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的TED大会上,计算机科学家斯凯拉·迪比茨曾展示了一个古怪的视频:一根奇特材质的小棍,扔到水里后,慢慢扭曲变形成麻省理工学院的缩写字母“MIT”。
这是迪比茨所在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团队做的一项实验,小棍的变形过程看起来就像手法粗糙的魔术,但在迪比茨看来,实验背后,是一项能改变世界的技术——4D打印。
这个名称和如今火热的“3D打印”一字之差。事实上,两者在“基因”上的确一脉相承,不过4D打印的创新之处,不在于更智能或更人性化,而是能“打印时间”。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就像是一个未来的科幻概念,但20多年前,3D打印也同样被认为是一个科幻概念,而如今,它已经被大范围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两年之后,这个演示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悬念在于,3D打印完成这个过程用了20年,4D打印能否打破这个记录?
烧瓶中的高科技
2D、3D、4D,看起来像个等差数列,实际上是每一级增加了一个D,即打印出来的物体增加了一个维度(dimension)。
大多数人都接触过2D打印,即在平面上打印,比如在纸上打印文档或简历,新兴的3D打印则是加上了一个立体的维度,可以打印立体的物体,而4D打印增加的维度,就是时间。
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迪比茨是这样解释它的:4D打印的逻辑,是把产品设计通过3D打印机嵌入可以变形的智能材料中,在特定时间或激活条件下,无须人为干预,便可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自我组装。
通俗一点的说法是,4D打印能够打印出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物体,这里所说的改变,即自我组装。
在微观世界,这种自我组装的技术并不罕见,比如我们人类自己,也可以算是蛋白质分子按照基因密码的预先设定,组合形成各种细胞和组织,最后的“4D打印”完成品。
而迪比茨设想把它搬到宏观世界来。
最开始,迪比茨用3D打印机设计了一组由嵌入式磁铁制成的零散部件,将部件扔进烧瓶里,用力摇晃,瓶中的部件就像有了生命一样,自动组装成了一个病毒的3D模型。
迪比茨认为,这个实验证明了4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不过问题在于,手工摇晃烧瓶让部件组装成型,不仅属于人为干预,而且,实在是太累了。
几个月后,迪比茨见到了3D打印巨头Strasys公司负责人,他们刚刚发明了一种可以在水里变形的高分子聚合材料。这给迪比茨的实验脱离人工干预带来了突破。
借助软件设计,迪比茨将这种可延展的材料和其他一些材料混合,打印出了一根细细的小棍,正如最开始的那个实验,将这根小棍放入热水中后,小棍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组装方案,变成了“MIT”。
应用畅想
2015年1月,在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迪比茨团队的4D打印再一次成为展会焦点。当然,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迪比茨的研究不再停留于一根小棍,而是一条连衣裙。
迪比茨团队利用模型设计软件设定的时间和组合样式,让2279块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三角模块,在水中慢慢自合变形成了一件镂空的连衣裙。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迪比茨的梦想自然也不会止于时装界在他的畅想中,4D打印技术应该被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比如在建筑领域,建造建筑物不再需要建筑工人一砖一瓦堆砌,只要有可行的材料,就能利用4D打印技术让建筑材料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自我组装成一栋建筑物。
在地下排水系统中,4D打印机也可以建造出收缩自如的排水管道。当暴雨来临时,管道可以变得更大以利于排水,雨水过去后,管道又能缩回原来的大小。
不仅如此,这些管道还可以根据需要预先设定好弯曲、扭动以及变形的形式,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管道甚至可以自我组装和修复。
生物医疗领域同样能成为4D打印技术的秀场当前的人体植入设备比如心脏支架,如果采用4D打印技术制造,将不再需要给病人做开胸手术,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注射入携带设计方案的智能材料,到达心脏指定部位后自我组装成支架。
当然,普通人也可以享受4D打印技术的便利。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在家居城购买的4D打印家具,不再需要你自己动手组装,只需要把它放到院子里,浇上一点水,出去喝杯茶,回来家具就已经自己组装完成了。
材料与时间瓶颈
不过,在实现以上种种畅想之前,4D打印技术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
首先是“催化剂”的问题。在迪比茨团队的实验以及之后一些4D打印技术研发项目中,所有触发变形材料变形的“催化剂”,都是水。
而在迪比茨看来,水作为“催化剂”虽然很常见,成本也很低,但4D打印技术要想进一步普及,就必须开发出更多的“催化剂”,比如声、光、电、热,甚至是最初摇晃烧瓶时的震动,这样4D打印的适用范围才能足够大。
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开发出种类更丰富的智能材料,不仅能响应水的刺激,也能够响应其他的外部刺激。
另一个瓶颈不是来自4D打印,而是3D打印,目前大多数3D打印机规模相对来说都很小,如果要打印一栋大楼,就必须使用大型材料,以及高精度且可靠性较高的大型3D打印机。
这种3D打印机并非不能制造出来,但以现在大型3D打印机动辄数百万元的成本,制造适合4D打印的3D打印机,造价将非常昂贵,在成本上不可能达到普及应用的水平。
此外,4D打印虽然以打印时间为技术关键点,但时间也是4D打印的一大敌人,迪比茨最初让小棍变成“MIT”的实验,花费了近1个小时,打印那条镂空连衣裙则用了48个小时,以此计算,打印一栋大楼,需要多少小时?
