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巫”的追求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一直是人人斥责的"荡妇"。从来无人就其抗争的一面有所置疑。当我们站在人性及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众口鞭笞的"女巫"时,发觉她其实是中国宗法文化的牺牲品,她的不惧堕落的追求正是她悲剧性的一生的经典表达,同时也是对旧的伦理秩序的一次最真实的否定。
  【关键词】女巫 宗法文化 边陲人
  
  自从1943年9月《小二黑结婚》问世以来,那个作为"边陲人"的三仙姑,就以其独特的"荡妇"形象,存活于我们心中。赵树理也以他"预定的美学规范"和极具洞察力的眼光将这个"女巫"的一身剥噬得干干净净。从此,这个乡土世界平凡的小人物就不再平凡起来,她的"米烂了"的典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甚至她的服饰,也成了人们对其"奇异的邪恶心理"的证据。拨开三仙姑"淫荡"的外衣,我们发觉;她其实是中国宗法文化的一个牺牲品,她的所作所为无疑代表了一种潜在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只是,这种觉醒是以一种毁灭式的形式完成了她对传统文明的否定的。
  1.宗法文化的牺牲品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曹禺《雷雨》序)。
  ——题记
  赵树理的贡献不仅为读者塑造了一对勇于反抗封建礼教而终成眷属的一代新人形象,还生动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女巫"——三仙姑。从这时起,"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张洁语)
  翻开"三仙姑的来历",我们知道了三仙姑是刘家皎"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才十五岁就嫁给了成天"只会在地里死受"的于福。一个不去争取他本回应在得到的东西,连自己都似乎并不认识自己的、如此麻木的,萎缩的生命,美貌的三仙姑怎么会中意呢?但是她又嫁给了他,作为一个连姓名也不曾有过的雌性动物被人配属给了他,从此,她得将自己一生的幸福交给眼下这个卑琐的男人。不管她愿不愿意。
  我们从《礼虻•昏义》的"昏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也"中可以找到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下的古代伦理制度的中心内容:婚姻、性行为、生育。这三者不能就其个人的愿望和需要行事,而被当作是为家庭传宗接代的义务。自然,三仙姑与于福这样的乡野小人物的所谓婚姻的目的就十分清楚了。自愿成婚,这个如今十分平常的要求在那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现象缕缕可见。婚姻成了碰碰运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屈从,个人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和退出婚姻,而外在的社会力量决定个人的婚姻命运。美貌的三仙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同家庭财产被划定给了于福,而伦为封建婚姻的阶下之囚。再则,自从父系宗法社会后,"三从四德"的伦理义务,"惟务清贞"的节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已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即荣格所谓的"种族"记忆,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动。这无疑就形成了稳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畸型的婚姻关系形态,女性的从属地位可想而知。就是在张承志的笔下,《金牧场》中"他"对真弓情感拒绝时有一段内心剖白:"我知道我自己……我总把我的女人当作成解罪的蓝草……"这种肯定与否定的权柄依然握在男人手中。女人,只不过是供男人衡量自己是否有用的一根摇曳的"蓝草"。这就注定了带着"镣铐"的"舞蹈"("种族"观念下的反叛行为),终究会以悲剧的形式出现。
