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郊野公园 矛盾 生态 营造 景观
引言
在转变生态文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积极推进下,加快“绿水青山”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紧迫任务。
继工业革命向现代社会变革后,铁路与汽车等出行方式更为便利化,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迎来第四次浪潮,城市土地资源逐渐紧张,与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矛盾,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郊野公园的研究。郊野公园作为城乡边缘区的绿色空间具有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低成本投入与维护等多方面优势,成为城市绿地空间量与质双重提升的方式,为生态保护提出了新思路。如何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有效推进郊野公园体系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从郊野公园现状及营造出发,期望为郊野公园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郊野公园概述
(一)郊野公园概念:郊野公园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英国根据国家环境与资源提出了两种有关公园形式的设想,一种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国家公园,另一种为位于城乡边缘区的郊野公园。随后郊野公园的概念陆续兴起,各国开始郊野公园的建立,目的是在改善国家整体生态环境的愿景下,促进城乡边缘区空间生态发展。
香港于1927年开始建立郊野公园,成为我国最早进行建设的地区,采用“集中式”发展模式,除游憩功能外还对区域资源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并提供了全港43%的高绿化率。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地郊野公园建设逐渐蓬勃,多个城市从生态环境需求出发,纷纷出台政策来建设郊野公园控制城市扩张,其发展模式多为“嵌合式”、“组团式”及“外环式”,有效地限制了城市向乡村地区的无序扩张,为城市保留了生态空间,如图1。
郊野公园在内地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导致尚无明确定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郊野公园定义为位于城区边缘,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绿地[1]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郊野公园稳步发展,但国内郊野公园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较为不成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困境。
1.郊野公园特征:郊野公园位于城乡交接处,保留了野外自然景观。景观自然性最大的特色在于“野”的景观空间,具有自然性或半自然性特点,启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在选址上对自然基本条件并不需要严格的筛选,资源特质相对不统一。游憩特征为游憩路径串联从而引导游客自主选择,具有较少的人为规划游憩点。区位选择上位于城市两小时生活圈内,具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发展使得公园类型多样化,以及郊野公园概念的不明确性造成郊野公园与其他公园概念混淆,对郊野公园进行概念区分可以使人们对郊野公园有更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如表1。
2.郊野公园功能:郊野公园功能在英国初期被定义为娱乐与生态作用,随着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其功能多与城市相适应,由最初的功能单一衍生出多种功能,主要包括生态保育、经济提升、游憩互动、文化构建与城乡协调功能,功能的多样性是郊野公园成为城乡发展重要载体的具体体现,也体现出郊野公园的重要性。
(二)生态保育功能:郊野公园资源多样,涵盖森林、山体、水域、湿地、浅滩、草原等生态系统。生态保育功能主要包括对地区的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郊野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后,郊野公园对脆弱地区环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意义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其生态功能为以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地区自然本底,同时进行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及减少水土流失等作用。运用郊野公园的建立,形成系统稳定与连接稳固的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优先空间。
1.经济提升功能:经济提升功能表现为增加消费方式,推动园区周边经济发展等。由于郊野公园选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和城郊经济密切相关。如与周边乡村进行联动发展,可以促进二次消费,带动周边经济增长。现阶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市场开拓,郊野公园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多乡镇就业机会,推动城乡地区旅游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游憩互动功能:按照游憩互动功能划分,可将郊野公园分为保护与游憩并重及较强互动体验性两部分。英国郊野公园中具有游憩功能针对人群为城市中拥有车和家庭的中产阶级。在郊野公园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游憩项目,感受自然野趣,培养环保意识。并且作为城乡联合的纽带,将城乡空间协调于绿色空间中,形成主次分明的景观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的机会,缩小人与自然间的距离。
