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学校实行学生制教育模式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是加强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利途径,能更好地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阵地。
【关键词】学分制 思想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02-01
学分制已被我国高等学校中日益广泛采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而实施和完善学分制,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体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层次的转变。在学分制下,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创新学分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就更加重要了。
1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的情况和问题
学分制施行对学生线性管理模式有冲击。随着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的实施,文理科之间的打通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的出现,使传统的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学年制下学校—学院—班级的线性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使大学生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学生班级的作用大大弱化。后勤社会化采取收费住宿办法,使住宿商业化,寝室更加具有私密性,同寝室的同学集体行动的时间、机会更少,使文明寝室建设工作遇到新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加上对学分制理解不够,会片面认为只要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容易造成迟到、早退乃至旷课的现象。也有的学生负面利用学分制选课权的便利,把自己课程尽可能多地安排在周中,而周末、周初不排课。以上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
2 加强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
学分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自主、自立的思想和参与的意识日益增强。这种主体意识虽有强调自我的倾向,但它的觉醒和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诸如此类负面影响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悖的。学分制下成才过程中易出现急功近利倾向,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产生冲突。他们对那些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人文课程不感兴趣;因为老师很少或很难点名而自觉意识不强,不思进取,“知足者常乐”;或者是放任自由,谈情说爱,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若作弊不成,则以香烟美酒之礼,感动老师恻隐之心,换取自己满意的“成绩”。可见,学分制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积极思考研究应对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就在于应对是否得当。
3 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学生社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历史进程中,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作用弱化下而形成的。学生社区群体成员结构特点在于,社区群体成员的组合关系由传统的按院系、专业为主的组合,逐步转变为按学生个人要求与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和学生社区的形成,“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社区学生”,学生教育管理以院系为主转变为以楼栋为主。加上实施学分制后班级观念的淡化,客观上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社区管理。
3.1 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二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相结合;三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环境美化、治安建设相结合。这“三个结合”突出了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学生、管理社区和创建和谐校园中的职能和作用,符合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愿望。
3.2 要转化三种观念:一是将“隶属”意识转化为“属地”意识
这是学分制条件下,从管理关系、管理范围上需要解决和理顺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我们在管理关系上习惯于校、院、系隶属关系的垂直管理,属地管理意识不强。二是将“权利”意识转化为“责任”意识就要靠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把社区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学生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责任意识。三是将“本本”意识转化为“效益”意识。学分制增强了学生的效益意识,学分制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无不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因此,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回避学生利益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仍沿袭过去“空对空”的模式,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厌恶[3]。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同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3.3 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别要研究社区的特点、功能,社区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社区文化等。学生社区目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问题还将不断出现。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加以研究解决。第二,建章立制,严格实施住宿生品行表现评价规范。结合各校实际,特别是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出台学生社区管理的纪律规范,使社区管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依法办事,有章可育的有效性、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切实把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把学生在社区的表现纳入综合测评德育考评体系,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第三,精心策划,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学生社区管理干部和专、兼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比较熟悉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精干高效、反应灵敏、能够深入社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队伍。
3.4 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在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就更具有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学分制条件下更应该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在内容上要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在形式上要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使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做到扩大覆盖面。在载体上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打造“人文社区”、“绿色社区”、“数字社区”,从而达到思想品行升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 邓泽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10):21-23.
【关键词】学分制 思想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102-01
学分制已被我国高等学校中日益广泛采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而实施和完善学分制,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体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层次的转变。在学分制下,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创新学分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就更加重要了。
1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的情况和问题
学分制施行对学生线性管理模式有冲击。随着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的实施,文理科之间的打通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的出现,使传统的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学年制下学校—学院—班级的线性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使大学生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学生班级的作用大大弱化。后勤社会化采取收费住宿办法,使住宿商业化,寝室更加具有私密性,同寝室的同学集体行动的时间、机会更少,使文明寝室建设工作遇到新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加上对学分制理解不够,会片面认为只要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容易造成迟到、早退乃至旷课的现象。也有的学生负面利用学分制选课权的便利,把自己课程尽可能多地安排在周中,而周末、周初不排课。以上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
2 加强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
学分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自主、自立的思想和参与的意识日益增强。这种主体意识虽有强调自我的倾向,但它的觉醒和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诸如此类负面影响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悖的。学分制下成才过程中易出现急功近利倾向,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产生冲突。他们对那些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人文课程不感兴趣;因为老师很少或很难点名而自觉意识不强,不思进取,“知足者常乐”;或者是放任自由,谈情说爱,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若作弊不成,则以香烟美酒之礼,感动老师恻隐之心,换取自己满意的“成绩”。可见,学分制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积极思考研究应对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就在于应对是否得当。
3 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学生社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历史进程中,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作用弱化下而形成的。学生社区群体成员结构特点在于,社区群体成员的组合关系由传统的按院系、专业为主的组合,逐步转变为按学生个人要求与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和学生社区的形成,“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社区学生”,学生教育管理以院系为主转变为以楼栋为主。加上实施学分制后班级观念的淡化,客观上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社区管理。
3.1 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二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相结合;三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环境美化、治安建设相结合。这“三个结合”突出了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学生、管理社区和创建和谐校园中的职能和作用,符合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愿望。
3.2 要转化三种观念:一是将“隶属”意识转化为“属地”意识
这是学分制条件下,从管理关系、管理范围上需要解决和理顺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我们在管理关系上习惯于校、院、系隶属关系的垂直管理,属地管理意识不强。二是将“权利”意识转化为“责任”意识就要靠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把社区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学生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责任意识。三是将“本本”意识转化为“效益”意识。学分制增强了学生的效益意识,学分制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无不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因此,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回避学生利益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仍沿袭过去“空对空”的模式,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厌恶[3]。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同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3.3 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别要研究社区的特点、功能,社区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社区文化等。学生社区目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问题还将不断出现。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加以研究解决。第二,建章立制,严格实施住宿生品行表现评价规范。结合各校实际,特别是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出台学生社区管理的纪律规范,使社区管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依法办事,有章可育的有效性、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切实把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把学生在社区的表现纳入综合测评德育考评体系,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第三,精心策划,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学生社区管理干部和专、兼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比较熟悉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精干高效、反应灵敏、能够深入社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队伍。
3.4 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在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就更具有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学分制条件下更应该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在内容上要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在形式上要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使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做到扩大覆盖面。在载体上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打造“人文社区”、“绿色社区”、“数字社区”,从而达到思想品行升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 邓泽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