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骞通西域以后的100多年里面,草原上的交通道路愈加频繁,而由定居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城市和绿洲则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形成所谓的绿洲之路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平原山脉,海洋沙漠,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它们在地球上的历史都比人类要长许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所处的地理环境。灵长类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大约是750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历史才十几万年,进入文明期只有一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六千年。
大约10万年前有一批现代智人从非洲东部走进了今天的西亚,然后从那里逐渐散布到欧亚大陆各地。
4万年前,居住在东南亚某个岛屿的少数人渡过了当时相当窄的海峡,到达澳大利亚。不久地球变暖,海洋水面增高,海峡变宽,澳大利亚不再有人进入,直到200多年前欧洲人远渡重洋而来。自从第一批到达澳大利亚的原居民上岸,这4万年来,他们的子孙只能在既有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
大约一万三四千年前,有人从欧亚大陆的东北角走过结冰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不久地球进入第四间冰期,白令海峡变宽,也不再结冰。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继续向东南迁移,大约1000年之后到达接近南极圈的南美洲南端。
从人类最早渡过白令海峡,到哥伦布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美洲人与其他地区的人类完全没有接触,独立地创造了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南美洲的安卡文明。
人类首先出现之地非洲的面积非常之大,把中国、印度、欧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都加起来还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比全美国还要大)以及它之南的盐碱地带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与中非和南非隔开了。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河流多半不适于航行,丛林、沼泽也难以穿过。所以非洲各个地区彼此互相孤立,不能交通。非洲的海岸虽然十分美丽,却很少可用的港湾。
再回头审视一下欧亚大陆。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是古希腊人首先使用的。因为希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滥觞,而最近300年来对全球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洲人,因此现在世界各国人都把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土地称为欧亚大陆。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在都按古希腊人的想法人为地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其实欧洲和亚洲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线。
大约1.1万年前,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大洋洲人都处于文明发展前的状态,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时间轴的起跑线上。因为地球的地理环境对欧洲人和亚洲人很有利,所以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输在起跑线上。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欧亚大陆上有好几条东西向(大约相同纬度,气候类似)的交通要道,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这很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工具与技术的传播。
其次,欧亚大陆上有不少可以被人驯服的大型动物,如牛、马、驴、骆驼、亚洲大象等,很利于长途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加了欧亚大陆上的居民彼此学习的机会。反观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它们的山川地形不便于东西向的交通;这几块大陆的海岸线长度和陆地面积之比又很小,良好的港湾也不多,因此不利于人们沿着海岸线航行。
陆上交通主要是南北向,要经过很不同的气温区,对人的来往和农业物种的交换和移植都不利。再者,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没有可以被驯化,并且能为人类拉车驮重的大型动物,反而有些不听人使唤的大型动物,如非洲大象、斑马、长颈鹿、河马、犀牛,且不要说狮子和野豹了!
可以确定,任何人想要创造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地理环境。
1.2万年前,地球天气变暖。一些习惯于寒冷的动物(如驯鹿)逐渐北移,一部分人为了猎食而跟踪北上,进入以前人迹罕见的寒带地区,即今天的北极圈之内的北欧以及欧亚大草原和草原之北的针叶林冻土地区。
由于西亚(中东)地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这里的人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既猎杀动物、捕捞鱼虾,又采集根类和果实。因此西亚最早出现了种植和饲养这两种农业活动;后来这里的人还有意识地协调种植和饲养活动,让收成可以最大化,不仅满足当时的食物需要,还可以储存一部分食物。为了装盛谷类和水,陶器随即在这一地区出现。这种求生方式使定居成为可能,甚至是必要。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农业革命之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称为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大约6000年前铜器时代的到临。
