不由自主地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使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句话,课堂中将因为有了情感而生动。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革命历史题材课文似乎也越来越难引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们)的共鸣,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不能遗忘!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并不与落后守旧、老套过时划等号。相反,这些课文中描述的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天动地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七课是《菩萨兵》,则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们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任、感激与尊敬。朱总司令、红军战士、两万五千里长征、军民鱼水情……在三年级的孩子们看来,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难以理解。一长串的问号在孩子们的脑中出现。有的孩子甚至问道:是朱德总司令有菩萨一样的仙术吗?遇见菩萨是不是要下跪、磕头啊?这看似滑稽的话语其实给了我动力,孩子们还是有兴趣的。
从兴趣人手,我决定继续加大力度,让我们班孩子们最喜爱的表演发挥作用,让“动”进入我的语文课堂。我先肯定了那个孩子对于“菩萨”的理解,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继而,对于“菩萨兵”理解,我让他们进行选择:1、善良、乐善好施者;2、有一定法术、本领,能普渡众生者。根据这两个解释,请他们思考:朱总司令何许人也?红军又有何特殊的本领呢?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自己领悟文中“菩萨兵”的真切含义。
师: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会想,这回我们弄错了,我们遇上的是一群好兵,是为我们着想的队伍。
生:他们会说:“从来没有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生:他们会说:“赶快回家吧!好好地招待这些菩萨一样的兵……”
孩子们回答得很棒,我决定适时地让他们来演一演,把藏民当时所想、所说、所做表演出来,演出他们的惊奇、欣喜和感激。我安排了一个同学演放哨的藏民,其余3人演躲在山上的藏民。
通过排演,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
生1:(急急匆匆地走向同伴……)同胞们,我们全都搞错了,大家快出来看呀,这些兵在为我们种地,你们看,他们把我们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的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大家快回家吧。
生2:(走出来往下望去……)真的!我们这回遇上了好兵了,咱老百姓这回有好日子过了。
生3、4:(也赶紧走出来)快,赶快回家吧。我们得好好地招待这些兵呀!
师:那当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战士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们接着表演。
生1: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不不不,你们就是菩萨!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
生2:你们不但不拿我们的东西,还帮我们种地,太谢谢你们了!这是我自己种的红枣。你们拿去尝尝吧。
生3、4:快到屋里来坐一坐,喝口水歇一歇。(“哭”了起来)‘
师:下面,老师请小观众们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其实也是在考察他们对课文精髓的理解程度)
生5:他们演得都很好,就是看不懂,好好的,怎么哭起来呢?
生3、4:我们是感动地哭了。
生6:我认为感动得哭起来不应该这样大声地哭,而是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7: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藏民当时惊喜和感激都演出来了。就是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动作表演。
真的是太棒了!把表演带人课堂,促使学生勤于动脑,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我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因为主动参与而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兴奋之情。
【反思】: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情趣的动态活动中实现语文素质的培养。这种把知识训练、情感陶冶、智力开发融于表演等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创造奇迹的催化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润滑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动力。课堂教学中,表演所带动的“情”会不由自主地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使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句话,课堂中将因为有了情感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