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你估计明年奥运会中国体操能拿几块金牌?当然不可能拿全部了,一半应该能到手吧?"(《大河报》8月22日)如此,就难怪我们的运动员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往往显得非常开心,而在回答中国记者的提问时经常会结结巴巴了。
的确,中国记者的提问让人感到沉重而累人,而美国记者的提问则令人感到轻松而愉快,有人甚至把两国记者不同的提问方式,跟美国体育为什么很轻松,中国体育为什么很沉重联系到了一起。进而延伸到美国运动员为什么发挥稳定,而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表现失常?如此就很容易给人以中国记者是运动员发挥失常的罪魁祸首的感觉,至少也表明某些中国记者身上的确是有"病"。从表象上看,那些只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运动员"施压"的中国记者确实有问题,然而我却觉得把类似问题一股脑地推给记者并不公平。因为运动员的水平高低跟"国情"有关,而记者的提问又何尝不与"国情"有关呢?
先看看我们的那些队员从其刚露出一点体育才能苗头的娃娃时候起,政府就出钱把他们"包"了起来,目标就是在"世界杯"或"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于是,这些运动员的全部生活都跟金牌挂上了钩,真所谓成也金牌,败也金牌。在场上,我们的运动员就是摘金夺银的工具,在场下,他们又成了国人实现某种崇高目标的楷模,而金牌和荣誉更是下自群众上至领导关注和关心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氛围中的运动员,几乎失去了全部的自我,而金牌和荣誉也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和惟一。面对这种现实的"国情",假如我们的记者当着全国人民和各级领导的面,竟只会提问些与运动员自身生活相关的鸡毛蒜皮类的问题,即使其所在单位的领导不让其下课,恐怕全国人民也不会答应。故而面对一切为了金牌和荣誉的"国情",我们的记者在提问起来恐怕也别无选择了。
再看看国外许多运动员的生活,他们参加国际比赛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享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国争光"反倒成了享受体育的"副产品"。再比如被我们重视得不得了的世乒赛,欧洲许多队员竟是自费参赛,而且从训练到比赛都是"自理",不像我们的运动员有一个专门为其搞后勤服务的团队在负责其吃喝拉撒。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就难怪我们从上到下都谈"金"色变,不到升国旗、奏国歌,就难看到一点轻松的笑容。如此,这能怪我们的记者不会提轻松愉快的问题吗?相反,假若我们的记者关心的只是些运动员的家常琐事和个人私事,那首先遭遇下课危机的恐怕就是记者本人了。
中国的整个"体育圈"都太累,故而"体育圈"中的中国记者也难以轻松。因此,不会提轻松问题的中国记者所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借体育搞浮夸的"社会症"。
的确,中国记者的提问让人感到沉重而累人,而美国记者的提问则令人感到轻松而愉快,有人甚至把两国记者不同的提问方式,跟美国体育为什么很轻松,中国体育为什么很沉重联系到了一起。进而延伸到美国运动员为什么发挥稳定,而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表现失常?如此就很容易给人以中国记者是运动员发挥失常的罪魁祸首的感觉,至少也表明某些中国记者身上的确是有"病"。从表象上看,那些只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运动员"施压"的中国记者确实有问题,然而我却觉得把类似问题一股脑地推给记者并不公平。因为运动员的水平高低跟"国情"有关,而记者的提问又何尝不与"国情"有关呢?
先看看我们的那些队员从其刚露出一点体育才能苗头的娃娃时候起,政府就出钱把他们"包"了起来,目标就是在"世界杯"或"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于是,这些运动员的全部生活都跟金牌挂上了钩,真所谓成也金牌,败也金牌。在场上,我们的运动员就是摘金夺银的工具,在场下,他们又成了国人实现某种崇高目标的楷模,而金牌和荣誉更是下自群众上至领导关注和关心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氛围中的运动员,几乎失去了全部的自我,而金牌和荣誉也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和惟一。面对这种现实的"国情",假如我们的记者当着全国人民和各级领导的面,竟只会提问些与运动员自身生活相关的鸡毛蒜皮类的问题,即使其所在单位的领导不让其下课,恐怕全国人民也不会答应。故而面对一切为了金牌和荣誉的"国情",我们的记者在提问起来恐怕也别无选择了。
再看看国外许多运动员的生活,他们参加国际比赛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享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国争光"反倒成了享受体育的"副产品"。再比如被我们重视得不得了的世乒赛,欧洲许多队员竟是自费参赛,而且从训练到比赛都是"自理",不像我们的运动员有一个专门为其搞后勤服务的团队在负责其吃喝拉撒。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就难怪我们从上到下都谈"金"色变,不到升国旗、奏国歌,就难看到一点轻松的笑容。如此,这能怪我们的记者不会提轻松愉快的问题吗?相反,假若我们的记者关心的只是些运动员的家常琐事和个人私事,那首先遭遇下课危机的恐怕就是记者本人了。
中国的整个"体育圈"都太累,故而"体育圈"中的中国记者也难以轻松。因此,不会提轻松问题的中国记者所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借体育搞浮夸的"社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