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当下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中国教育需要体系性变革,变革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制度,走出知识传授崇拜,让教育走上“立人”之路,尤其是幼儿教育。
随着升学压力加剧,在一些城市,应试竞争已经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孩子幼儿园还没毕业,就掌握了小学一年级的基本知识,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为了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家长彻夜排队等候入园名额的现象也频频见诸报道。
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朗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就接触到这些课程,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应该学什么?我接触不少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们,没人能真正说得清楚。有人说,幼儿教育科研投入是短板中的最短板,我们的孩子没有进园的是放养,进了园的是圈养。还有人说,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教,真是把孩子们的创造力都毁掉了,可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得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得跟小学接轨,否则孩子们从幼儿园出来,完全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
其实幼儿教育,目标应该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教孩子“1+1=2”的知识。“在幼儿阶段,智育的核心任务不是学认字、学数数、学计算、学英语等等,而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关于智育的这种定位,对于我国的多数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来说,可能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
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尚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业起步问题时,难免会有些“不知所措”,既希望孩子能在这个时间段里学一些初步的学科类知识,为眼前的小学学习做些准备,但又不清楚该培养他们哪些方面的兴趣,或者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小学产生憧憬,如果教的太深又害怕因为自己的“拔苗助长”而掐灭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
近年来,由于幼儿教育备受关注,所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似乎成为争夺优质幼儿园的充分理由,好像入不了名牌幼儿园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谋不出好生活。
虽然在中国和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系列,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幼儿园开了各种各样的课,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也几乎挤占了儿童的许多玩耍的时间。不仅教育的工作推至胎教阶段,商家和培训机构的忽悠也弄得家长十分紧张、迷惑,以各类知识和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教育几乎形成了不断加码、不断膨胀的怪圈,将儿童学习引入非常危险的迷途。
以色列专家茨维卡先生表示,思维教育的核心是让游戏中的每一点都能转化到现实生活中,应当在游戏中向孩子们展示诸如如何处理他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计划时间,培养数学、语言学习能力等。
那么,在0—6岁的学龄前阶段,最需要启发孩子、提升孩子能力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众说不一,探索多元,使家长越来越迷茫。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都要使孩子具备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础。
身心发展不协调,会有诸多后患。为了使儿童健康顺利地成长,首先要使其能与社会环境很好地交融。而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交融媒介,就是人们的语言。为此,从古至今,帮助儿童学会语言交流便是启蒙教育的第一要务。有了基本的语言听说能力,外界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接纳、最初的思维训练有了基础、思维的成果也可以通过表达不断修正完善,知识学习、道德规范、能力提高、自我表现、个体安全等,都可以寓于其中。
20世纪60年代和后来的70—80年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吕敬先研究员曾在北京市的门头沟、宣武区等不少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过专门关注儿童听说的教育实验,试图通过教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读话、写话锻炼,使小学生在学前获得的听说等母语能力能为其语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重要的基础,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基础性的儿童语言听说能力的训练,后继的教育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十数年前,一些研究中小学数理学科教学的专家转而关注语文教学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发现,学生的许多数理学科问题实质上是语言和理解问题。随着对学生问题研究的展开与深入,也有不少教育者意识到,学生与教师、家长越来越深的“代沟”和德育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语言交流和思维发展水平。
总之,培养幼儿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资源处处可见,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特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更加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的课堂活动等,多途径地培养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升学压力加剧,在一些城市,应试竞争已经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孩子幼儿园还没毕业,就掌握了小学一年级的基本知识,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为了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家长彻夜排队等候入园名额的现象也频频见诸报道。
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朗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就接触到这些课程,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应该学什么?我接触不少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们,没人能真正说得清楚。有人说,幼儿教育科研投入是短板中的最短板,我们的孩子没有进园的是放养,进了园的是圈养。还有人说,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教,真是把孩子们的创造力都毁掉了,可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得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得跟小学接轨,否则孩子们从幼儿园出来,完全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
其实幼儿教育,目标应该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教孩子“1+1=2”的知识。“在幼儿阶段,智育的核心任务不是学认字、学数数、学计算、学英语等等,而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关于智育的这种定位,对于我国的多数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来说,可能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
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尚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业起步问题时,难免会有些“不知所措”,既希望孩子能在这个时间段里学一些初步的学科类知识,为眼前的小学学习做些准备,但又不清楚该培养他们哪些方面的兴趣,或者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小学产生憧憬,如果教的太深又害怕因为自己的“拔苗助长”而掐灭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
近年来,由于幼儿教育备受关注,所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似乎成为争夺优质幼儿园的充分理由,好像入不了名牌幼儿园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谋不出好生活。
虽然在中国和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系列,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幼儿园开了各种各样的课,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也几乎挤占了儿童的许多玩耍的时间。不仅教育的工作推至胎教阶段,商家和培训机构的忽悠也弄得家长十分紧张、迷惑,以各类知识和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教育几乎形成了不断加码、不断膨胀的怪圈,将儿童学习引入非常危险的迷途。
以色列专家茨维卡先生表示,思维教育的核心是让游戏中的每一点都能转化到现实生活中,应当在游戏中向孩子们展示诸如如何处理他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计划时间,培养数学、语言学习能力等。
那么,在0—6岁的学龄前阶段,最需要启发孩子、提升孩子能力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众说不一,探索多元,使家长越来越迷茫。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都要使孩子具备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础。
身心发展不协调,会有诸多后患。为了使儿童健康顺利地成长,首先要使其能与社会环境很好地交融。而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交融媒介,就是人们的语言。为此,从古至今,帮助儿童学会语言交流便是启蒙教育的第一要务。有了基本的语言听说能力,外界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接纳、最初的思维训练有了基础、思维的成果也可以通过表达不断修正完善,知识学习、道德规范、能力提高、自我表现、个体安全等,都可以寓于其中。
20世纪60年代和后来的70—80年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吕敬先研究员曾在北京市的门头沟、宣武区等不少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过专门关注儿童听说的教育实验,试图通过教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读话、写话锻炼,使小学生在学前获得的听说等母语能力能为其语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重要的基础,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基础性的儿童语言听说能力的训练,后继的教育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十数年前,一些研究中小学数理学科教学的专家转而关注语文教学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发现,学生的许多数理学科问题实质上是语言和理解问题。随着对学生问题研究的展开与深入,也有不少教育者意识到,学生与教师、家长越来越深的“代沟”和德育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语言交流和思维发展水平。
总之,培养幼儿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资源处处可见,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特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更加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的课堂活动等,多途径地培养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