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24日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一天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回首50年过往,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时文选读
  我国成功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新华社
  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这是北斗三号第29颗全球组网卫星,同时也是第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类卫星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据了解,今年5月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卫星,“中国北斗”覆盖全球,需要55颗卫星。换个角度说,中国距全面且彻底赶超美国“GPS”,只差一颗卫星。一旦所有卫星全部就位,那么,中国“北斗”在亚太地区的精准度,将达到惊人的10厘米,远超美国现在的30厘米。
  中国航天人,艰难地跋涉了近百年,从东方红一号到“长五”、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造卫星第1颗、第2颗、第3颗……第54颗!2020年,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中国航天弯了百年的腰,挺直了!”
  美国航天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说:“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可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它背后站着的那一群无畏的人……”
  【素材分析】
  总有这么一群人,甘用毕生的心血,标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从东方红一号到“长五”、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人造卫星第1颗、第2颗、第3颗……第54颗,中国航天人仰望星空,艰难地跋涉了近百年。他们与星辰为伴、同宇宙对话,在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迭之中,刷新着我们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活力。
  【适用话题】
  航天强国;自力更生;大国工匠;默默耕耘;爱国;科技;奋斗;梦想;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
  话题拓展
  泰山
  2007年11月,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1号发射成功,万众欢呼拥抱,一位78岁的老者,独自走到僻静的角落,背过身,掏出手绢偷偷地抹着眼泪……
  这位双鬓斑白的老者,叫孙家栋。
  中国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与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没人知道,人前永远笑呵呵的他,为保国之机密,一生都在孤独中隐忍。
  结婚30年,妻子才知道他的职业。为了让中国的嫦娥一号比印度的绕月卫星提前问世,75岁那年,他硬生生地穿碎了5双布鞋。80岁时,他再次站上西昌卫星发射的指挥部,北斗导航定位衛星腾空而起,亿万欢呼,世界惊叹!
  背后,是他在医院硬拔掉了输液针头……92岁时,他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发射现场。他说,“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祖国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倾尽所有培养了我,我必须无愧于人民。”
  国之泰山,萤火残年,点亮巍巍北斗!
  精神
  没有人知道,飞天的脚步,从地底的黑暗中开始。这张陌生的面孔,99.9%的中国人都不曾认识。他叫王焕玉,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专家,卫星系统有效负荷总指挥。
  LVD实验,必须在荒无人烟的地下山洞进行。在无边的湿冷和孤寂中,他奋战了36年,2017年6月15日,“慧眼”卫星成功发射,结束了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中国无自主数据的历史!
  2018年11月4日,王焕玉在一次学术报告中,突发大面积心梗,倒在了讲台上。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舒服,对不起,研究成果还没讲完——”
  王工,您看到了吗?您曾摆在书桌上的“嫦娥四号”,正飞向寰宇。神舟、嫦娥、天宫、悟空、慧眼……此后,星河璀璨,您的名字,永远闪耀其中。
  此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名叫岑拯。身为湖北人,疫情最严峻时,他再次缺席在家人身边。
  17年前,非典疫情笼罩中国,2003年5月25日,长征三号托举北斗1号03星升空,火箭刺破阴霾,发射取得成功。全国上下,为之一振。这枚被誉为“金牌火箭”的大国重器和它的研制队伍,用成功为抗击非典疫情,增添了国人的信心。
  17年后的今天,同样是疫情肆虐全国,同样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执行国家任务,中国航天人同样选择了“无悔逆行”。挂在发射场的一副标语,上面写着:“让病毒远离发射,用成功鼓舞民族。”
  【小编说】
  第5个“中国航天日”这天,钟南山院士为中国航天送上祝福:“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我衷心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不断突破创新,夺取新的胜利!”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屹立,中国航天人眼望苍穹,心有日月,从未停止对星辰大海的探索。
  铁骨铮铮的中国航天人,下一站,星辰、大海!
