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师范专科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知、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从感性感知——理性感悟——思维能力——技能表现——鉴赏品位几个环节来进行。
【关键词】 师范专科 学生教育 音乐审美 能力培养
一、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感受音乐的前提,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听”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学生在入学前大多缺乏对音乐形象的整体认识,因此,倾听习惯的培养,必须从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每一门课开始。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优秀作品的声音,倾听他人的声音,也倾听自己的声音。
有了听,才能去充分感受音乐语言,感受音乐的美。通过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的唱、奏练习和音乐欣赏,从音乐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形式美等等。由于学生专业基础普遍较差,因此可先从乐曲的文字标题或一些简单的标题音乐入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倾听和标题的提示,引导学生能够抓住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和情绪特点,从而形成对音乐的较为直观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专业基础虽然较为薄弱,但理性思维比较占优势,自身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感悟,相对于其他审美能力来说,也就较为容易。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基础上,可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速度、力度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三、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使学生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创作,肯定学生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而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如运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考察,还要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造的因素,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活动是从符号到审美的过程,要获得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首先要特别注重读谱的严格无误,要能将乐谱所标注的每一个记号都反映在练习中。其次,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概念。再次,有目的、分层次地帮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构成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4页)
体会作曲家意图,相对准确地再现作品的风格流派。再从技术和表现上不断去要求各个局部,让每个局部不断加深和完善。最后,要尽量启发学生寻找适当的技巧、音色或风格、内涵表达上的感觉,在作品表现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我们常说,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五、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欣赏音乐,谈论音乐的氛围。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对音乐美的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前,教师可创立相关的欣赏背景,造成学生欣赏前的期待;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给学生创造理解想象的空间;欣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通过回味强化欣赏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并深化这种美感。通过反思引发学生联想到相同的或相异的音乐作品,也可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感受作品的美,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均获得进一步的理解与体验,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其进行阐释。也可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或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并以此纠正音乐专业学生不爱动笔、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另外,可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召开读书座谈会,进行读书笔记展览。也可多举办一些专题知识讲座、音乐知识竞赛等,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邱怀生等.浅议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培养.音乐探索,2001,1
2 廖家骅著.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中国音乐教育,2002,1
3 尹正文著.新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0,1
【关键词】 师范专科 学生教育 音乐审美 能力培养
一、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感受音乐的前提,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听”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学生在入学前大多缺乏对音乐形象的整体认识,因此,倾听习惯的培养,必须从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每一门课开始。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优秀作品的声音,倾听他人的声音,也倾听自己的声音。
有了听,才能去充分感受音乐语言,感受音乐的美。通过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的唱、奏练习和音乐欣赏,从音乐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形式美等等。由于学生专业基础普遍较差,因此可先从乐曲的文字标题或一些简单的标题音乐入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倾听和标题的提示,引导学生能够抓住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和情绪特点,从而形成对音乐的较为直观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专业基础虽然较为薄弱,但理性思维比较占优势,自身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感悟,相对于其他审美能力来说,也就较为容易。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基础上,可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速度、力度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三、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使学生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创作,肯定学生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而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如运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考察,还要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造的因素,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活动是从符号到审美的过程,要获得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首先要特别注重读谱的严格无误,要能将乐谱所标注的每一个记号都反映在练习中。其次,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概念。再次,有目的、分层次地帮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构成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4页)
体会作曲家意图,相对准确地再现作品的风格流派。再从技术和表现上不断去要求各个局部,让每个局部不断加深和完善。最后,要尽量启发学生寻找适当的技巧、音色或风格、内涵表达上的感觉,在作品表现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我们常说,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五、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欣赏音乐,谈论音乐的氛围。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对音乐美的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前,教师可创立相关的欣赏背景,造成学生欣赏前的期待;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给学生创造理解想象的空间;欣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通过回味强化欣赏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并深化这种美感。通过反思引发学生联想到相同的或相异的音乐作品,也可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感受作品的美,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均获得进一步的理解与体验,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其进行阐释。也可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或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并以此纠正音乐专业学生不爱动笔、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另外,可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召开读书座谈会,进行读书笔记展览。也可多举办一些专题知识讲座、音乐知识竞赛等,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邱怀生等.浅议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培养.音乐探索,2001,1
2 廖家骅著.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中国音乐教育,2002,1
3 尹正文著.新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