与已经开始应用的3D打印技术相比,4D打印技术仍处于概念阶段,诸多技术瓶颈仍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谁能保证4D打印不会和3D打印一样,很快从概念变成现实呢?
这是迪比茨所在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团队做的一项实验,小棍的变形过程看起来就像手法粗糙的魔术,但在迪比茨看来,实验背后,是一项能改变世界的技术——4D打印。
这个名称和如今火热的“3D打印”一字之差。事实上,两者在“基因”上的确一脉相承,不过4D打印的创新之处,不在于更智能或更人性化,而是能“打印时间”。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就像是一个未来的科幻概念,但20多年前,3D打印也同样被认为是一个科幻概念,而如今,它已经被大范围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两年之后,这个演示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悬念在于,3D打印完成这个过程用了20年,4D打印能否打破这个记录?
烧瓶中的高科技
2D、3D、4D,看起来像个等差数列,实际上是每一级增加了一个D,即打印出来的物体增加了一个维度(dimension)。
大多数人都接触过2D打印,即在平面上打印,比如在纸上打印文档或简历,新兴的3D打印则是加上了一个立体的维度,可以打印立体的物体,而4D打印增加的维度,就是时间。
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迪比茨是这样解释它的:4D打印的逻辑,是把产品设计通过3D打印机嵌入可以变形的智能材料中,在特定时间或激活条件下,无须人为干预,便可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自我组装。
通俗一点的说法是,4D打印能够打印出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物体,这里所说的改变,即自我组装。
在微观世界,这种自我组装的技术并不罕见,比如我们人类自己,也可以算是蛋白质分子按照基因密码的预先设定,组合形成各种细胞和组织,最后的“4D打印”完成品。
而迪比茨设想把它搬到宏观世界来。
最开始,迪比茨用3D打印机设计了一组由嵌入式磁铁制成的零散部件,将部件扔进烧瓶里,用力摇晃,瓶中的部件就像有了生命一样,自动组装成了一个病毒的3D模型。
迪比茨认为,这个实验证明了4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不过问题在于,手工摇晃烧瓶让部件组装成型,不仅属于人为干预,而且,实在是太累了。
几个月后,迪比茨见到了3D打印巨头Strasys公司负责人,他们刚刚发明了一种可以在水里变形的高分子聚合材料。这给迪比茨的实验脱离人工干预带来了突破。
借助软件设计,迪比茨将这种可延展的材料和其他一些材料混合,打印出了一根细细的小棍,正如最开始的那个实验,将这根小棍放入热水中后,小棍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组装方案,变成了“MIT”。
应用畅想
2015年1月,在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迪比茨团队的4D打印再一次成为展会焦点。当然,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迪比茨的研究不再停留于一根小棍,而是一条连衣裙。
迪比茨团队利用模型设计软件设定的时间和组合样式,让2279块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三角模块,在水中慢慢自合变形成了一件镂空的连衣裙。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迪比茨的梦想自然也不会止于时装界在他的畅想中,4D打印技术应该被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比如在建筑领域,建造建筑物不再需要建筑工人一砖一瓦堆砌,只要有可行的材料,就能利用4D打印技术让建筑材料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自我组装成一栋建筑物。
在地下排水系统中,4D打印机也可以建造出收缩自如的排水管道。当暴雨来临时,管道可以变得更大以利于排水,雨水过去后,管道又能缩回原来的大小。
不仅如此,这些管道还可以根据需要预先设定好弯曲、扭动以及变形的形式,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管道甚至可以自我组装和修复。
生物医疗领域同样能成为4D打印技术的秀场当前的人体植入设备比如心脏支架,如果采用4D打印技术制造,将不再需要给病人做开胸手术,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注射入携带设计方案的智能材料,到达心脏指定部位后自我组装成支架。
当然,普通人也可以享受4D打印技术的便利。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在家居城购买的4D打印家具,不再需要你自己动手组装,只需要把它放到院子里,浇上一点水,出去喝杯茶,回来家具就已经自己组装完成了。
材料与时间瓶颈
不过,在实现以上种种畅想之前,4D打印技术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
首先是“催化剂”的问题。在迪比茨团队的实验以及之后一些4D打印技术研发项目中,所有触发变形材料变形的“催化剂”,都是水。
而在迪比茨看来,水作为“催化剂”虽然很常见,成本也很低,但4D打印技术要想进一步普及,就必须开发出更多的“催化剂”,比如声、光、电、热,甚至是最初摇晃烧瓶时的震动,这样4D打印的适用范围才能足够大。
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开发出种类更丰富的智能材料,不仅能响应水的刺激,也能够响应其他的外部刺激。
另一个瓶颈不是来自4D打印,而是3D打印,目前大多数3D打印机规模相对来说都很小,如果要打印一栋大楼,就必须使用大型材料,以及高精度且可靠性较高的大型3D打印机。
这种3D打印机并非不能制造出来,但以现在大型3D打印机动辄数百万元的成本,制造适合4D打印的3D打印机,造价将非常昂贵,在成本上不可能达到普及应用的水平。
此外,4D打印虽然以打印时间为技术关键点,但时间也是4D打印的一大敌人,迪比茨最初让小棍变成“MIT”的实验,花费了近1个小时,打印那条镂空连衣裙则用了48个小时,以此计算,打印一栋大楼,需要多少小时?
与已经开始应用的3D打印技术相比,4D打印技术仍处于概念阶段,诸多技术瓶颈仍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谁能保证4D打印不会和3D打印一样,很快从概念变成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