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同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内部环境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而这些突发事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舆论媒体、网民等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扰乱高校安全稳定局面,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1]
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师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踩压伤、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群体性事件(闹事、非组织政治活动等)、影响重大的治安案件、师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点
1 舆情传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密切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引来普通民众以及媒体的快速关注。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使用在大学生中的逐渐普及,在校大学生通过分享、转载和评论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动发展力量,从而快速引发舆情传播的“涟漪效应”,使得舆情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学生不慎坠楼摔伤,这一事件不仅当晚迅速在校园传播,而且迅速引发学生为情自杀、因无法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而自杀等诸多负面传闻。
2 舆情传播表达泛化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只要是高校师生广泛关注、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这也直接导致后期舆情传播表达过程中的泛化现象。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泛化主要表现为随着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舆情议题、舆情指向、舆情表达等在内容、范畴、深度上的扩散[2]。在2010年3月发生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中,武汉人被部分网友称为“地痞流氓”,这就是典型的舆情指向泛化现象。
3 舆情传播后果严重
高校突发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事件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影响,严重的将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危害,对学校带来财产损失和声誉上的不良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若处理不好,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不仅对涉事相关人员,更对河北大学,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伤害。
4 舆情传播影响长久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以及舆情的广泛传播不仅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心影响,对周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将产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这些突发事件也将影响到学校在公众面前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类似事件的发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发酵。2013年,因复旦大学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华大学女生铊中毒案18年未破”长期占据了舆论的热点位置。
三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诱因的不断丰富、新媒体在校园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带来不断的挑战,虽然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应对策略和方法,但时至今日,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先进的舆情应对观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处理和应对阶段,而对于舆论的应对采取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的态度,这极易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理带来更大难度。而对于网络上面出现的负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论,很少能够做到及时正面回应,这反而容易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园媒体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忽视了育人功能。主要着重于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动态信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正向校园舆论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方案
通过对南京10所院校的问卷调研与走访来看,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都比较重视,基本都成立了相关组织,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理方案以及“火灾应急”“卫生防疫”“群体事件”等分预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关舆情应对方案,其他高校则只是在方案中捎带提及。
3 缺乏完备的舆情应对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因此,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基本上靠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即使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学校会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完善舆情的应对,但是在事件处置之后,也就随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舆情应对工作人员的水平与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调研发现,只有30%的工作人员接受过相关专门培训,但即使这样,却基本没有演练的机会,更缺乏专业的指导。
四 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的构建
1 舆情汇集机制
舆情汇集机制是整个舆情应对工作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4]。
舆情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媒体上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在舆情汇集过程中,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情,更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重要窗口作用,关注校园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微博等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点信息,将其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情,把握民意。
2 舆情评估机制
舆情的评估以舆情汇集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对搜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形成数据,对舆情危机进行评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机晴雨表[5]。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方法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
3 信息发布机制
根据里杰斯特的危机“3T”处理法,在突发事件后的黄金时间内,相关单位若快速反应,通过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则能快速拥有舆论主动权。因此,高校在舆情汇集与评估的基础上,应及时发布正确信息以引导舆情。
信息的发布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体的力量,以达到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
4 事件反馈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效果的反馈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媒体等对突发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评论。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舆情应对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平复突发事件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和高校归属感造成的损伤。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可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公关活动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可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赵治.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陈强.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J].情报杂志,2011(5):6-9.
[3]旷晓霞.基于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99-102.
[4]陈谦,陈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2):142-146.
[5]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126.
一 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扰乱高校安全稳定局面,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1]
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师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踩压伤、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群体性事件(闹事、非组织政治活动等)、影响重大的治安案件、师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点
1 舆情传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密切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引来普通民众以及媒体的快速关注。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使用在大学生中的逐渐普及,在校大学生通过分享、转载和评论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动发展力量,从而快速引发舆情传播的“涟漪效应”,使得舆情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学生不慎坠楼摔伤,这一事件不仅当晚迅速在校园传播,而且迅速引发学生为情自杀、因无法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而自杀等诸多负面传闻。
2 舆情传播表达泛化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只要是高校师生广泛关注、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这也直接导致后期舆情传播表达过程中的泛化现象。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泛化主要表现为随着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舆情议题、舆情指向、舆情表达等在内容、范畴、深度上的扩散[2]。在2010年3月发生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中,武汉人被部分网友称为“地痞流氓”,这就是典型的舆情指向泛化现象。
3 舆情传播后果严重
高校突发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事件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影响,严重的将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危害,对学校带来财产损失和声誉上的不良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若处理不好,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不仅对涉事相关人员,更对河北大学,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伤害。
4 舆情传播影响长久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以及舆情的广泛传播不仅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心影响,对周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将产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这些突发事件也将影响到学校在公众面前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类似事件的发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发酵。2013年,因复旦大学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华大学女生铊中毒案18年未破”长期占据了舆论的热点位置。
三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诱因的不断丰富、新媒体在校园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带来不断的挑战,虽然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应对策略和方法,但时至今日,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先进的舆情应对观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处理和应对阶段,而对于舆论的应对采取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的态度,这极易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理带来更大难度。而对于网络上面出现的负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论,很少能够做到及时正面回应,这反而容易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园媒体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忽视了育人功能。主要着重于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动态信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正向校园舆论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方案
通过对南京10所院校的问卷调研与走访来看,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都比较重视,基本都成立了相关组织,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理方案以及“火灾应急”“卫生防疫”“群体事件”等分预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关舆情应对方案,其他高校则只是在方案中捎带提及。
3 缺乏完备的舆情应对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因此,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基本上靠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即使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学校会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完善舆情的应对,但是在事件处置之后,也就随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舆情应对工作人员的水平与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调研发现,只有30%的工作人员接受过相关专门培训,但即使这样,却基本没有演练的机会,更缺乏专业的指导。
四 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的构建
1 舆情汇集机制
舆情汇集机制是整个舆情应对工作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4]。
舆情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媒体上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在舆情汇集过程中,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情,更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重要窗口作用,关注校园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微博等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点信息,将其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情,把握民意。
2 舆情评估机制
舆情的评估以舆情汇集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对搜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形成数据,对舆情危机进行评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机晴雨表[5]。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方法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
3 信息发布机制
根据里杰斯特的危机“3T”处理法,在突发事件后的黄金时间内,相关单位若快速反应,通过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则能快速拥有舆论主动权。因此,高校在舆情汇集与评估的基础上,应及时发布正确信息以引导舆情。
信息的发布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体的力量,以达到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
4 事件反馈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效果的反馈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媒体等对突发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评论。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舆情应对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平复突发事件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和高校归属感造成的损伤。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可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公关活动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可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赵治.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陈强.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J].情报杂志,2011(5):6-9.
[3]旷晓霞.基于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99-102.
[4]陈谦,陈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2):142-146.
[5]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