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在一些地方的相当一些干部中,奢侈浪费之风颇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公款吃喝为例,讲排场、大吃大喝,到处可见,屡禁不止。老百姓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竟不够“时尚”官员们一顿饭菜花的钱。一边是生计艰难的百姓,一边是整桌美味佳肴吃不完,抹嘴就走的官员。群众指斥这些官员是“阔少爷”作风,“吃坏了党风,败坏了形象”。
这些人浪费掉的何止是饭菜?选这些人把浪费民脂的作为,当作一种时尚来炫耀。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他们花钱出手阔绰,用挥霍浪费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资源浪费的现象亦很惊人。
诚然,这些官员把摆阔当时尚,这与“两个务必”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格格不入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的经验。常兴勤俭节约之风,坚持艰苦奋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凝聚民心的源泉。在上世纪20年代江西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红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和毛泽东与战友们坚信共产主义必将成为燎原之火,面对考验而“岿然不动”,艰苦奋战。朱德、毛泽东与战友们用扁担挑着粮食和蔬菜,一步一步登上高高的井冈山。在反“围剿”斗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发出了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在延安,毛泽东等党的领袖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住的土窑洞,都要参加大生产运动,都要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战争和革命事业,吃的都是小米饭,点的是麻油灯,用的是马粪纸、小炕桌、小凳子、小瓷碗……就在这延安的土窑洞里,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指挥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篇章,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凭小米加步枪和神奇的游击战击溃了装备精良的敌军,粉碎了日寇野蛮侵吞中国之梦,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民族解放的胜利曙光。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领袖毛泽东同志,依然过着简朴而平淡的生活,睡衣补钉摞补钉,衬衣补了又补,仍不舍得扔。正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有崇高的精神品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节约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影响带动了全党全国人民增产节约,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地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离不了。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节约每一个铜板”,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能丢。决不可认为现在是和平建设改革年代,跟战争年代的情况大不相同,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就用不着再节俭了,于是便出手阔绰,追求享乐,把奢侈浪费当作时尚。一些地方,没有把宝贵的资金和资源用到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生活建设上,而是追求豪华、时髦,贪大求洋,只顾眼前,不思长远,贪图便利和享受而铺张浪费。为了显示领导的政绩,不切实际地动用有限的财力建广场、景点、纪念物,大搞各种奢华的形象工程。这些时髦的形象工程“风光”起来了,但老百姓却乐不起来。因为乱搞“一阵子”,摆设“花架子”,留下个“烂摊子”;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藏着许多“猫腻”。国家和人民付出,而得利的是少数人。他们挥霍掉老百姓的血汗钱和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伤害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感情,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阔少”作风不刹,奢侈浪费难止。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节约是件善事,也是件大事,是一项治国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表明了我们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那种把勤劳节俭视为“小气”,恣意挥霍浪费民脂和资源的行为,都是对人民伤害的恶事,久而久之,终会被人民唾弃的。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如果染上“阔少爷”作风,把摆阔当时尚,挥霍浪费,以权谋私,那就犹如快到港湾的沉舟,是人生的悲剧。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事业。崇高,就意味着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人民身上,一生一世造福人民,把全部精力和生命无私地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意味着严以律己,物质上淡泊如水,精神上高洁如松。这就需要我们党的干部,从我做起,从点滴善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告别“阔少”作风,体现社会文明,带头营造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并让那些“阔少”干部脸上无光。我们要坚持厉行节约,用清廉如水的一生诠释“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捧着这个“传家宝”建设小康社会,从所谓时尚走向勤俭节约,并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留下的财富,泽被子孙后代。
这些人浪费掉的何止是饭菜?选这些人把浪费民脂的作为,当作一种时尚来炫耀。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他们花钱出手阔绰,用挥霍浪费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资源浪费的现象亦很惊人。
诚然,这些官员把摆阔当时尚,这与“两个务必”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格格不入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的经验。常兴勤俭节约之风,坚持艰苦奋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凝聚民心的源泉。在上世纪20年代江西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红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和毛泽东与战友们坚信共产主义必将成为燎原之火,面对考验而“岿然不动”,艰苦奋战。朱德、毛泽东与战友们用扁担挑着粮食和蔬菜,一步一步登上高高的井冈山。在反“围剿”斗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发出了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在延安,毛泽东等党的领袖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住的土窑洞,都要参加大生产运动,都要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战争和革命事业,吃的都是小米饭,点的是麻油灯,用的是马粪纸、小炕桌、小凳子、小瓷碗……就在这延安的土窑洞里,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指挥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篇章,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凭小米加步枪和神奇的游击战击溃了装备精良的敌军,粉碎了日寇野蛮侵吞中国之梦,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民族解放的胜利曙光。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领袖毛泽东同志,依然过着简朴而平淡的生活,睡衣补钉摞补钉,衬衣补了又补,仍不舍得扔。正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有崇高的精神品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节约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影响带动了全党全国人民增产节约,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地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离不了。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节约每一个铜板”,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能丢。决不可认为现在是和平建设改革年代,跟战争年代的情况大不相同,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就用不着再节俭了,于是便出手阔绰,追求享乐,把奢侈浪费当作时尚。一些地方,没有把宝贵的资金和资源用到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生活建设上,而是追求豪华、时髦,贪大求洋,只顾眼前,不思长远,贪图便利和享受而铺张浪费。为了显示领导的政绩,不切实际地动用有限的财力建广场、景点、纪念物,大搞各种奢华的形象工程。这些时髦的形象工程“风光”起来了,但老百姓却乐不起来。因为乱搞“一阵子”,摆设“花架子”,留下个“烂摊子”;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藏着许多“猫腻”。国家和人民付出,而得利的是少数人。他们挥霍掉老百姓的血汗钱和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伤害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感情,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阔少”作风不刹,奢侈浪费难止。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节约是件善事,也是件大事,是一项治国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表明了我们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那种把勤劳节俭视为“小气”,恣意挥霍浪费民脂和资源的行为,都是对人民伤害的恶事,久而久之,终会被人民唾弃的。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如果染上“阔少爷”作风,把摆阔当时尚,挥霍浪费,以权谋私,那就犹如快到港湾的沉舟,是人生的悲剧。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事业。崇高,就意味着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人民身上,一生一世造福人民,把全部精力和生命无私地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意味着严以律己,物质上淡泊如水,精神上高洁如松。这就需要我们党的干部,从我做起,从点滴善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告别“阔少”作风,体现社会文明,带头营造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并让那些“阔少”干部脸上无光。我们要坚持厉行节约,用清廉如水的一生诠释“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捧着这个“传家宝”建设小康社会,从所谓时尚走向勤俭节约,并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留下的财富,泽被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