农业发展以后,多余的食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手工业、贸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镇因而出现。文字也大约在6000年-5500年之前出现。有记载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这些都发生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东北非的尼罗河谷、南亚的印度河谷和东亚的黄河流域也出现了独立的农业文明。
目前已知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社区中,最早的是在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Jericho),距今大约9000年。这里有很大的房屋群,估计能住2000人。考古学家判断,杰里科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大麦,也畜养山羊。
而最有意义的,是在杰里科发掘到安纳托里(今日土耳其)的黑曜石(Obsidian)和红海的贝壳等。也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如果地理环境允许,人也到远方进行贸易,开始了人口、货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有河水可以灌溉农田,于是最早发展出能够动员大量人力以便引水灌溉的社会组织。这两个地区先后出现了超越于部落的“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并且崇拜某些特定的神灵。这两个地区的国王逐渐被认为是神祗的化身,具有无上权威。这时社会分工开始细化,除了有国王、僧侣、农民,还有士兵、行政人员、商贩和手工业者等。
贸易和农业生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商贩和农民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在欧亚大陆的北方,从多瑙河下游向东到聂伯河,经过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黑海和里海的北部)到伏尔加河,再向东到哈萨克草原、阿尔泰山区、准格尔草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是比较平坦,较少树木灌丛,气候比较干燥的欧亚大草原。这片横跨欧亚大陆,长约1万公里的草原不适于耕种,但又不是难以居住的冻土寒带。
许久以前,在这个大草原上就活动着属于不同语系的部落和民族。大约距今1万年前,正当某些西亚温带人口开始从事农耕的时候,草原上的居民也开始有意识地饲养动物,并且在冬夏两季到不同的草场上放牧牲口。这就是游牧文明的开始。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文明状态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决定的,而是对不同地理环境做出的不同适应方式;两者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
由于游牧者生活中需要许多他们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游牧部落比农耕人口更加依赖与远方人口的交换;也由于他们经常远途移动,游牧部落和民族更加善于长途贸易,并且更倾向于和不同语言与血统的人口通婚融合。这个游牧者的特征令农耕定居人口的史学家们很难追踪游牧人口的血统和语言变化,也因此使我们至今还难以确定一些古代游牧民族(如北匈奴)的下落。
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于6000年前开始大为增加,因为此时马匹在南俄罗斯草原被驯化。当人类能够培育出大量的马匹之后,长途交通的距离就大为增加。接着,马车出现,人的作战能力和运载货物的能力也大为增加。因此最早贯穿欧亚大草原的人群正是在农业带以北,针叶林冻土带以南的游牧人口。
这些游牧人口,除了从西到东横向移动之外,也经常南下到温带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有时是贸易,有时是掠夺,主要是为了从南方农业定居人口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粮食、珠宝和纺织品,而游牧人口一般用以交换这些物品的则是牲口、皮毛和矿石。
全世界人口中文明最早发展的是西亚的农耕人口,所以当北方游牧者与西亚进行交换之后,西亚的早期文明(如车轮、历法、手工艺)也就传到了游牧民族那里,并由他们带到欧亚大草原的东端。世界闻名的蒙古马一定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周武王所使用的“一人御,一人射”的双人战车是周人灭商的主要武器;而这种战车与西亚早已出现的双人战车十分相似,说明西亚的文明在周朝之前已经传到中国西部。
当然,在和农业人口交往中,游牧者也将他们的擅长,包括养马、骑射、冶金和弓箭制作传授给南方的农业定居人口。所以农耕人口和游牧人口的来往不是单向的,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统而言之,直到20世纪,游牧人口和农耕人口的冲突与交融是欧亚大陆上重复出现的主题,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影响至巨。
在商、周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交流就已经存在。当时在长江流域已经有了丝织品,是否早期就已经西传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4000年前有一批说印欧语言的人群从黑海北方移居到阿尔泰山北麓。他们的部分后裔又向南进入新疆的巴里坤草原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中国史书称他们为月氏人,西方学者则将他们称为吐火罗人。
科学家发现,是月氏人把小麦从西亚带到黄河上游地区,使黄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得到了另一种重要的粮食来源。
