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培养应用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展示教学人文关怀;提高教学生成层次,实现教学优质化;多层次、多侧面兼顾学生个性生命体的成长,使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生成 德育渗透 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的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他们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有精练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这一点,在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将来工作在医疗卫生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语言表达能力的通畅、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中学的“主课”地位,在学科的性质、学生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困难,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探索与创新,给教师带来了超越与挑战。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性?笔者以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展示教学人文关怀
高职语文传承着我国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体现了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志趣理想,代表着华夏儿女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赏鉴这些典范之作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感染作用,积极调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真伪的分辨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1.利用自然美陶冶情操。高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有许多是古今文学大师以文字形式诠释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观照思考和精辟认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美文,就好像在与大师促膝谈心、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学生在灵魂的碰撞中、在人格魅力的体验中,冰释自己人生中的迷惘困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自己绚丽的人生篇章。
譬如当代散文名篇《都江堰》,作者把对壮美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深邃文化底蕴的阐释有机地统一起来,多层次地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时,学生在深深感受到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壮丽宏伟的工程、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时,更加景仰李冰父子身先士卒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功德卓著的高贵品质和思想美德,树立“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价值观。这样优秀的散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对当代高职生可起到培养意志、升华人格、塑造灵魂的作用。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教师还可适时引导学生与所学医学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以医术济人、以医护救人、为患者服务、为患者造福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
2.运用丰富的社会思想寓教于学。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此起彼伏,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学生。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善于捕捉作品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和教育。例如《华佗传》一文,就充分展示了名医华佗“德艺双馨”的精湛医技和高尚医德。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上医疗领域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医德问题,就“如何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务工作者”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道德教育。
3.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锻炼。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外,还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能够带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质疑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提问技巧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能为问而问,要讲究问的艺术。问题要由浅入深,具有启发性;问题之间还要有顺序性,体现严谨的逻辑关系,上下勾连,前后衔接;要掌握好提问时机,触类旁通;要注意问的对象,各类兼顾,不能偏爱和忽视某些学生。总之,教师在设置“问”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思辨创新的大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的优质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从生命的高度创设动态的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情趣盎然。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由于课堂上学生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随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文章中蕴涵的情韵。
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在高职教育中,升学率不再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高职学生好坏优劣,就会与社会现实脱轨,不利于学生就业的发展。从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提升自身理论修养,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体现教学的灵活多样性,要以动态的、开放的、思辨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语言、技能、认知和情感等方面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求变求新求异思维等。
2.积极追求互动教学,注重口语训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成功的课堂不仅体现教师的设计艺术,更展现着学生缜密的思辨。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口语训练形式灵活多样:或是诵读优美的散文、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或是用命题演讲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是安排学生排演课文情节短剧,培养学生角色表演能力等。不拘一格的口语训练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创造有生命力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觉、听觉分别利用之和。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辅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情景交融的多彩画面或幻灯放映,运用文、形、音、情兼备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身临其境获得审美愉悦,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以教材为载体,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思想交流。片面孤立地强调任何一方的课堂活动都不会发生教学关系生成。比如,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就无所谓教学生成;教师只有多层次、多侧面兼顾学生个性生命体的成长,才能使课堂始终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德育教育任务,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翁光明.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3]肖敏.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异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生成 德育渗透 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的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他们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有精练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这一点,在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将来工作在医疗卫生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语言表达能力的通畅、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中学的“主课”地位,在学科的性质、学生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困难,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探索与创新,给教师带来了超越与挑战。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性?笔者以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展示教学人文关怀
高职语文传承着我国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体现了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志趣理想,代表着华夏儿女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赏鉴这些典范之作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感染作用,积极调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真伪的分辨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1.利用自然美陶冶情操。高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有许多是古今文学大师以文字形式诠释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观照思考和精辟认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美文,就好像在与大师促膝谈心、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学生在灵魂的碰撞中、在人格魅力的体验中,冰释自己人生中的迷惘困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自己绚丽的人生篇章。
譬如当代散文名篇《都江堰》,作者把对壮美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深邃文化底蕴的阐释有机地统一起来,多层次地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时,学生在深深感受到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壮丽宏伟的工程、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时,更加景仰李冰父子身先士卒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功德卓著的高贵品质和思想美德,树立“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价值观。这样优秀的散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对当代高职生可起到培养意志、升华人格、塑造灵魂的作用。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教师还可适时引导学生与所学医学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以医术济人、以医护救人、为患者服务、为患者造福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
2.运用丰富的社会思想寓教于学。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此起彼伏,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学生。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善于捕捉作品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和教育。例如《华佗传》一文,就充分展示了名医华佗“德艺双馨”的精湛医技和高尚医德。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上医疗领域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医德问题,就“如何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务工作者”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道德教育。
3.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锻炼。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外,还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能够带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质疑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提问技巧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能为问而问,要讲究问的艺术。问题要由浅入深,具有启发性;问题之间还要有顺序性,体现严谨的逻辑关系,上下勾连,前后衔接;要掌握好提问时机,触类旁通;要注意问的对象,各类兼顾,不能偏爱和忽视某些学生。总之,教师在设置“问”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思辨创新的大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的优质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从生命的高度创设动态的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情趣盎然。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由于课堂上学生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随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文章中蕴涵的情韵。
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在高职教育中,升学率不再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高职学生好坏优劣,就会与社会现实脱轨,不利于学生就业的发展。从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提升自身理论修养,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体现教学的灵活多样性,要以动态的、开放的、思辨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语言、技能、认知和情感等方面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求变求新求异思维等。
2.积极追求互动教学,注重口语训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成功的课堂不仅体现教师的设计艺术,更展现着学生缜密的思辨。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口语训练形式灵活多样:或是诵读优美的散文、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或是用命题演讲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是安排学生排演课文情节短剧,培养学生角色表演能力等。不拘一格的口语训练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创造有生命力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觉、听觉分别利用之和。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辅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情景交融的多彩画面或幻灯放映,运用文、形、音、情兼备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身临其境获得审美愉悦,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以教材为载体,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思想交流。片面孤立地强调任何一方的课堂活动都不会发生教学关系生成。比如,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就无所谓教学生成;教师只有多层次、多侧面兼顾学生个性生命体的成长,才能使课堂始终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德育教育任务,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翁光明.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3]肖敏.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异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