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城市绝大多数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不同程度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的威胁。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洪涝造成的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本文结合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现象,分析沈阳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防御城市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治理措施,提高城市建设防洪排涝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設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達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发布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发布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发布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姓名:章慧慧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9,10,10学历:大学本科学位:学士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設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達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发布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发布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发布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姓名:章慧慧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9,10,10学历:大学本科学位:学士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