从3000年前到1500年前,也就是说从西周初期到南北朝时期,在欧亚大草原上活动最为频繁、势力最雄厚的游牧者是希腊人所称的斯基泰人,他们说一种印欧语言,波斯人称他们为撒迦人,中国史书将之称为塞人。斯基泰人的血缘与语言和中亚的粟特人相近,但粟特人以农耕和贩卖为生,斯基泰人则以游牧和征战为业。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和蒙古西北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斯基泰人的墓穴和王陵;出土的金制饰物非常华丽精致,而且数量惊人!斯基泰人建立了人类史上最早的草原大帝国,比匈奴人要早几百年;匈奴崛起后,两者之间有过接触与交往。一部分斯基泰人后来转为定居,在中亚和新疆建立过好几个王国,包括楚河流域的乌孙和塔里木盆地的于阗(今和田)。
匈奴人从蒙古高原北部的草原崛起,在中亚称霸之后,成为汉朝的威胁,于是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想要通过河西走廊联系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而张骞出使西域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在于他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乌孙和其他中亚地区,正式开通丝绸之路。
斯基泰和匈奴建立的是草原帝国;波斯和秦汉建立的是农业帝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人群的社会组织和行政结构都和他们的经济活动有关,当然也受制于地理环境。在物质条件欠发达的情况下,任何群体的商业活动范围和政治影响力的半径都不会很大。所以最早的政治形式只能是几百人的部落,后来在游牧人群中出现了部落联盟,在农业人群中出现了城邦小国。
之后,有了封建制度的国家,名义上尊奉一个共同的国王,实则是封建贵族们占地自雄,各自为政。之后也有中国自秦朝以后和法国17世纪以来的专权的国王和统一的国家。当某些国家统治者的行政能力(武力震慑是主要手段)和资源调配(铸币、征税和垄断贸易)的能力增加以后,就有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和政治结构出现,在汉语里称为“帝国”,即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国;在欧洲的语言中大都叫做empire,不一定有一个中国式世袭的皇帝,但一定是很大的行政组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包括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等。
大约2000年前,从欧洲西部到亚洲东部,有四个不同的农业帝国彼此互相连接。最西边是统治大部分欧洲、中东和北非的罗马帝国;其东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和阿富汗的波斯帕提亚(Parthian)帝国(汉文称为安息国);在巴基斯坦和中亚以及印度西北部,一直伸展到新疆南部的贵霜(Kushan)帝国;最东方的就是汉帝国——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到太平洋滨。
由于这四个帝国的存在,长途商贸活动得以方便且有序地进行。每一个帝国境内通常有军队维持治安,并且使用固定的货币和一套可以依赖的法律;这使长途贸易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常态,增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交往,因此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欧亚两洲的文明进步把赤道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抛后得越来越远。 张骞通西域以后的100多年里面,草原上的交通道路愈加频繁,而由定居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城市/绿洲则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形成所谓绿洲之路。
在欧亚大草原和农业城市串联起来的这两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上,首先出现的是奢侈品贸易。这是因为当时的运输能力还不强,沉重的、体积大的货物不可能有大宗的长途贸易。但是中国的丝绸、地中海的琉璃、中亚和印度的宝石,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等就受到各地富裕人口的欢迎,形成了最早期的奢侈品贸易,一如今天LV手袋和Chanel时装的销售,奢侈品里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丝绸。
2000年前,正当丝绸之路正式开启的时候(当时的人并没有为这些道路命名;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德国学者首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名称),罗马贵族很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以至于一两丝绸在罗马帝国境内价值一两黄金。著名的罗马作家西塞罗(Cicero)曾经提出警告,说大家如果都穿丝绸,将会把罗马帝国穿穷!当然中国人只是丝绸的供应者,并不是从头到尾运送并且沿途贩卖丝绸;丝绸从中国东部的产地要经过多次转手贸易才能够到达地中海东岸。全球化供应链和附加产值的概念2000年前就已经得到实践了!
这里还要谈一下罗马人喜爱的另外一种奢侈品——香料。香料大部分产于印尼群岛和印度南部,一般是从印度南部海港穿过印度洋西部运到也门,再沿着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陆上商道运到地中海各地。除了穿丝绸,罗马人也喜欢吃用香料烹饪的菜肴;一个罗马著名的食谱里列有500多种菜式,其中400多种都需要东方的香料。
前面提到欧亚大陆上有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是位于北纬45度-55度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另一条是位于北纬30度-40度之间由绿洲和城镇串联起来的道路网络。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路线,即沿着欧亚大陆的东部南部边缘,用船进行运输。海上交通线多半在热带,因此船体腐烂得很快,考古学者不容易找到古代的船只。现在查明,最早能够称之为船的交通工具大约是1万年前:在北欧挪威附近,发现过1万年前用动物皮缝制的皮筏。
