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湖北省恩施市充分利用产业发展优势,提高商贸流通领域供给质量,有效改善了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持续稳中向好。为进一步深化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加商业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推进内贸流通领域高质量发展,最近恩施市统计局组织专门力量对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消费品商贸流通市场持续稳中向好
(一)行业发展总体平稳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亿元,占全州总量的31%,同比增长11.5%,位居全州第二,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商贸企业体量优势更加明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1.2亿元,占全州总量的63%,同比增长15%。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全年限上商贸各行业累计销售(经营)额增速均呈2位数增长。
(二)消费结构渐趋优化
一是社会消费类型、层次和群体趋于多样化。医药、汽车、农业、建材等多个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产业布局,壮大了实体经济基础。二是限上零售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根据2017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表统计,在19类主要商品中,有15类商品零售额出现增长。三是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中,西药类实现零售额2.62亿元,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完成销售额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6%、18.3%。此外,文化消费类市场也保持了一定增长。
(三)大企业带动作用大
一是限上企业拉动消费明显。2017年,在全市9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零售额超亿元的有41家,总计完成零售额74.1亿元,占限上企业零售总额的73.8%;同比增长15.4%,增速比限上企业总体高0.4个百分点,拉动零售额3个百分点。二是权重商品拉动效应依然强劲。2017年石油及制品類商品等权重商品实现零售额19.18亿元,同比增速21.7%,占限上零售额比重18.9%,拉动限上企业零售额1.5个百分点。
(四)农村市场日益活跃
随着恩施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旅游景区陆续建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开拓和壮大,直接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乡村消费品市场的热度。2017年全市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增长12%。
二、部分领域结构性失调成为一大隐忧
(一)市场主体弱而不强,发展艰难
一是限下企业拉动乏力,发展后劲不足。2017年限下零售企业完成零售额72.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3.57%,同比增速仅7%。由于增长缓慢,拉动乏力,拉低了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速近4个百分点。二是限上企业总量少,全市限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仅92家。即便是这些限上企业也面临着盈利能力差的问题,情况堪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始终难有突破,至今仍无上市公司。新型支柱产业硒食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均面临着市场主体不多、不大和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多极拉动,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重点行业表现低迷,现状堪忧
受国际市场环境及国际关系影响,全年汽车类行业销售总体不景气,至2017年12月,汽车行业有41家,剔除新进限、新开业汽车企业带来的增长因素,原库内车企实现零售额增速1.7%,拉低行业8个百分点,总体低迷,尤应引起注意。
(三)农村市场释放不足,拓展受困
恩施市农村消费市场本身基础较为薄弱,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部分交界地区的消费需求分流到了周边县市,使得恩施市农村消费市场始终难以做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严重失衡。农村市场潜力远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还需大力气进行挖掘。
(四)传统零售遭遇瓶颈,难以突破
特别是综合百货、家电、服装等重点传统零售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仍较传统,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普遍经营较困难,2017年全市各类大体量商贸企业,销售业绩增速最高不超过7%,还有一批企业出现负增长。
三、必须深化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探索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激活变量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降低商贸服务企业制度性成本。全面推进商贸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二是优化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商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牵头,召集商务、统计、食品药品、工商、税务、质监、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商贸流通行业发展情况,研究如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盈利及持续发展能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主动适应消费品市场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新需求,建立适应本地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
(二)加强消费市场主体培育,形成增量
一是以打造优质龙头企业为目标,大力培育限上零售企业,引导消费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聚,推进骨干企业增量扩容,增加有效商业供给。支持通过股份、合作、兼并和重组等方式促进骨干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亿级、十亿级和百亿级企业。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经济外向型发展战略,努力发展新兴商务。充分利用恩施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坚持优势发挥和补足短板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引进阿里、京东、苏宁、沃尔玛、国美等管理科学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的企业入驻,促进全市商贸市场主体转换升级、培育新增长点。三是以形成自主商贸品牌为目标,实施名品战略,加强重点品牌培育,形成品牌企业群。积极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争创国家级品牌,形成鲜明的品牌印记。
(三)推动重要消费领域转型,盘活存量
一是积极支持本地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引导传统零售业向多元化、复合化、体验化业态转型。通过发展本土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互联网商业平台,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依托,引领建立O2O、O2M等消费新概念,实现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商贸模式,弥补传统商贸模式被分割的消费市场,去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盘活供给存量。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重点乡镇集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消费市场网点,鼓励好又多、新景添等连锁运营超市下乡进村,建立农村连锁超市服务门店,配套完善农村流动商品服务体系,送商品进村入户。同时,大力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电商与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强乡村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乡村商贸主体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完善县、乡、村商贸物流体系,发展城乡无障碍物流,全力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四)完善各类基础保障举措,汇聚能量
一是完善政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贡献较大的骨干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城市综合体、专业市场统计工作机制。从恩施市当前进限的综合体“华硒女儿城”、专业市场“武陵国际建材城”的统计情况来看,由于这两类市场主体统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等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全市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发展现状。需要及早出台相关统计规范化建设奖励政策,及时组织工作专班指导企业按统计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确保综合体及专业市场的统计数据质量。三是贯彻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结合武陵山“六个中心”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加强产业配套和民生政策保障兜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蓄积动能。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统计局)