  年轻美貌的三仙姑同所有的新娘一样憧憬美的生活,因为在错误的年代嫁了一个错误的人,使得他们的组合构成的婚姻成了无爱而"没有灵魂的家庭生活。"(恩格斯语)这时,伦理道德与情感之间,在仙姑的心里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不谐调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和意识的悄悄碰撞。它是幼稚的,她甚至没有想过后果。因为,三仙姑只是三仙姑,她生存的环境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封建迷信盛行,鬼神左右着活人,三仙姑不可能象子君娜拉及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的乔安娜那样去抗争,三仙姑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注定她必将成为宗法文化,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三仙姑的悲剧命运并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2."女巫"的追求
  "女巫"本指以舞降神,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这里专指将自身的价格与爱欲实现通过装神弄鬼和不合适宜的装扮来色引男人的变态女人。
  中国社会历来把妇贞看作是女人生命的第一要素,不伦什么原因,女人一旦失去了妇贞,无异于失去了一切。肯用一生的代价严格遵从于"三从四德"的窦娥和赵五娘为世人所热烈赞扬,成为孝女、洁妇的代名词;30年代,人们尚且可以用赞赏的眼光、肯定的工吻从个性解放的角度理解着蘩漪的乱伦行为;40年代却众口大骂三仙姑为"荡妇",从来无人部在"人"的角度理解过她。
  其实,三仙姑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一是个性的解放,情欲的选择与自由;二是追求穿戴打扮,从年青时到四十五岁,作者对其三次衣着描写,正好反映了三仙姑的爱美心理,审美情趣。仔细阅读"三仙姑的来历"一节,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们心中淫邪无度、人格变异的"女巫",其实是无爱婚姻的大胆反叛者,她不过要求的是"人的价格。"刁斗也认为:"人是一种欲望的集合体,其中情欲是根本。""这幻想的内容或者是野心的欲望,或者是性欲的愿望。"仙姑因为才十五岁就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于福,尤如鲜花插到了牛粪上。十五岁,花一样的年龄,是诱人的青苹果挂在树上惹人的年龄,是有着许多梦想要去实现的年龄,也是个颇具反叛心理的年龄,更是爱美的年龄。黑格尔也说:"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所以,在青苹果的乐园,孤单的新媳妇与村中的青年嬉闹,其实是很正常的,但于福他爹看不惯发了脾气骂了人,新媳妇就头不梳、脸不洗、饭不吃地哭闹了一天一夜。这种幼稚的反抗近乎孩子们对长辈的撒娇,目的不过是要争取一点作为十五岁的女孩子的"自由"。
  为了争得自由的"人的价格",三仙姑也只能装神弄鬼,掩掩藏藏。她是悲哀的,因为她本身孤独。男人们可以与她嘻嘻哈哈而不被指责,她却因此成为刘家皎止止下下的供人玩赏的"女巫"。丁玲《在暑候中》、卢隐《海滨故人》的女主人公们,她们可以在"彻夜不眠的夜晚,打开心扉,把最隐秘的心思说出来。""女巫"也是人,她也有情感,可是她的心事向谁说去,她被人们所熟悉,却又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巫语"的世界里,她渺小、孤独、甚至邪恶,悲哀却不被人理解。
  然而,三仙姑又是可爱的,三仙姑可爱之处还在于好几如时地装红着绿,粉饰打扮,大胆地坦露自大的审美情趣,勇敢地展示自己对美的追求。当她初婚变成"仙姑"时,"衣着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宫粉搽得更匀"。此时的"仙姑"豆蔻年华,花季岁月,她意图通过穿戴打扮来展示自己的靓丽青春,"女为悦已者容","仙姑"的行为举止应该受到赞许,"仙姑"的行为举止应该受到称颂。试问,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白居易笔下的杨玉环,哪一个不讲究穿戴打扮?古代的美女可以花枝招展,时隔千百年的"仙姑"就不可以一展风流?三十年后,"三仙姑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门顶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作者讥笑她"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论者讥笑她"老不正经","心里阴暗"。其实,45岁的三仙姑,人到中年,女子40也是花,为什么就不能打扮?三仙姑不顾众人非议,讲究穿着,施朱附粉,但愿青春常驻,追求心灵美与外形美的和谐,她的所作所为,正是她审美价值取向的生动注解。试观今日神州大地,多少中老年妇女正在努力收拾打扮,享受生活,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假如三仙姑活到今天,有可能还会去美容院哩!