香料之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印度的南端到也门的西南端,这是相当长的一段航行距离。大约2300年前,希腊人统治埃及的时候曾经乘船出红海,进入印度洋。善于航海而又注重推理的希腊人首先发现了季候风(贸易风)的规律:冬天由北向南吹,夏天由南向北吹。因此印度洋里的贸易多以半年为一程,来回要一年。
在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周代就有从波斯和埃及运来的货物。今天广州南越王博物馆中,有汉初南越王的宫中所藏的串珠、琉璃等北非和西亚产的精美饰物。汉朝文献中也已经提到长颈鹿。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群体,蒙古人在13世纪初由成吉思汗统领,形成了一个说阿尔泰语系语言的部落大联盟。他们以蒙古为名,进行向南和向西的征讨。他们在共同征讨中形成了蒙古人的意识,开始自称蒙古人。其实他们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以及13世纪仍然存在的突厥人(在西亚、中亚和新疆)和契丹人(在中亚和华北)的语言以及风俗相差不多;后二者很容易与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国人口形成认同感。
蒙古人掌握当时全世界最有威力的作战方法。他们拥有自己的神速骑兵,中国发明的火炮,以及波斯人的抛石机,在不到50年间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其领土包含欧亚大草原以及欧亚温带农业区再加上中华帝国的全部。这就是历史学家所称的蒙古帝国。
如前文所述,人类从早期就开始长途贸易,古典时代的四大帝国曾经为长途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到14世纪蒙古人统治的地区包括了欧亚大陆上的自古以来的两条大动脉(一条穿过草原,一条穿过温带农业区),他们也因而开创了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的新局面。
在这方面蒙古人维持了欧亚大陆道路的绥靖,创立了极为快速的驿站系统,开办了许多商旅客栈,为后世的全球化做了表率。
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对波斯和中亚穆斯林历史家以及欧洲学者对蒙古史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部分中国和日本学者最近对汉族学者所撰写的史书也提出检讨。
大致而言,中国史书历来以汉族为中心,以多世纪来建立的王统观念为出发点,把南下的北方各民族纳入汉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框架中,并且对他们建立的政权赋予“得天命者得天下”的政治伦理。这种论点忽略了北方各民族的主体性和历史传承。因为对于大量的非汉族的史料没有进行过细致的分析与整合,所以没有表现出北方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之间的联系和近似性。
一方面,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学者们把蒙古当作入侵者和伊斯兰的敌人;没有把蒙古人入侵前和退出后本地区穆斯林统治者之间的长期争夺与杀戮与蒙古人的作为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来衡量。西欧学者的论述倒是比较有趣,民间一般佩服这批能征善战,吃苦耐劳的战士,又因为觉得蒙古人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穆斯林,所以不是什么恶魔。
另一方面,蒙古人带来了黑死病,所以也不是好人。然而,无论是穆斯林学者还是欧洲评论家都没有解释,为什么灭掉阿拉伯阿巴斯帝国和处死伊斯兰哈里发的蒙古贵族们,在进入中亚、西亚不到100年内,就信奉了伊斯兰教,与比他们早几个世纪到达欧洲的鞑靼人和奥斯曼人一样,成为不少东欧与西亚地区的政治精英,也因此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斯拉夫贵族们互相交往并且通婚。
蒙古帝国在公元14世纪初就开始衰落。但是统治各地的成吉斯汗的后裔仍被奉为“黄金家族”,维系了好几个世纪。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汗国的埃米尔一直到1920年,苏联成立后才被迫逊位;受清朝册封的哈密王则要迟至1934年才被冯玉祥赶出他的巨大王宫。
除了黄金家族,14世纪到15世纪在中亚和西亚进行有效统治的还有一个出身蒙古巴剌思(Barlas)别部,生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军人帖木儿(Timur)。他信奉伊斯兰,说突厥语,却自认是成吉思汗的传人。
他一生中认为自己最大的荣耀是娶了黄金家族的一员——察合台汗国的公主,因此他要部下称呼他驸马爷。由于帖木儿不是成吉思汗的血裔,即使他是据有中亚、阿富汗、北印度、伊朗、高加索和土耳其东部的大帝国的创建者,却终身不敢称汗,只以埃米尔(Emir; 地方督军)自居;他在撒马尔罕为自己准备的陵墓便称作埃米尔之陵。帖木儿东征西讨40年,从没有打过败仗,1405年死在率军进攻明朝的路上。
帖木儿死后,他在中亚农业区的疆土被来自北方钦察草原的正统黄金家族侵占,这些人是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的后人和他们的部下,自称乌兹别克人。今天中亚乌兹别克人的源头是北亚草原,但是他们定居生活已经六个世纪了。2000年来一直定居于此的人口一般被称作“城里人”(Sart),主要是指说波斯语的粟特人的后裔;他们现在自称是塔吉克(Tajik)人。
帖木儿帝国衰亡后,西亚和中亚的局势有了改变。从西边起,奥斯曼(Osman, 或称Ottoman)帝国兴起,占据东南欧、安纳托里(小亚细亚)、高加索南北麓和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地区。奥斯曼帝国之东是信仰什叶派伊斯兰的波斯萨法维(Safavid)帝国;再向东就是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Babur)在印度次大陆开创的莫卧儿(Mughal)帝国。