一、消费品商贸流通市场持续稳中向好
(一)行业发展总体平稳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亿元,占全州总量的31%,同比增长11.5%,位居全州第二,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商贸企业体量优势更加明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1.2亿元,占全州总量的63%,同比增长15%。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全年限上商贸各行业累计销售(经营)额增速均呈2位数增长。
(二)消费结构渐趋优化
一是社会消费类型、层次和群体趋于多样化。医药、汽车、农业、建材等多个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产业布局,壮大了实体经济基础。二是限上零售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根据2017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表统计,在19类主要商品中,有15类商品零售额出现增长。三是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中,西药类实现零售额2.62亿元,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完成销售额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6%、18.3%。此外,文化消费类市场也保持了一定增长。
(三)大企业带动作用大
一是限上企业拉动消费明显。2017年,在全市9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零售额超亿元的有41家,总计完成零售额74.1亿元,占限上企业零售总额的73.8%;同比增长15.4%,增速比限上企业总体高0.4个百分点,拉动零售额3个百分点。二是权重商品拉动效应依然强劲。2017年石油及制品類商品等权重商品实现零售额19.18亿元,同比增速21.7%,占限上零售额比重18.9%,拉动限上企业零售额1.5个百分点。
(四)农村市场日益活跃
随着恩施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旅游景区陆续建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开拓和壮大,直接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乡村消费品市场的热度。2017年全市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增长12%。
二、部分领域结构性失调成为一大隐忧
(一)市场主体弱而不强,发展艰难
一是限下企业拉动乏力,发展后劲不足。2017年限下零售企业完成零售额72.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3.57%,同比增速仅7%。由于增长缓慢,拉动乏力,拉低了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速近4个百分点。二是限上企业总量少,全市限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仅92家。即便是这些限上企业也面临着盈利能力差的问题,情况堪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始终难有突破,至今仍无上市公司。新型支柱产业硒食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均面临着市场主体不多、不大和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多极拉动,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重点行业表现低迷,现状堪忧
受国际市场环境及国际关系影响,全年汽车类行业销售总体不景气,至2017年12月,汽车行业有41家,剔除新进限、新开业汽车企业带来的增长因素,原库内车企实现零售额增速1.7%,拉低行业8个百分点,总体低迷,尤应引起注意。
(三)农村市场释放不足,拓展受困
恩施市农村消费市场本身基础较为薄弱,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部分交界地区的消费需求分流到了周边县市,使得恩施市农村消费市场始终难以做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严重失衡。农村市场潜力远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还需大力气进行挖掘。
(四)传统零售遭遇瓶颈,难以突破
特别是综合百货、家电、服装等重点传统零售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仍较传统,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普遍经营较困难,2017年全市各类大体量商贸企业,销售业绩增速最高不超过7%,还有一批企业出现负增长。
三、必须深化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探索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激活变量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降低商贸服务企业制度性成本。全面推进商贸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二是优化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商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牵头,召集商务、统计、食品药品、工商、税务、质监、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商贸流通行业发展情况,研究如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盈利及持续发展能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主动适应消费品市场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新需求,建立适应本地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
(二)加强消费市场主体培育,形成增量
一是以打造优质龙头企业为目标,大力培育限上零售企业,引导消费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聚,推进骨干企业增量扩容,增加有效商业供给。支持通过股份、合作、兼并和重组等方式促进骨干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亿级、十亿级和百亿级企业。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经济外向型发展战略,努力发展新兴商务。充分利用恩施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坚持优势发挥和补足短板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引进阿里、京东、苏宁、沃尔玛、国美等管理科学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的企业入驻,促进全市商贸市场主体转换升级、培育新增长点。三是以形成自主商贸品牌为目标,实施名品战略,加强重点品牌培育,形成品牌企业群。积极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争创国家级品牌,形成鲜明的品牌印记。
(三)推动重要消费领域转型,盘活存量
一是积极支持本地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引导传统零售业向多元化、复合化、体验化业态转型。通过发展本土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互联网商业平台,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依托,引领建立O2O、O2M等消费新概念,实现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商贸模式,弥补传统商贸模式被分割的消费市场,去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盘活供给存量。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重点乡镇集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消费市场网点,鼓励好又多、新景添等连锁运营超市下乡进村,建立农村连锁超市服务门店,配套完善农村流动商品服务体系,送商品进村入户。同时,大力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电商与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强乡村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乡村商贸主体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完善县、乡、村商贸物流体系,发展城乡无障碍物流,全力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四)完善各类基础保障举措,汇聚能量
一是完善政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贡献较大的骨干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城市综合体、专业市场统计工作机制。从恩施市当前进限的综合体“华硒女儿城”、专业市场“武陵国际建材城”的统计情况来看,由于这两类市场主体统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等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全市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发展现状。需要及早出台相关统计规范化建设奖励政策,及时组织工作专班指导企业按统计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确保综合体及专业市场的统计数据质量。三是贯彻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结合武陵山“六个中心”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加强产业配套和民生政策保障兜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蓄积动能。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