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店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能传递商业信息,还能反映出当地社会文化背景与人们的社会思潮。本文通过对宝鸡市主要街道店铺名称的调查,归纳店铺通名的类型,分析店铺通名的特点,从而反映出宝鸡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状况及山城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 店名 通名 特点 调查研究
一、引言
店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能起到识别和传递商业信息的作用,还能反映出当地社会文化背景与人们的社会思潮。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不仅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还是青铜器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宝鸡的店铺名称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背景。
店名就其内部构成而言,通常由属名、业名和通名三部分组成。比如“安吉利妇女儿童用品超市”这个店名中,“安吉利”是属名,为该店特有的名号,是表明所属和个性的区别性名号;“妇女儿童用品”是业名,是对通名的限定,进一步标明行业特征或者经营范围、特点等,以区别于其他行业;“超市”是通名,即店铺的通用称呼。当然,并不是每个店名都是三者皆备,也有零形式情况的存在。比如“鞋店”是属名零形式,“红居园”是业名零形式,“元田服饰”是通名零形式,“艺首遮天”更是业名、通名零形式等。笔者走访了宝鸡市经一路、经二路、中山路、公园路、火炬路等十条有代表性的街道,在这些街道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共搜集了1088个店名。这1088个店名中带有通名的有525个,通名零形式的有563个,可见有近50%的商家给店铺命名时采取了添加通名的形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这些店名中的通名,从中体现改革开放后宝鸡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二、通名的类型
通名作为商业性标记,在新时期变化很大。具体使用情况如下:中高档餐饮店一般会用“酒楼、饭庄、酒店、大饭店”等通名,如“万利酒店、东北虎骨头庄”等。中低档餐馆一般用“快餐店、铺、餐厅、饭堂、馆”等通名,如“常家饺子馆、如意饭堂”等。而“房、店”一般以药店和眼镜店居多,如“好心情大药房、明亮眼镜店”等。“斋、坊”通常用于糕点店,如“天香坊、清香斋”等。大型商场通名以“中心、商场”为主,如“天下汇国际购物中心、新世纪购物中心、宝鸡商厦”等。小型商店通常喜欢用“店”为通名,如“日用百货商店、诚信鲜果店、鹏飞商店”等。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大量外来通名被引进来。如城、基地、超市、行、会所、广场、料理、吧、沙龙等。这些通名创新性强,简洁、生动而又不失新潮,因此很受商家的欢迎,比如“时尚基地、低调酒吧、流行密码专业发型沙龙、丑八怪时尚会所”等。这些通名的使用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鲜、刺激的需求,又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另外,这些外来洋名称的使用促进了店名用语的发展,也反映了宝鸡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三、通名使用的特点
从调查的结果看,我们发现宝鸡市店名通名的使用呈现以下特点。
1.商店无通名是最大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通名零形式的有563个,占店名总数的51.75%。店铺无通名成为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最大特色。无论是餐饮业、服装业还是其他各个行业都大量地存在无通名这种形式,如“华兴蜂胶、醉八仙、一展鸿福、甜蜜蜜、同悦来”等。透过这种比较特殊的通名零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宝鸡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即宝鸡人不愿对自己的商业实体作出过多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当地人深深懂得“谦虚”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心中也有求强、求大的心态,在二者的僵持中,他们多数选择了沉默,干脆放弃了通名的使用。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纯英文店名,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由消费者评价自己的商业实体,于是无通名就成为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最大特点。
2.传统通名占主要地位
在宝鸡店铺名称中,传统通名占有绝对优势,仍然居主要地位。其中“店”的使用范围最广泛,涉及各种行业,这从表中可看出,525个有通名的店铺中,用“店”做通名的有132个,占25.14%。除此之外,传统通名“铺、行、馆”等仍然占主要地位。在一些新兴时尚前沿的行业和一些服务行业中,传统通名已逐渐不受青睐,一些新兴的通名来势凶猛,大有占领上风之势头,如“吧、超市、空间、基地”等。从表中我们也可看出,525个店铺中以“吧”为通名的店铺有26个,占4.95%,这也体现出宝鸡人紧跟时代潮流、乐于接受、思想开放、喜欢吸收、善于模仿的心理。另外,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废弃不用的传统通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通名被重新使用。有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人们对其有种“似曾相识”的新鲜感,如“坊、楼、庄、舍”等逐渐开始出现,给传统的通名以新的活力,以“行”字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前,除银行外,还有拍卖行、典当行等。而今宝鸡市除银行以外的其他行业店名中也出现了“行”这一通名,如“珠江琴行”、“鑫恒鞋行”、“皖南茶行”等。以上都是宝鸡人在给自己商店命名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并存的具体体现。
3.通名的使用呈多样化趋势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使用通名的525个店铺中,用的通名五花八门,多种多样。525个店铺名,共用了51种通名类型。有比较传统的通名如“店、行、铺、馆”,有像“廊、屋、斋、府、舍、楼”等与建筑相关的通名,有“空间、基地、中心、会馆、会所”等紧跟时代的通名,也有“超市、沙龙、吧、会”等比较洋气的通名名称。这些通名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宝鸡店名通名的使用范围,使宝鸡市主要街道店铺通名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4.通名的使用体现出现代化气息