其他文献
复读这一年,会面对来自父母、同学和自身的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尤其重要。因为我发现几次月考下来,考试会不时地偶遇学习的瓶颈期,成绩会起伏不定。但我常用一副著名的对联来激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课后我就去操场跑几圈,回来之后,心态便平和不少,可以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此往复,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没人予我岁月静好,我就自
庄严肃穆的会场,铿锵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将时光压缩了100年,让距离腾挪了几万里。五四,一个属于新中国的词汇,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标识,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击着那个埋头书桌的我,和我的灵魂。  那声音让我想起的历史,浮雕般一一涌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青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师夷、体用、洋务、实业、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于是,最黑暗处迸出了天光,沉疴累累的老大天朝艰辛
不知你是否发现,很多人做事,都免不了浮躁。想要改变这个习惯,不妨试试以下三点。  一是,不要三心二意。  有这样一句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如今的社会,我们拥有很多所谓的出路和机会。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但许多时刻,我们什么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最终又一件事都做不好,甚至最后做了大量的无用功,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有这样一则漫画。画上有一个嘴叼香烟,左手拿铁锹,右
20年前被老师欺负,20年后拦路再打回去,乍看这翻旧账的情节,将矛头对准打人者是许多人的本能反应。但有些后续却推动了网友态度的扭转,也推高了此事的舆情热度——疑似打人男子常某16日晚在网上“解释”,这样做只因20年前被该老师欺负,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一时间,很多人为其套上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剧情框架。  但问题是,20年后报复当年的老师,真的就是“君子报仇”吗?首先,需要被重复的常
我又没有很想你。只是今天桂林又下起了小雨,一个小女孩埋头在书桌上,让我想起了你,那年你18岁,我20岁。  天气  当白昼不断拉长,烈日搅动着天上的浮云,人们开始脱去外套时,你就知道夏天要来了。那一年你最讨厌夏天,因为这意味着你每天要走进充斥着各种气味的教室,听没什么用的老旧电风扇在头顶痛苦地嘎吱作响,而妈妈因为每天接送你变得满头大汗。其实最令你心烦的不是天气,而是你从这个夏天开始要进入最难过的一
电子信息时代,我们写字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现象普遍存在。虽然中高考大型考试中,考生的书写规范和字迹会对卷面分有一定影响,但不少学生临近高考时才开始重视练字,效果难有保障。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华平提出“关于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的提案,建议教育部制定统一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大纲,并将书法纳入语文学科中考查。  需要厘清的是,書法纳入考试不是给现有的应试教育加码。没有
不久前,有人在网络上上传了一幅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现场图,宏大壮观的工程景象不禁令人惊叹,“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市”。  沉潜下去的雄安,又展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冷静。千年大计,必作于细,必成于实。高质量发展不能急求速成,无论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浮躁功利都是大忌。细火慢炖得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慢功其实就是实功。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快落实与慢功力,合到一起就能造就出
篡改他人的高考志愿,其性质之恶劣、后果之严重,令考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痛恨不已。近年来,高考志愿遭篡改案件在一些地方多次出现。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技术防范手段的落后。如今,许多网站、手机APP都不再依赖于简单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在转账支付等一些关键操作环节,甚至还需设置和使用另一套密码,人脸、指纹识别等安全系数较高的手段也开始被用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而许多地方的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依然只需账号和密码就可以
我算是一个“幸运儿”,中考时,以全县倒数第三的成绩“压线”进入高中。  高一伊始,我猛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根本无法沉下心学习,脑子里想的全都是怎么去玩和交朋友,状态和初三时一般无二,甚至还为自己的“小幸运”沾沾自喜。直到连续两次月考都在班级里“吊车尾”,我的班主任,也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谈了近一个小时,并且给我讲了很多她曾经带过的“黑马”以及学霸的故事。  听了班主任的一番话
适合话题:  直播;共享;  教育创新;  公平  在中国西南贫困地区,有248所中学直播四川成都七中的课程,让学生同步上课。16年来,有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都成功考取了本科。直播课堂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命运。  把成都七中的课堂以视频直播方式搬进贫困地区的高中,称得上是一件创举。对于就读于贫困高中的富有天赋的學生来说,直播开辟了另一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