3.文化构建功能:文化是郊野公园的精神内涵,地域文化包含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带给游人不同的观景体验与感受认知。郊野公园采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凸显文化功能的同时涵盖了丰富的城乡文化元素,体现了地域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文化构建与郊野公园结合成为园区未来发展的内在支撑动力。
4.城乡协调功能:郊野公园将城市中的绿地与乡村郊野有机衔接,限制相邻城镇连片发展的同时对城乡环境质量作出改善,保护城郊用地,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空间网络。郊野公园城乡协调功能體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则是促进城市由目前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发展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可达性强且游玩成本低的野外场所,丰富城市功能,协调城乡发展,保护乡村景色。
(三)郊野公园建设问题与困境:由于我国郊野公园仍处于探索阶段,郊野公园不是在单一影响因素下进行发展,而是受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发展中或较多人工干预,或一刀切简单处理,建设与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与瓶颈。通过对郊野公园问题与困境进行分析,为后期郊野公园营造提供思路。
1.景观“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文特色:郊野公园大多利用乡野资源造景,设计手法雷同,自然与人文资源缺乏。部分郊野公园在进行前期规划时仍按照普通公园种类进行设计,缺乏对地域特色的整合运用,造成景观同质化严重,特征差距不明显,缺乏可持续的吸引力。 2.野趣性不足,游憩体验差:郊野公园与其他公园相比具有自然野趣性特征。如香港郊野公园在保存其自身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少的人工休憩,保持了其原生态特质。而现代郊野公园建设中没有贯彻这一初衷,野趣性体现不足。游憩设施单一不利于郊野公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薄弱,后期维护费用大:资金投入不足是许多公园面临的问题,资金的缺乏造成景观投入的降低与内部设施的不完善。如郊野公园选址大多较为偏远,游客出行多依靠车辆出行等快速交通方式。许多郊野公园周末游客数量较多,停车位的供应不足造成游客通达便利性较差。基础设施的薄弱使得公园建设质量低下,形成恶性循环,难以维持自身发展。
在探索郊野公园营造策略时,不应回避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郊野公园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同时需要经营性的注入增加公园活力。公园运营主体主要为国家,社会资本注入的不足增大了国家财政负担,为运营费用方面带来负担。
二、郊野公园设计原则与案例分析
(一)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郊野公园选址位于城郊,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人类活动而被侵占的区域,形成城郊之间的绿色廊道,提供自然保护地的同时进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阻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减少水土流失等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在生态理念下规划设计郊野公园应注重植物多样性维护,在原有地块环境基底较差的条件下,通过郊野公园建立实现调节气候与涵养水源等多重生态调节功能,完成地区的生态修复。
2.郊野特色原则:郊野公园选址的特殊性,造成植物配置方面除观赏性景观外,通常存在农田、果园等生产性景观资源,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功能加以运营,不仅起到自然保育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游客与动物提供食物補给。作为城乡边缘区天然绿色屏障,发挥了乡土物种保护的功能,凸显郊野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郊野公园设计建造时应充分考虑考虑游客的需求,注重空间尺度控制,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场地与人的活动相匹配,适应区域环境最大承载力,形成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龙泉湖郊野公园环境营造策略
(一)研究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优越:龙泉湖郊野公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方向的鹿泉市,西侧为山前大道,东侧为青银高速,南侧为南二环西延,如图2。
龙泉湖郊野公园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属于西部山前生态型新区的一部分,是石家庄都市区"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生态大系统中重点的一部分。既是石家庄的绿色屏障,也是市民近郊旅游休闲的绿色条带。公园与北侧滹沱河湿地,西面西山森林公园组合形成了城市西部的生态组团,如图3。
2.自然环境独特:鹿泉市气候温差较大,四季分明,降雨量较少,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西高东低,地势平缓。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现象明显,龙泉湖郊野公园担负该地区雨水管理的重要作用。