改革开放后,港台人使用的一些通名通过广东传入上海,传到内地,使得全国各地各店铺使用“空间”、“基地”、“中心”“会馆”、“会所”等通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浓浓的时尚文化气息强烈地影响了宝鸡人对通名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宝鸡店铺通名的使用范围。如宝鸡街道中出现的“三合休闲会所”、“火凤凰休闲保健会馆”、“时尚基地”、“靓丽空间”等,无不透露出紧跟潮流的现代化气息。
5.通名的使用呈现洋化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外商在中国开设的店铺涉及诸多领域,不少店铺专门经营洋货,再加上我们某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同国外相比确实有差距,因而某些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于是各种洋通名纷至沓来,如“沙龙、超市、吧、会”等。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宝鸡人身上反映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以“沙龙”为例,经营者旨在以一种高贵、典雅、卓尔不群的格调吸引消费者,也是当代人在满足温饱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表现。这种高雅的形式却并未为宝鸡人接受,以“沙龙”为通名命名的店铺名称寥寥无几,仅在理发店中出现过两次,如“流星频道烫染美发沙龙”等。相反“吧”、“超市”这类比较通俗的通名较为走俏,成为比较强势的通名名称。在我们调查的525个有通名的店铺中,以“吧”为通名的有26个,以“超市”为通名的也有20个,如“小蚂蚁网吧”、“金海网吧”、“过客酒吧”、“BOBO酒吧”、“多多乐超市”、“海洋超市”、“家缘超市”、“佳美家超市”等。
总之,通过对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调查、归纳统计和分析,发现这些店名集传统与创新、俚俗与洋气于一身,构成了宝鸡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店铺增添光彩,同时也美化了市容,净化了商业环境。它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大众化、时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宝鸡人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兼容并包、朴实平和的中庸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宁生.关于店名的综合研究[A].语言·社会·文化[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2]孟昭泉.郑州市(区、县)店名文化调查报告[J].中州大学学报,1999.(4).
[3]唐师瑶.从店名看近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4]王玉华.从店名使用看天津的城市文化特点[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基金项目: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宝鸡市商业店名调查研究”(ZK0758)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店名 通名 特点 调查研究
一、引言
店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能起到识别和传递商业信息的作用,还能反映出当地社会文化背景与人们的社会思潮。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不仅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还是青铜器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宝鸡的店铺名称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背景。
店名就其内部构成而言,通常由属名、业名和通名三部分组成。比如“安吉利妇女儿童用品超市”这个店名中,“安吉利”是属名,为该店特有的名号,是表明所属和个性的区别性名号;“妇女儿童用品”是业名,是对通名的限定,进一步标明行业特征或者经营范围、特点等,以区别于其他行业;“超市”是通名,即店铺的通用称呼。当然,并不是每个店名都是三者皆备,也有零形式情况的存在。比如“鞋店”是属名零形式,“红居园”是业名零形式,“元田服饰”是通名零形式,“艺首遮天”更是业名、通名零形式等。笔者走访了宝鸡市经一路、经二路、中山路、公园路、火炬路等十条有代表性的街道,在这些街道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共搜集了1088个店名。这1088个店名中带有通名的有525个,通名零形式的有563个,可见有近50%的商家给店铺命名时采取了添加通名的形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这些店名中的通名,从中体现改革开放后宝鸡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二、通名的类型
通名作为商业性标记,在新时期变化很大。具体使用情况如下:中高档餐饮店一般会用“酒楼、饭庄、酒店、大饭店”等通名,如“万利酒店、东北虎骨头庄”等。中低档餐馆一般用“快餐店、铺、餐厅、饭堂、馆”等通名,如“常家饺子馆、如意饭堂”等。而“房、店”一般以药店和眼镜店居多,如“好心情大药房、明亮眼镜店”等。“斋、坊”通常用于糕点店,如“天香坊、清香斋”等。大型商场通名以“中心、商场”为主,如“天下汇国际购物中心、新世纪购物中心、宝鸡商厦”等。小型商店通常喜欢用“店”为通名,如“日用百货商店、诚信鲜果店、鹏飞商店”等。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大量外来通名被引进来。如城、基地、超市、行、会所、广场、料理、吧、沙龙等。这些通名创新性强,简洁、生动而又不失新潮,因此很受商家的欢迎,比如“时尚基地、低调酒吧、流行密码专业发型沙龙、丑八怪时尚会所”等。这些通名的使用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鲜、刺激的需求,又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另外,这些外来洋名称的使用促进了店名用语的发展,也反映了宝鸡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三、通名使用的特点
从调查的结果看,我们发现宝鸡市店名通名的使用呈现以下特点。