莫卧儿王朝立国不久就被从大西洋来到印度洋的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人先后和分别侵略蚕食。欧洲航海强国在印度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上陆权时代的终结。于是,从中国经中亚、西亚到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沦入了“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境地。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荣誉教授,编辑:王延春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平原山脉,海洋沙漠,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它们在地球上的历史都比人类要长许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所处的地理环境。灵长类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大约是750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历史才十几万年,进入文明期只有一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六千年。
大约10万年前有一批现代智人从非洲东部走进了今天的西亚,然后从那里逐渐散布到欧亚大陆各地。
走出东非,环视全球
4万年前,居住在东南亚某个岛屿的少数人渡过了当时相当窄的海峡,到达澳大利亚。不久地球变暖,海洋水面增高,海峡变宽,澳大利亚不再有人进入,直到200多年前欧洲人远渡重洋而来。自从第一批到达澳大利亚的原居民上岸,这4万年来,他们的子孙只能在既有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
大约一万三四千年前,有人从欧亚大陆的东北角走过结冰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不久地球进入第四间冰期,白令海峡变宽,也不再结冰。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继续向东南迁移,大约1000年之后到达接近南极圈的南美洲南端。
从人类最早渡过白令海峡,到哥伦布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美洲人与其他地区的人类完全没有接触,独立地创造了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南美洲的安卡文明。
人类首先出现之地非洲的面积非常之大,把中国、印度、欧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都加起来还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比全美国还要大)以及它之南的盐碱地带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与中非和南非隔开了。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河流多半不适于航行,丛林、沼泽也难以穿过。所以非洲各个地区彼此互相孤立,不能交通。非洲的海岸虽然十分美丽,却很少可用的港湾。
再回头审视一下欧亚大陆。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是古希腊人首先使用的。因为希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滥觞,而最近300年来对全球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洲人,因此现在世界各国人都把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土地称为欧亚大陆。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在都按古希腊人的想法人为地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其实欧洲和亚洲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线。
大约1.1万年前,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大洋洲人都处于文明发展前的状态,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时间轴的起跑线上。因为地球的地理环境对欧洲人和亚洲人很有利,所以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输在起跑线上。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欧亚大陆上有好几条东西向(大约相同纬度,气候类似)的交通要道,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这很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工具与技术的传播。
其次,欧亚大陆上有不少可以被人驯服的大型动物,如牛、马、驴、骆驼、亚洲大象等,很利于长途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加了欧亚大陆上的居民彼此学习的机会。反观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它们的山川地形不便于东西向的交通;这几块大陆的海岸线长度和陆地面积之比又很小,良好的港湾也不多,因此不利于人们沿着海岸线航行。
陆上交通主要是南北向,要经过很不同的气温区,对人的来往和农业物种的交换和移植都不利。再者,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没有可以被驯化,并且能为人类拉车驮重的大型动物,反而有些不听人使唤的大型动物,如非洲大象、斑马、长颈鹿、河马、犀牛,且不要说狮子和野豹了!
可以确定,任何人想要创造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地理环境。
农业革命,起源西亚
1.2万年前,地球天气变暖。一些习惯于寒冷的动物(如驯鹿)逐渐北移,一部分人为了猎食而跟踪北上,进入以前人迹罕见的寒带地区,即今天的北极圈之内的北欧以及欧亚大草原和草原之北的针叶林冻土地区。
由于西亚(中东)地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这里的人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既猎杀动物、捕捞鱼虾,又采集根类和果实。因此西亚最早出现了种植和饲养这两种农业活动;后来这里的人还有意识地协调种植和饲养活动,让收成可以最大化,不仅满足当时的食物需要,还可以储存一部分食物。为了装盛谷类和水,陶器随即在这一地区出现。这种求生方式使定居成为可能,甚至是必要。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农业革命之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称为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大约6000年前铜器时代的到临。