龙泉湖公园共分3个区,东区开发强度较小,承接西部山脉与园区水源,形成较为自然的基底。西区、中区开发强度较高,场地服务设施与建筑较多,承载了游客游乐活动和游憩参与的功能,游览密度大。从区位上看,龙泉湖郊野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环境,具有独特的景观基底,如图4。
(二)龙泉湖郊野公园营造策略:郊野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在资源保护与土地利用方面发挥更大效益的样板。基于国内郊野公园发展现状,本文从规划、服务、生态、景观四方面,多维度提出功能定位差异化、服务设施便利化、生态关系平衡化与景观风貌特色化的龙泉湖郊野公园营造策略。
1.功能定位差异化:郊野公园要将氛围传达给体验者,这是园区设计的重点,也是设计的灵魂。功能定位的不清晰造成公园内部设施没有针对性,影响景观丰富性。郊野公园应以野趣性为出发点,在把握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差异化园区游憩主题,多样化游憩空间,注重游客的体验与互动感,提升游憩内容设计。
针对园区现有主题特征,提升龙泉湖郊野公园二维空间,并对立体空间进行丰富,强化互动体验,游憩项目与特色结合,进行功能共享。将龙泉湖郊野公园内差异化各功能区定位,结合龙泉湖湿地资源,适当增加湿地缓冲带,丰富多生物空间,提供动植物理想生境,形成以湿地景观定位的湿地野趣区;结合郊野公园步道与生态区形成徒步康体区;通过园内休闲空间提升,增加园区趣味性与公众参与性,形成休憩体验区;将园区农林资源结合分为游憩观赏区、生态采摘区与自然保育区,游客可在室外空间亲身体验特色农业,增强绿色生态科普,树立环境保护启蒙意识。控制各功能区活动的开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形成可游可赏的开放式生态郊野空间。
2.服务设施便利化:郊野公园建设需注重人性需求,外部完善服务设施,内部便捷道路交通。在外部方面,龙泉湖园区停车位数量旺季供应不足问题相对突出,为郊野公园发展带来困扰。应充分综合外部要素对停车场数量进行相应调整,在园区外根据日最大游客量10%调整停车位数量,并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提供便利的服务,增强园区可通达性。
内部来看,园区内道路连接应形成“线”形串联,避免被道路分割破坏园区整体性。整个园区应分设三级道路,一级园路环园设置,可通自行车与消防车辆,并增加自行车租赁服务窗口,便捷园区内车辆租赁服务;二级道路主要为栈道和散步道,分隔与联系园内景区,游客可沿二级道路对整个园区进行风貌游览;三级道路为园中小径,连接园区内部景观设施,提升游览路线趣味性。在保留自然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优化提升,将核心景点进行有机串联,丰富游憩谱系,通过服务设施的优化为游客带来更多便利。
3.生态关系平衡化:目前,部分郊野公园发展仍有城市公园的倾向,过多进行人工干预与开发娱乐项目而忽视了园区生态保护。在郊野公园营建中应坚持生态优先首要原则,实现空间网性管控与良性扩展,贯彻“生态保护”理念与“生态破坏最小”原则,突出生态保育功能。对“田水路林村”等景观要素进行整治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锚固生态网络,恢复自然本底,优化空间结构。
龙泉湖郊野公园选址位于龙泉湖湿地周边,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对于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龙泉湖郊野公园是澳大利亚与华北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站点,通过湿地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配置营建鸟类栖息地,丰富植被种类,并在近岸区设置缓冲带,形成生物低干扰策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现有植被进行保护、改造与利用,针对园区内不适宜与遭到破坏的植被进行调整与恢复,补植护坡与抗污染功能树种,形成生态与观赏平衡状态。将园区内“建设量”与“游客基本需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平衡化,实现人与生物间的和谐共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生态超载问题的出现,促进园区内人与自然共生体验。
4.景观风貌特色化:景观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缺乏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整合,同质化现象严重。需对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进行利用,挖掘当地历史沿革与民俗文化,并连接现有绿色资源斑块,丰富游憩多元空间,彰显景观特色。
龙泉湖郊野公园依托湿地进行发展,但并没有对原有生态功能进行有效提升。对于地域特色营造,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园区内湿地进行梳理,遵循湿地自身与地形特点,营造富有活力的多样化湿地景观。通过地区历史沿革与民俗文化,进行人文景观点缀,在设计中不再以单一的小品景观为主题,而是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营造以“背水一战”与“韩信射鹿”为主题形成两条游线,引入地区特色历史景观,并依托石家庄铁路文化传承,使园区内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交汇,再现地区人文特色景观。
结语
郊野公园经过近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游乐适配空间。郊野公园建设是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营造策略则的完善是郊野公园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龙泉湖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郊野公园概念、功能、问题与营造策略分析,综合城市发展与游客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从规划、服务、景观、生态四方面,结合郊野公园现状特征,针对性地探讨如何营造特色郊野公园,以期为今后郊野公园特色营造与完善提供借鉴。