1.商店无通名是最大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通名零形式的有563个,占店名总数的51.75%。店铺无通名成为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最大特色。无论是餐饮业、服装业还是其他各个行业都大量地存在无通名这种形式,如“华兴蜂胶、醉八仙、一展鸿福、甜蜜蜜、同悦来”等。透过这种比较特殊的通名零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宝鸡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即宝鸡人不愿对自己的商业实体作出过多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当地人深深懂得“谦虚”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心中也有求强、求大的心态,在二者的僵持中,他们多数选择了沉默,干脆放弃了通名的使用。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纯英文店名,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由消费者评价自己的商业实体,于是无通名就成为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最大特点。
2.传统通名占主要地位
在宝鸡店铺名称中,传统通名占有绝对优势,仍然居主要地位。其中“店”的使用范围最广泛,涉及各种行业,这从表中可看出,525个有通名的店铺中,用“店”做通名的有132个,占25.14%。除此之外,传统通名“铺、行、馆”等仍然占主要地位。在一些新兴时尚前沿的行业和一些服务行业中,传统通名已逐渐不受青睐,一些新兴的通名来势凶猛,大有占领上风之势头,如“吧、超市、空间、基地”等。从表中我们也可看出,525个店铺中以“吧”为通名的店铺有26个,占4.95%,这也体现出宝鸡人紧跟时代潮流、乐于接受、思想开放、喜欢吸收、善于模仿的心理。另外,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废弃不用的传统通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通名被重新使用。有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人们对其有种“似曾相识”的新鲜感,如“坊、楼、庄、舍”等逐渐开始出现,给传统的通名以新的活力,以“行”字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前,除银行外,还有拍卖行、典当行等。而今宝鸡市除银行以外的其他行业店名中也出现了“行”这一通名,如“珠江琴行”、“鑫恒鞋行”、“皖南茶行”等。以上都是宝鸡人在给自己商店命名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并存的具体体现。
3.通名的使用呈多样化趋势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使用通名的525个店铺中,用的通名五花八门,多种多样。525个店铺名,共用了51种通名类型。有比较传统的通名如“店、行、铺、馆”,有像“廊、屋、斋、府、舍、楼”等与建筑相关的通名,有“空间、基地、中心、会馆、会所”等紧跟时代的通名,也有“超市、沙龙、吧、会”等比较洋气的通名名称。这些通名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宝鸡店名通名的使用范围,使宝鸡市主要街道店铺通名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4.通名的使用体现出现代化气息
改革开放后,港台人使用的一些通名通过广东传入上海,传到内地,使得全国各地各店铺使用“空间”、“基地”、“中心”“会馆”、“会所”等通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浓浓的时尚文化气息强烈地影响了宝鸡人对通名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宝鸡店铺通名的使用范围。如宝鸡街道中出现的“三合休闲会所”、“火凤凰休闲保健会馆”、“时尚基地”、“靓丽空间”等,无不透露出紧跟潮流的现代化气息。
5.通名的使用呈现洋化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外商在中国开设的店铺涉及诸多领域,不少店铺专门经营洋货,再加上我们某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同国外相比确实有差距,因而某些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于是各种洋通名纷至沓来,如“沙龙、超市、吧、会”等。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宝鸡人身上反映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以“沙龙”为例,经营者旨在以一种高贵、典雅、卓尔不群的格调吸引消费者,也是当代人在满足温饱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表现。这种高雅的形式却并未为宝鸡人接受,以“沙龙”为通名命名的店铺名称寥寥无几,仅在理发店中出现过两次,如“流星频道烫染美发沙龙”等。相反“吧”、“超市”这类比较通俗的通名较为走俏,成为比较强势的通名名称。在我们调查的525个有通名的店铺中,以“吧”为通名的有26个,以“超市”为通名的也有20个,如“小蚂蚁网吧”、“金海网吧”、“过客酒吧”、“BOBO酒吧”、“多多乐超市”、“海洋超市”、“家缘超市”、“佳美家超市”等。
总之,通过对宝鸡市主要街道店名的调查、归纳统计和分析,发现这些店名集传统与创新、俚俗与洋气于一身,构成了宝鸡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店铺增添光彩,同时也美化了市容,净化了商业环境。它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大众化、时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宝鸡人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兼容并包、朴实平和的中庸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宁生.关于店名的综合研究[A].语言·社会·文化[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2]孟昭泉.郑州市(区、县)店名文化调查报告[J].中州大学学报,1999.(4).
[3]唐师瑶.从店名看近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4]王玉华.从店名使用看天津的城市文化特点[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基金项目: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宝鸡市商业店名调查研究”(ZK075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