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在老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教学中我发现融洽的关系,能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随时会提出不懂得问题,课堂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师有问,学生有答,有张有弛,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既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又能使学生对下一节课引发期待之情。如果学生和语文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要求我们塑造新型的教师形象。
一、与学生同甘苦
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一“满堂灌”式为主,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仿佛是灌输者,而学生则被动地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不能很好调动。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语文的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教与学不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陶行知曾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他们必须同甘苦。”我想这“同甘苦”也是师生合作的真谛。要改变语文教学教师“一人独唱”的现象,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和学生们站在同等地位,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摆脱指挥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师与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二、亦师亦友的关系
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我们十分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的感受为本,这样就不能回避与之相关的师生关系。師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发挥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只是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力量。
现在大多数学生从小倍受溺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因而我们应及时加以帮助,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朋友。
三、用爱抚慰心灵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
曾经教过一个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关爱,他性格独立特行,不受约束,是全校有名的“小混混”。当我走进他们教室时,他用敌视的眼光审视我,我感到他的情绪,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他。记得有一天天色很晚了,他打扫好教室准备回家时,再走廊里遇见了我,轻抚着他的背,告诉他我很感动他的尽心尽责,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我都忘记了,事后来从他的作文中看到的。他说他很热感动,从此他上语文课特别专心,上课谁也不得影响课堂纪律,他学习上虽然也有反复,但是我一步一步引领他在语文上得以提高。语文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更肩负着育人的使命。
语文老师还应该秉承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们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这时,我们就应该格外关注那些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在这方面做的很出色,她说:“你对孩子是全新全意,还是半心半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散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那么他们才会用生命、用情感去爱语文。
四、做课堂上的“偶像”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不断寻找模仿偶像的时代。在这个偶像层出的年代,做老师的我们也需要“包装”一下,做个课堂上的“偶像”。身教大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要提自身素质,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要塑造良好的“偶像”教师形象,就要使学生信服你,尊重你,必须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渊博的学识、多样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带来更有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师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搭建互动平台,使语文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一、与学生同甘苦
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一“满堂灌”式为主,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仿佛是灌输者,而学生则被动地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不能很好调动。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语文的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教与学不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陶行知曾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他们必须同甘苦。”我想这“同甘苦”也是师生合作的真谛。要改变语文教学教师“一人独唱”的现象,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和学生们站在同等地位,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摆脱指挥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师与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二、亦师亦友的关系
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我们十分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的感受为本,这样就不能回避与之相关的师生关系。師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发挥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只是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力量。
现在大多数学生从小倍受溺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因而我们应及时加以帮助,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朋友。
三、用爱抚慰心灵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
曾经教过一个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关爱,他性格独立特行,不受约束,是全校有名的“小混混”。当我走进他们教室时,他用敌视的眼光审视我,我感到他的情绪,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他。记得有一天天色很晚了,他打扫好教室准备回家时,再走廊里遇见了我,轻抚着他的背,告诉他我很感动他的尽心尽责,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我都忘记了,事后来从他的作文中看到的。他说他很热感动,从此他上语文课特别专心,上课谁也不得影响课堂纪律,他学习上虽然也有反复,但是我一步一步引领他在语文上得以提高。语文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更肩负着育人的使命。
语文老师还应该秉承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们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这时,我们就应该格外关注那些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在这方面做的很出色,她说:“你对孩子是全新全意,还是半心半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散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那么他们才会用生命、用情感去爱语文。
四、做课堂上的“偶像”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不断寻找模仿偶像的时代。在这个偶像层出的年代,做老师的我们也需要“包装”一下,做个课堂上的“偶像”。身教大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要提自身素质,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要塑造良好的“偶像”教师形象,就要使学生信服你,尊重你,必须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渊博的学识、多样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带来更有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师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搭建互动平台,使语文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