引言
在转变生态文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积极推进下,加快“绿水青山”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紧迫任务。
继工业革命向现代社会变革后,铁路与汽车等出行方式更为便利化,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迎来第四次浪潮,城市土地资源逐渐紧张,与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矛盾,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郊野公园的研究。郊野公园作为城乡边缘区的绿色空间具有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低成本投入与维护等多方面优势,成为城市绿地空间量与质双重提升的方式,为生态保护提出了新思路。如何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有效推进郊野公园体系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从郊野公园现状及营造出发,期望为郊野公园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郊野公园概述
(一)郊野公园概念:郊野公园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英国根据国家环境与资源提出了两种有关公园形式的设想,一种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国家公园,另一种为位于城乡边缘区的郊野公园。随后郊野公园的概念陆续兴起,各国开始郊野公园的建立,目的是在改善国家整体生态环境的愿景下,促进城乡边缘区空间生态发展。
香港于1927年开始建立郊野公园,成为我国最早进行建设的地区,采用“集中式”发展模式,除游憩功能外还对区域资源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并提供了全港43%的高绿化率。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地郊野公园建设逐渐蓬勃,多个城市从生态环境需求出发,纷纷出台政策来建设郊野公园控制城市扩张,其发展模式多为“嵌合式”、“组团式”及“外环式”,有效地限制了城市向乡村地区的无序扩张,为城市保留了生态空间,如图1。
郊野公园在内地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导致尚无明确定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郊野公园定义为位于城区边缘,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绿地[1]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郊野公园稳步发展,但国内郊野公园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较为不成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困境。
1.郊野公园特征:郊野公园位于城乡交接处,保留了野外自然景观。景观自然性最大的特色在于“野”的景观空间,具有自然性或半自然性特点,启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在选址上对自然基本条件并不需要严格的筛选,资源特质相对不统一。游憩特征为游憩路径串联从而引导游客自主选择,具有较少的人为规划游憩点。区位选择上位于城市两小时生活圈内,具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发展使得公园类型多样化,以及郊野公园概念的不明确性造成郊野公园与其他公园概念混淆,对郊野公园进行概念区分可以使人们对郊野公园有更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如表1。
2.郊野公园功能:郊野公园功能在英国初期被定义为娱乐与生态作用,随着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其功能多与城市相适应,由最初的功能单一衍生出多种功能,主要包括生态保育、经济提升、游憩互动、文化构建与城乡协调功能,功能的多样性是郊野公园成为城乡发展重要载体的具体体现,也体现出郊野公园的重要性。
(二)生态保育功能:郊野公园资源多样,涵盖森林、山体、水域、湿地、浅滩、草原等生态系统。生态保育功能主要包括对地区的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郊野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后,郊野公园对脆弱地区环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意义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其生态功能为以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地区自然本底,同时进行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及减少水土流失等作用。运用郊野公园的建立,形成系统稳定与连接稳固的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优先空间。
1.经济提升功能:经济提升功能表现为增加消费方式,推动园区周边经济发展等。由于郊野公园选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和城郊经济密切相关。如与周边乡村进行联动发展,可以促进二次消费,带动周边经济增长。现阶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市场开拓,郊野公园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多乡镇就业机会,推动城乡地区旅游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游憩互动功能:按照游憩互动功能划分,可将郊野公园分为保护与游憩并重及较强互动体验性两部分。英国郊野公园中具有游憩功能针对人群为城市中拥有车和家庭的中产阶级。在郊野公园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游憩项目,感受自然野趣,培养环保意识。并且作为城乡联合的纽带,将城乡空间协调于绿色空间中,形成主次分明的景观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的机会,缩小人与自然间的距离。
