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不是贬义词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权力一直被认为会带来道德上的堕落,我们常常怀疑那些寻求权力的人动机不纯。甚至连拥有权力的欲望都是那样不登大雅之堂,以至几乎没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渴望获得权力。
  
  权力与智商无关
  
  表面上看,那些虚伪自负的人在捞取(以及滥用)权力方面尤具才华,而且大多数人也许都曾经败在更擅长玩弄政治权术的对手手下。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教授则在《权力:为何你有他无》一书中,阐释了有关权力的一个十分简单但又极具说服力的观点:成事需要权力。没有权力你想做什么都举步维艰,不管你多么有才华,不管你的理由是多么的正当。
  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不怎么令人愉快的事实: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跟智力、情商以及工作表现没有关系。我们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但是一旦牵涉到办公室政治,他们却难以施展拳脚。与之相反,我们也都认识一些不知怎么就爬上了权力顶层的蠢材。熟练的权力玩家甚至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想想那些在银行系统出事时手足无措的执行副总裁与董事会成员吧,他们就能够牢牢地抓住自己的位子,甚至在系统崩溃后还能够攫取更好的职位。这并不是说智商与升职不重要,只是它们无法代替权力。
  
  获得权力的四条路径
  
  那么,普费弗为那些迫切想要掌管权力的人提供了什么建议呢?
  首先,你必须认识到权力通常是争取到的,而非被赋予的。普费弗引用彼得-尤伯罗斯(1984年夏季奥运会的组织者)的话说,80%的权力是争取到的,只有20%的权力是被赋予的。换句话讲,如果你想得到权力的话,你就必须努力去得到它。所以,当你看到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机会时,抓住它们;当你发现权力真空时,去填补它。
  第二,你需要了解个人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完善它。普费弗讲述了他跟幸福生活酒店(Joie de Vivre Hotel)的首席执行官奇普·康利(ChipCoNey)之间的一次交谈。康利指出,大多数人都将社交视为一项苦差事,就像倒垃圾一样。但是将社交做好,对那些想要赢得权力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记住这一点后,普费弗建议将社交当作一门“类似讲法语或弹钢琴”的技能。
  第三,如果你想得到权力,就必须努力引人注目。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被教导得胆小怕事:征得同意、耐心等待、乖乖排队、不要惹人注意。但为了获得权力,你必须勇于出头露面并承担风险。普费弗说:“风险,在人力资本市场与在金融资本市场一样重要。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主动承担一项其他人皆想逃避的任务,或者主动担当一个新成立的职位是有好处的。理由是什么呢?如果你独立承担一项只属于自己的任务,那么引人注目就变得更加容易;如果你无需为了一个众人觊觎的职位而花费大量精力击退竞争对手,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四,寻求权力需要不懈的坚持。普费弗认为,我们在看到那些权倾一时的领导者时,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权力之路是一帆风顺的。然而每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从亚伯拉罕·林肯到史蒂夫·乔布斯,都曾遭遇失败。那些最终成为强大领导者的人与那些止步中途的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应对挫折的方式不同。如果他们将失败视为对其最终命运的裁定,其最终将会泯然于众人之中。而如果他们从打击中吸取教训,如果打击可以愈发坚定他们的决心并激发他们去寻找解决之道,其就会越走越高。
  
