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文化内涵的感知策略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我精神,陶冶个人情操,最终塑造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所以说,人文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心。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文化内涵 感知 策略
  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中职语文教学还是重视应试,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学熏陶,忽视了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这恰恰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希望抛砖引玉,对当今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以古诗文的学习为切入点
  古诗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学习古诗文,可以有效提升中职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古诗文中融入人文教学是一种更直接、更简单的方法,教学效果也更好。
  1.以古诗文为基础的生命意识
  古诗文中不乏对生命意识的描述,如《游褒禅山记》中提到的积极进取,《论语》中提到的分享,《劝学》中提到的积极向善等。生命意识是一种呈现人文精神的方式,是古人对生活的向往,也是古诗文的精髓所在。中职生学习古诗文,首先要把握其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以此增强中职生的人文修养,纠正他们某些错误的人生态度。
  2.以古诗文为基础的责任意识
  世界永远存在不安定因素,而中国封建时期也是如此,面对朝代更迭、外敌入侵,中国古代诗人大都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时常把社稷安危、民众疾苦挂在嘴边,因此古诗句中时常出现一些针砭时弊的言辞,而这些正是培养中职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素材。爱国不是一句口号,应当以独善其身为基础,兼济天下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操。
  3.以古诗文为基础的自由意识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当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自己的原则。但如今,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职权,为了蝇头小利而坑蒙拐骗,这便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消退。做人首先要自律,需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尊严。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自由意识的呈现方式,是培养中职生自由意识的基础素材,是提高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
  二、以现代文学的学习为铺垫
  中职语文课本内容主要由现代文学作品组成,古诗文一般作为语文课程的补充,另立一本或穿插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而现代文学作品以优秀的散文作品或者小说节选为主体。现代语文学习以朗读为主,学生通过朗读,才能实现与作品、与作者的沟通,人文精神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读者心中。如《荷花淀》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小说,笔者通过设置诗意的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夫妻离别的片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感情,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把握文中的人文情感,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
  三、以课外文学的阅读为补充
  课外文学读物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不可因其不重要而被搁在一旁,而应当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课外文学读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其人文精神的摄取范围及深度。另外,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局限在某个领域,而应当倡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名著,书写读书笔记,让学生不断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且在生活中感受其点滴影响。如让学生阅读庄子的《秋水》,可以培养他们戒骄戒躁的性格;让学生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培养他们不浮躁、不盲从的性格;让学生阅读杜甫的《登高》,可以培养他们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培养他们的英雄气概。
  四、小结
  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应当从文学教育的深入性、普及性及多样性入手,塑造以古诗文为引入、以现代文为铺垫,以课外阅读为补充的多方位、立体式的培养策略,使人文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中职生的人文修养。
  (作者单位:广西武宣县职业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包括高中语文入选作品、名著等在内的大量作品,充分体现了普世的价值观和浓郁的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教材。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开展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  关键词:人文精神;阅读教学;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35-1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