3.文化构建功能:文化是郊野公园的精神内涵,地域文化包含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带给游人不同的观景体验与感受认知。郊野公园采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凸显文化功能的同时涵盖了丰富的城乡文化元素,体现了地域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文化构建与郊野公园结合成为园区未来发展的内在支撑动力。
4.城乡协调功能:郊野公园将城市中的绿地与乡村郊野有机衔接,限制相邻城镇连片发展的同时对城乡环境质量作出改善,保护城郊用地,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空间网络。郊野公园城乡协调功能體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则是促进城市由目前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发展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可达性强且游玩成本低的野外场所,丰富城市功能,协调城乡发展,保护乡村景色。
(三)郊野公园建设问题与困境:由于我国郊野公园仍处于探索阶段,郊野公园不是在单一影响因素下进行发展,而是受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发展中或较多人工干预,或一刀切简单处理,建设与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与瓶颈。通过对郊野公园问题与困境进行分析,为后期郊野公园营造提供思路。
1.景观“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文特色:郊野公园大多利用乡野资源造景,设计手法雷同,自然与人文资源缺乏。部分郊野公园在进行前期规划时仍按照普通公园种类进行设计,缺乏对地域特色的整合运用,造成景观同质化严重,特征差距不明显,缺乏可持续的吸引力。 2.野趣性不足,游憩体验差:郊野公园与其他公园相比具有自然野趣性特征。如香港郊野公园在保存其自身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少的人工休憩,保持了其原生态特质。而现代郊野公园建设中没有贯彻这一初衷,野趣性体现不足。游憩设施单一不利于郊野公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薄弱,后期维护费用大:资金投入不足是许多公园面临的问题,资金的缺乏造成景观投入的降低与内部设施的不完善。如郊野公园选址大多较为偏远,游客出行多依靠车辆出行等快速交通方式。许多郊野公园周末游客数量较多,停车位的供应不足造成游客通达便利性较差。基础设施的薄弱使得公园建设质量低下,形成恶性循环,难以维持自身发展。
在探索郊野公园营造策略时,不应回避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郊野公园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同时需要经营性的注入增加公园活力。公园运营主体主要为国家,社会资本注入的不足增大了国家财政负担,为运营费用方面带来负担。
二、郊野公园设计原则与案例分析
(一)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郊野公园选址位于城郊,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人类活动而被侵占的区域,形成城郊之间的绿色廊道,提供自然保护地的同时进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阻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减少水土流失等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在生态理念下规划设计郊野公园应注重植物多样性维护,在原有地块环境基底较差的条件下,通过郊野公园建立实现调节气候与涵养水源等多重生态调节功能,完成地区的生态修复。
2.郊野特色原则:郊野公园选址的特殊性,造成植物配置方面除观赏性景观外,通常存在农田、果园等生产性景观资源,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功能加以运营,不仅起到自然保育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游客与动物提供食物補给。作为城乡边缘区天然绿色屏障,发挥了乡土物种保护的功能,凸显郊野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郊野公园设计建造时应充分考虑考虑游客的需求,注重空间尺度控制,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场地与人的活动相匹配,适应区域环境最大承载力,形成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龙泉湖郊野公园环境营造策略
(一)研究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优越:龙泉湖郊野公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方向的鹿泉市,西侧为山前大道,东侧为青银高速,南侧为南二环西延,如图2。
龙泉湖郊野公园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属于西部山前生态型新区的一部分,是石家庄都市区"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生态大系统中重点的一部分。既是石家庄的绿色屏障,也是市民近郊旅游休闲的绿色条带。公园与北侧滹沱河湿地,西面西山森林公园组合形成了城市西部的生态组团,如图3。
2.自然环境独特:鹿泉市气候温差较大,四季分明,降雨量较少,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西高东低,地势平缓。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现象明显,龙泉湖郊野公园担负该地区雨水管理的重要作用。