  温和派的春天远未到来
  
  普费弗认为,如果你想紧紧握住权力,那么强势逼人与毫无愧色要比胆小怕事与深表后悔更好——即便你确实错了。在普费弗长期开设的MBA“通往权力的道路”的课程中,普费弗会给他的学生展示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的主角是高盛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vdBlankfein)。在被质疑自己的银行与金融危机有关联时,布兰克费恩斗志十足,毫无悔意,一分一毫也不退让。而在第二段视频里,不幸在发生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件中担任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托尼·海沃德(T0nvHayward),在面对质询时显得十分温和而且心有悔意。事情的结局却是,布兰克费恩的工作未受影响,海沃德则在国会陈述后不到六个星期便被迫辞职。温和也许有一天可以征服世界,但普费弗认为这一天还遥遥无期。
  然而,如何规避“权力本身成为目的”这一潜在的危险性呢?如果权力本身成为了一种目的,那么在狂热追求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原则与谨慎便会被视为多余的包袱遭到抛弃。普费弗对此的建议是:建立一个由富有才干且德高望重的导师组成的“个人董事会”。他们不应当是亲密的朋友或竞争者,因为你所需要的是诚实且客观的咨询顾问。但他们应当非常重视你,可以帮助你始终不忘责任所在;反过来,你也应当足够重视他们,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建议。
  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普费弗也希望大型组织能够成为精英治理的典范,他对那些希望使公司实现后官僚政治涅槃的人提出的建议是:最好首先将自己武装起来,在那些权力政治拥趸们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击败他们。
其他文献
“只有面对自己、洞察自己,才能让我们自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洞悉人性,才能带领团队,成为更好的大家,更好的企业创始人。”这是我所理解的“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每一期的问题案主,都按照砥砺会的特别方法接受同学们的“素质砥砺”,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事情的本质。认识自己,是自我觉知,是自我醒悟,更是自我鞭笞。所以,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难事,尤其对于自带诸多光环的创始人和CEO们。
期刊
创造力会导致不诚实?    创造力带来的只有益处吗?哈佛商学院的学者通过建立五种研究路径,证实了创造力在道德上的潜在害处——可能会滋生更多不诚实行为。  发散思维和灵活性认知主导人的创新过程。研究发现,当个人有目的地进行创新行为时,由于自身特质或周遭环境的影响,这两者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产生不诚实行为——发散思维激发个体避开道德法则另辟蹊径,灵活性认知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重释信息。因此,创造性的人
期刊
这段時间以来,郭美美事件、达芬奇家具事件、动车追尾事件……一件比一件离谱、一件比一件张狂、一件比一件愤怒,让许多人的生活和心境无法平复,以至于真的要让人相信一个玩笑:就如美国正有着500万个外星人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正游走着500万个撒旦派来的魔鬼。  有人作恶,并不奇怪,社会本就由善与恶两部分构成,只是当这些恶的因子越来越高强度和高频度地出现時,它到底带给了社会什么?大多数人的反应会是负面的,这
期刊
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公允的评价标准,比评比本身更有挑战性。我们根据绿色管理领域的国际公约和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系列规划文件,设立一个完整的评分模型,同时确立每项标准的权重。    如何设计评分模型    绿色管理排行榜的排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大多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级/排名体系是相似的。这些体系在细节上的不同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关注同样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果把
期刊
许多人在为管理给答案。你需要知道,不管给答案的是德鲁克还是曾仕强,是巴菲特还是马云,都只是参考答案。没有人有标准答案。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刚刚完成的新书《极简管理学》,首先就提出“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基于三个理由提出这一法则。  理由一:现实很模糊,答案都是猜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这样说管理理论:  要意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人为的作品——究其根本
期刊
與其他产业链环节相比,渠道并没有必然高人一等的特质。某些渠道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其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散和弱势。    大前研一说过: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明日帝国!对此我们一直持怀疑态度。当今世界最令人激动的苹果公司、建立PC芯片帝国的英特尔、建立了PC操作系统帝国的微软,都没有自己掌控渠道。相反,在渠道上浸淫多年的百思买在中国举步维艰、节节败退。    渠道并不高人一等    與其他产业链环节
期刊
C世代,也即“联网世代”,是彻底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他们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和工业革命媲美,且会更加迅速。    2020年,科林(colin)20岁,是一个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与其他两个同学在伦敦合住的大学生。他喜欢徒步旅行、体育活动、音乐和玩游戏,拥有一台基本数码设备(Primary Digital Device,PDD),他是PDD的“外设”——通过PDD可以24小时联系上他。他的公寓安装有最新
期刊
安卓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自组织”,尽管问题多多,但作为一个模式,其生命力更加顽强。这里面,厂商可能死,但谷歌作为平台企业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提供的是模式。    谷歌插足手机行业,依赖模块化武器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开放平台,使自己的安卓(Android)系统大红大紫。然而安卓的财务数据却羞于见人。市场调研机构Asymco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iPhone在全球手机市场仅占有4.2%的份额,利润
期刊
在这茫茫的夜海之中,每一处灯光都显示出一种心灵的奇迹。在这户人家,人们在看书,思索,推心置腹地交谈。在另一户人家,人们可能在努力探究宇宙的秘密,在辛劳地计算北半球上空的仙女星座上的旋涡星云。在那一处灯光下,人们正在恋爱。田野上远远近近闪耀着这些需要添薪加油的火光,包括那些最隐秘的,诗人的火光、教师的火光、木匠的火光。然而,在这些闪耀的灯光中,好多窗户都是关闭的,好多灯火熄灭了,好多人们入睡了……必
期刊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  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预感》  光滑的大理石地面,透明玻璃构建的明亮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个物质供给极为充裕的时代,实体商场似乎缓过了劲。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逝,人们再次将目光投注在实体空间。肉身无法在虚拟世界安放,人的需求经历了一次复归,人们开始渴望实体空间并享受与空间新的关系。很显然,这种关系相较于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