农业发展以后,多余的食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手工业、贸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镇因而出现。文字也大约在6000年-5500年之前出现。有记载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这些都发生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东北非的尼罗河谷、南亚的印度河谷和东亚的黄河流域也出现了独立的农业文明。
目前已知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社区中,最早的是在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Jericho),距今大约9000年。这里有很大的房屋群,估计能住2000人。考古学家判断,杰里科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大麦,也畜养山羊。
而最有意义的,是在杰里科发掘到安纳托里(今日土耳其)的黑曜石(Obsidian)和红海的贝壳等。也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如果地理环境允许,人也到远方进行贸易,开始了人口、货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有河水可以灌溉农田,于是最早发展出能够动员大量人力以便引水灌溉的社会组织。这两个地区先后出现了超越于部落的“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并且崇拜某些特定的神灵。这两个地区的国王逐渐被认为是神祗的化身,具有无上权威。这时社会分工开始细化,除了有国王、僧侣、农民,还有士兵、行政人员、商贩和手工业者等。
贸易和农业生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商贩和农民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游牧商贸,传播文明
在欧亚大陆的北方,从多瑙河下游向东到聂伯河,经过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黑海和里海的北部)到伏尔加河,再向东到哈萨克草原、阿尔泰山区、准格尔草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是比较平坦,较少树木灌丛,气候比较干燥的欧亚大草原。这片横跨欧亚大陆,长约1万公里的草原不适于耕种,但又不是难以居住的冻土寒带。
许久以前,在这个大草原上就活动着属于不同语系的部落和民族。大约距今1万年前,正当某些西亚温带人口开始从事农耕的时候,草原上的居民也开始有意识地饲养动物,并且在冬夏两季到不同的草场上放牧牲口。这就是游牧文明的开始。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文明状态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决定的,而是对不同地理环境做出的不同适应方式;两者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
由于游牧者生活中需要许多他们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游牧部落比农耕人口更加依赖与远方人口的交换;也由于他们经常远途移动,游牧部落和民族更加善于长途贸易,并且更倾向于和不同语言与血统的人口通婚融合。这个游牧者的特征令农耕定居人口的史学家们很难追踪游牧人口的血统和语言变化,也因此使我们至今还难以确定一些古代游牧民族(如北匈奴)的下落。
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于6000年前开始大为增加,因为此时马匹在南俄罗斯草原被驯化。当人类能够培育出大量的马匹之后,长途交通的距离就大为增加。接着,马车出现,人的作战能力和运载货物的能力也大为增加。因此最早贯穿欧亚大草原的人群正是在农业带以北,针叶林冻土带以南的游牧人口。
这些游牧人口,除了从西到东横向移动之外,也经常南下到温带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有时是贸易,有时是掠夺,主要是为了从南方农业定居人口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粮食、珠宝和纺织品,而游牧人口一般用以交换这些物品的则是牲口、皮毛和矿石。
全世界人口中文明最早发展的是西亚的农耕人口,所以当北方游牧者与西亚进行交换之后,西亚的早期文明(如车轮、历法、手工艺)也就传到了游牧民族那里,并由他们带到欧亚大草原的东端。世界闻名的蒙古马一定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周武王所使用的“一人御,一人射”的双人战车是周人灭商的主要武器;而这种战车与西亚早已出现的双人战车十分相似,说明西亚的文明在周朝之前已经传到中国西部。
当然,在和农业人口交往中,游牧者也将他们的擅长,包括养马、骑射、冶金和弓箭制作传授给南方的农业定居人口。所以农耕人口和游牧人口的来往不是单向的,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统而言之,直到20世纪,游牧人口和农耕人口的冲突与交融是欧亚大陆上重复出现的主题,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影响至巨。
在商、周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交流就已经存在。当时在长江流域已经有了丝织品,是否早期就已经西传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4000年前有一批说印欧语言的人群从黑海北方移居到阿尔泰山北麓。他们的部分后裔又向南进入新疆的巴里坤草原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中国史书称他们为月氏人,西方学者则将他们称为吐火罗人。
科学家发现,是月氏人把小麦从西亚带到黄河上游地区,使黄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得到了另一种重要的粮食来源。
帝国形成,丝绸香料
从3000年前到1500年前,也就是说从西周初期到南北朝时期,在欧亚大草原上活动最为频繁、势力最雄厚的游牧者是希腊人所称的斯基泰人,他们说一种印欧语言,波斯人称他们为撒迦人,中国史书将之称为塞人。斯基泰人的血缘与语言和中亚的粟特人相近,但粟特人以农耕和贩卖为生,斯基泰人则以游牧和征战为业。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和蒙古西北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斯基泰人的墓穴和王陵;出土的金制饰物非常华丽精致,而且数量惊人!斯基泰人建立了人类史上最早的草原大帝国,比匈奴人要早几百年;匈奴崛起后,两者之间有过接触与交往。一部分斯基泰人后来转为定居,在中亚和新疆建立过好几个王国,包括楚河流域的乌孙和塔里木盆地的于阗(今和田)。