龙泉湖公园共分3个区,东区开发强度较小,承接西部山脉与园区水源,形成较为自然的基底。西区、中区开发强度较高,场地服务设施与建筑较多,承载了游客游乐活动和游憩参与的功能,游览密度大。从区位上看,龙泉湖郊野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环境,具有独特的景观基底,如图4。
(二)龙泉湖郊野公园营造策略:郊野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在资源保护与土地利用方面发挥更大效益的样板。基于国内郊野公园发展现状,本文从规划、服务、生态、景观四方面,多维度提出功能定位差异化、服务设施便利化、生态关系平衡化与景观风貌特色化的龙泉湖郊野公园营造策略。
1.功能定位差异化:郊野公园要将氛围传达给体验者,这是园区设计的重点,也是设计的灵魂。功能定位的不清晰造成公园内部设施没有针对性,影响景观丰富性。郊野公园应以野趣性为出发点,在把握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差异化园区游憩主题,多样化游憩空间,注重游客的体验与互动感,提升游憩内容设计。
针对园区现有主题特征,提升龙泉湖郊野公园二维空间,并对立体空间进行丰富,强化互动体验,游憩项目与特色结合,进行功能共享。将龙泉湖郊野公园内差异化各功能区定位,结合龙泉湖湿地资源,适当增加湿地缓冲带,丰富多生物空间,提供动植物理想生境,形成以湿地景观定位的湿地野趣区;结合郊野公园步道与生态区形成徒步康体区;通过园内休闲空间提升,增加园区趣味性与公众参与性,形成休憩体验区;将园区农林资源结合分为游憩观赏区、生态采摘区与自然保育区,游客可在室外空间亲身体验特色农业,增强绿色生态科普,树立环境保护启蒙意识。控制各功能区活动的开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形成可游可赏的开放式生态郊野空间。
2.服务设施便利化:郊野公园建设需注重人性需求,外部完善服务设施,内部便捷道路交通。在外部方面,龙泉湖园区停车位数量旺季供应不足问题相对突出,为郊野公园发展带来困扰。应充分综合外部要素对停车场数量进行相应调整,在园区外根据日最大游客量10%调整停车位数量,并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提供便利的服务,增强园区可通达性。
内部来看,园区内道路连接应形成“线”形串联,避免被道路分割破坏园区整体性。整个园区应分设三级道路,一级园路环园设置,可通自行车与消防车辆,并增加自行车租赁服务窗口,便捷园区内车辆租赁服务;二级道路主要为栈道和散步道,分隔与联系园内景区,游客可沿二级道路对整个园区进行风貌游览;三级道路为园中小径,连接园区内部景观设施,提升游览路线趣味性。在保留自然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优化提升,将核心景点进行有机串联,丰富游憩谱系,通过服务设施的优化为游客带来更多便利。
3.生态关系平衡化:目前,部分郊野公园发展仍有城市公园的倾向,过多进行人工干预与开发娱乐项目而忽视了园区生态保护。在郊野公园营建中应坚持生态优先首要原则,实现空间网性管控与良性扩展,贯彻“生态保护”理念与“生态破坏最小”原则,突出生态保育功能。对“田水路林村”等景观要素进行整治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锚固生态网络,恢复自然本底,优化空间结构。
龙泉湖郊野公园选址位于龙泉湖湿地周边,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对于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龙泉湖郊野公园是澳大利亚与华北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站点,通过湿地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配置营建鸟类栖息地,丰富植被种类,并在近岸区设置缓冲带,形成生物低干扰策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现有植被进行保护、改造与利用,针对园区内不适宜与遭到破坏的植被进行调整与恢复,补植护坡与抗污染功能树种,形成生态与观赏平衡状态。将园区内“建设量”与“游客基本需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平衡化,实现人与生物间的和谐共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生态超载问题的出现,促进园区内人与自然共生体验。
4.景观风貌特色化:景观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缺乏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整合,同质化现象严重。需对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进行利用,挖掘当地历史沿革与民俗文化,并连接现有绿色资源斑块,丰富游憩多元空间,彰显景观特色。
龙泉湖郊野公园依托湿地进行发展,但并没有对原有生态功能进行有效提升。对于地域特色营造,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园区内湿地进行梳理,遵循湿地自身与地形特点,营造富有活力的多样化湿地景观。通过地区历史沿革与民俗文化,进行人文景观点缀,在设计中不再以单一的小品景观为主题,而是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营造以“背水一战”与“韩信射鹿”为主题形成两条游线,引入地区特色历史景观,并依托石家庄铁路文化传承,使园区内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交汇,再现地区人文特色景观。
结语
郊野公园经过近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游乐适配空间。郊野公园建设是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营造策略则的完善是郊野公园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龙泉湖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郊野公园概念、功能、问题与营造策略分析,综合城市发展与游客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从规划、服务、景观、生态四方面,结合郊野公园现状特征,针对性地探讨如何营造特色郊野公园,以期为今后郊野公园特色营造与完善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