匈奴人从蒙古高原北部的草原崛起,在中亚称霸之后,成为汉朝的威胁,于是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想要通过河西走廊联系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而张骞出使西域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在于他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乌孙和其他中亚地区,正式开通丝绸之路。
斯基泰和匈奴建立的是草原帝国;波斯和秦汉建立的是农业帝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人群的社会组织和行政结构都和他们的经济活动有关,当然也受制于地理环境。在物质条件欠发达的情况下,任何群体的商业活动范围和政治影响力的半径都不会很大。所以最早的政治形式只能是几百人的部落,后来在游牧人群中出现了部落联盟,在农业人群中出现了城邦小国。
之后,有了封建制度的国家,名义上尊奉一个共同的国王,实则是封建贵族们占地自雄,各自为政。之后也有中国自秦朝以后和法国17世纪以来的专权的国王和统一的国家。当某些国家统治者的行政能力(武力震慑是主要手段)和资源调配(铸币、征税和垄断贸易)的能力增加以后,就有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和政治结构出现,在汉语里称为“帝国”,即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国;在欧洲的语言中大都叫做empire,不一定有一个中国式世袭的皇帝,但一定是很大的行政组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包括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等。
大约2000年前,从欧洲西部到亚洲东部,有四个不同的农业帝国彼此互相连接。最西边是统治大部分欧洲、中东和北非的罗马帝国;其东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和阿富汗的波斯帕提亚(Parthian)帝国(汉文称为安息国);在巴基斯坦和中亚以及印度西北部,一直伸展到新疆南部的贵霜(Kushan)帝国;最东方的就是汉帝国——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到太平洋滨。
由于这四个帝国的存在,长途商贸活动得以方便且有序地进行。每一个帝国境内通常有军队维持治安,并且使用固定的货币和一套可以依赖的法律;这使长途贸易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常态,增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交往,因此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欧亚两洲的文明进步把赤道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抛后得越来越远。 张骞通西域以后的100多年里面,草原上的交通道路愈加频繁,而由定居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城市/绿洲则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形成所谓绿洲之路。
在欧亚大草原和农业城市串联起来的这两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上,首先出现的是奢侈品贸易。这是因为当时的运输能力还不强,沉重的、体积大的货物不可能有大宗的长途贸易。但是中国的丝绸、地中海的琉璃、中亚和印度的宝石,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等就受到各地富裕人口的欢迎,形成了最早期的奢侈品贸易,一如今天LV手袋和Chanel时装的销售,奢侈品里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丝绸。
2000年前,正当丝绸之路正式开启的时候(当时的人并没有为这些道路命名;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德国学者首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名称),罗马贵族很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以至于一两丝绸在罗马帝国境内价值一两黄金。著名的罗马作家西塞罗(Cicero)曾经提出警告,说大家如果都穿丝绸,将会把罗马帝国穿穷!当然中国人只是丝绸的供应者,并不是从头到尾运送并且沿途贩卖丝绸;丝绸从中国东部的产地要经过多次转手贸易才能够到达地中海东岸。全球化供应链和附加产值的概念2000年前就已经得到实践了!
这里还要谈一下罗马人喜爱的另外一种奢侈品——香料。香料大部分产于印尼群岛和印度南部,一般是从印度南部海港穿过印度洋西部运到也门,再沿着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陆上商道运到地中海各地。除了穿丝绸,罗马人也喜欢吃用香料烹饪的菜肴;一个罗马著名的食谱里列有500多种菜式,其中400多种都需要东方的香料。
陆海并用,欧亚相通
前面提到欧亚大陆上有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是位于北纬45度-55度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另一条是位于北纬30度-40度之间由绿洲和城镇串联起来的道路网络。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路线,即沿着欧亚大陆的东部南部边缘,用船进行运输。海上交通线多半在热带,因此船体腐烂得很快,考古学者不容易找到古代的船只。现在查明,最早能够称之为船的交通工具大约是1万年前:在北欧挪威附近,发现过1万年前用动物皮缝制的皮筏。
香料之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印度的南端到也门的西南端,这是相当长的一段航行距离。大约2300年前,希腊人统治埃及的时候曾经乘船出红海,进入印度洋。善于航海而又注重推理的希腊人首先发现了季候风(贸易风)的规律:冬天由北向南吹,夏天由南向北吹。因此印度洋里的贸易多以半年为一程,来回要一年。
在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周代就有从波斯和埃及运来的货物。今天广州南越王博物馆中,有汉初南越王的宫中所藏的串珠、琉璃等北非和西亚产的精美饰物。汉朝文献中也已经提到长颈鹿。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
蒙古时期,陆权之极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群体,蒙古人在13世纪初由成吉思汗统领,形成了一个说阿尔泰语系语言的部落大联盟。他们以蒙古为名,进行向南和向西的征讨。他们在共同征讨中形成了蒙古人的意识,开始自称蒙古人。其实他们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以及13世纪仍然存在的突厥人(在西亚、中亚和新疆)和契丹人(在中亚和华北)的语言以及风俗相差不多;后二者很容易与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国人口形成认同感。
蒙古人掌握当时全世界最有威力的作战方法。他们拥有自己的神速骑兵,中国发明的火炮,以及波斯人的抛石机,在不到50年间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其领土包含欧亚大草原以及欧亚温带农业区再加上中华帝国的全部。这就是历史学家所称的蒙古帝国。
如前文所述,人类从早期就开始长途贸易,古典时代的四大帝国曾经为长途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到14世纪蒙古人统治的地区包括了欧亚大陆上的自古以来的两条大动脉(一条穿过草原,一条穿过温带农业区),他们也因而开创了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的新局面。
在这方面蒙古人维持了欧亚大陆道路的绥靖,创立了极为快速的驿站系统,开办了许多商旅客栈,为后世的全球化做了表率。
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对波斯和中亚穆斯林历史家以及欧洲学者对蒙古史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部分中国和日本学者最近对汉族学者所撰写的史书也提出检讨。
大致而言,中国史书历来以汉族为中心,以多世纪来建立的王统观念为出发点,把南下的北方各民族纳入汉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框架中,并且对他们建立的政权赋予“得天命者得天下”的政治伦理。这种论点忽略了北方各民族的主体性和历史传承。因为对于大量的非汉族的史料没有进行过细致的分析与整合,所以没有表现出北方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之间的联系和近似性。
一方面,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学者们把蒙古当作入侵者和伊斯兰的敌人;没有把蒙古人入侵前和退出后本地区穆斯林统治者之间的长期争夺与杀戮与蒙古人的作为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来衡量。西欧学者的论述倒是比较有趣,民间一般佩服这批能征善战,吃苦耐劳的战士,又因为觉得蒙古人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穆斯林,所以不是什么恶魔。
另一方面,蒙古人带来了黑死病,所以也不是好人。然而,无论是穆斯林学者还是欧洲评论家都没有解释,为什么灭掉阿拉伯阿巴斯帝国和处死伊斯兰哈里发的蒙古贵族们,在进入中亚、西亚不到100年内,就信奉了伊斯兰教,与比他们早几个世纪到达欧洲的鞑靼人和奥斯曼人一样,成为不少东欧与西亚地区的政治精英,也因此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斯拉夫贵族们互相交往并且通婚。
蒙古帝国在公元14世纪初就开始衰落。但是统治各地的成吉斯汗的后裔仍被奉为“黄金家族”,维系了好几个世纪。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汗国的埃米尔一直到1920年,苏联成立后才被迫逊位;受清朝册封的哈密王则要迟至1934年才被冯玉祥赶出他的巨大王宫。
除了黄金家族,14世纪到15世纪在中亚和西亚进行有效统治的还有一个出身蒙古巴剌思(Barlas)别部,生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军人帖木儿(Timur)。他信奉伊斯兰,说突厥语,却自认是成吉思汗的传人。
他一生中认为自己最大的荣耀是娶了黄金家族的一员——察合台汗国的公主,因此他要部下称呼他驸马爷。由于帖木儿不是成吉思汗的血裔,即使他是据有中亚、阿富汗、北印度、伊朗、高加索和土耳其东部的大帝国的创建者,却终身不敢称汗,只以埃米尔(Emir; 地方督军)自居;他在撒马尔罕为自己准备的陵墓便称作埃米尔之陵。帖木儿东征西讨40年,从没有打过败仗,1405年死在率军进攻明朝的路上。
帖木儿死后,他在中亚农业区的疆土被来自北方钦察草原的正统黄金家族侵占,这些人是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的后人和他们的部下,自称乌兹别克人。今天中亚乌兹别克人的源头是北亚草原,但是他们定居生活已经六个世纪了。2000年来一直定居于此的人口一般被称作“城里人”(Sart),主要是指说波斯语的粟特人的后裔;他们现在自称是塔吉克(Tajik)人。
帖木儿帝国衰亡后,西亚和中亚的局势有了改变。从西边起,奥斯曼(Osman, 或称Ottoman)帝国兴起,占据东南欧、安纳托里(小亚细亚)、高加索南北麓和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地区。奥斯曼帝国之东是信仰什叶派伊斯兰的波斯萨法维(Safavid)帝国;再向东就是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Babur)在印度次大陆开创的莫卧儿(Mughal)帝国。
莫卧儿王朝立国不久就被从大西洋来到印度洋的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人先后和分别侵略蚕食。欧洲航海强国在印度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上陆权时代的终结。于是,从中国经中亚、西亚到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沦入了“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境地。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荣誉教授,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