  就在这一年,三仙姑要到区上时:"换上新衣服,新手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上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作者借区长之口,对三仙姑极尽讽刺嘲弄,渲染她的丑态。殊不知,三仙姑的打扮,一是想在大庭广众之中展示自己的容颜,二是进入宫府时收拾振作,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一切对三仙姑的诬蔑不实之词都应该推倒,三仙姑的审美追求应该肯定。
  欣赏美是一种美,被人欣赏更是一种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幸福,这种欲望其实是实在的,这种幸福也是非常具体的,它只能属于三仙姑自己。
  我们为三仙姑的美好追求而击掌,我们为三仙姑的审美价值而赞同。
  3.悲剧性的复仇与"女巫"的回归
  珍重自己的愿望。以反叛和复仇的方式继续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是三仙姑此刻准备做的,像所有的"女巫"一样,在自己的爱欲得不到实现,甚至唯一的出路都被堵死的情况下,曹七巧"金锁记"为了守住那点可怜的财产,亲手割断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并以一种毁灭性的方式,疯狂地将自己被性压抑的苦闷的火焰,喷吐向自己的亲生儿女,直到用她那黄金的"枷锁"斩断了他们应有的幸福;蘩漪也以她火一样的热情,母亲不像母亲地将自己畸型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地注入到她的儿子周萍身上,并在求取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大势宣称她与周萍的暧昧关系。在这种时候,人的所有的"最原始"的性的极度放纵"都被解放了"。酒神的冲动使生命获得了强有力的意志,苦难阻碍正是强力意志的刺激剂。三仙姑正是在所有的青年都离她而去的危急时刻,她便拿起传统的武器,几乎是饥不择食地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那个才死了老婆的富有的退职旅长被三仙姑以闪电般的速度锁定下来了,而小芹一句"我不管",使三仙姑顿生绝望之情。进而残忍诅咒,其实,这正是三仙姑对丈夫不能满足她情欲的忌恨和复仇,而小芹正好是她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此刻,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巫,她显得完全的自由和感性,完全的放纵和颠倒。
  从这里,我们已不难看出。三仙姑丧失了自我的可悲人格。就是在作家赵树理那里,因为潜意识中就有着男权主义的阴影,对三仙姑外貌的奚落和玩赏即为明证,正是这样的"预定的美学规范",将三仙姑一步一步的推向了孤独的舞台。她只能在荒诞的环境中,无可奈何地自导自演着她作为"女巫"的一生。科拉•卡普兰说得好:"意识形态是一根无所不在的大棒,每个阶层的男子都用它来打击女人"。《圣经》上也认为:由于分散在男人中间,女人没有独立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一直没有像其它被压迫的社会群体一样联合起来。所以,这个"女巫"的追求必然会显得孤独且无助,每个人也都可以站出来嘲笑她,围攻她,在众口一词的嘲笑和围攻面前,她又能逃到哪里呢?她只好"羞得只顾擦汗",只好羞得"恨不得一头碰死"。碰死又怎样呢,鲁迅早就叹惜过:"中国,女子的牺牲是最无价值的,是美的毁灭。"三仙姑从十五岁起,就参与现实,一直为着实现自己的"人的价值"而不惧"堕落"地甚至缺乏母性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结果又怎样经?整个追求的过程,她似乎越来越不成熟了,颧者根本就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女性,她只有回来,回到男人们的"保护伞"中来,回到象征秩序的社会角色中来,她只有认同失败,在任何一条道路都被堵死,任何一丝反抗的萌芽都被扼杀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严密控制下;她将别无选择。这是作者的意图,更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小说的结尾一节"怎么到底"中,恶人兴旺金旺在人人拍手称快声锒铛入狱;一对新人"终成眷属"已成事实;二诸葛猛然收起了他的阴阳八卦;三仙姑也改变了服饰,弄得更象长辈,还把三十年来伴随她一生追求的香案悄悄拆去了。拆去的香案预示着三仙姑不再"女巫"她似乎成了女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女人,成了与所有女人一样成天围着丈夫转的冷知热的懂得柴米油盐乃生活的女人。她似乎过了大半辈子,如今才懂得珍惜自己,认识自己。她似乎更应该庆幸,在误入了人生的一次次岐途之后,终又作为一个迟到的旅人搭上了那列"人"的列车。女人终归是女人,她代表着生活最普遍意义的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那么,三仙姑的回归也就成了必然,她只有回来,她必须认同失败,她奋斗了大半生终究一无所得的铁的证据证明了她只有回来,因为婚姻的意义在女性那里是没有利益、愿望、需要可言的,只有传宗接代,只有秩序,对此,丁玲曾在1949年7月7日《时代妇女》创刊号《庆祝(时代妇女)发刊》词中这样深刻地作了概括"中国妇女几千年都在一种牛马生活状态中延续下来。她们最好是傻子;‘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是呆子:‘女有四行,妇言,妇德、妇功、妇容’这所谓‘四行’的实际意义就是‘不行’,女子不能有独立的人格,她们必须讲‘三从’……这种生活延续已经几千年了,直到今天,这种社会制度所给予的压迫和痛苦,还没有整个的改变。"这就是三仙姑悲剧意义的所在。
  结语:掩卷沉思,我们会发觉:在这张宗法伦理道德关系的网前,三仙姑以一个"女巫"的角色走完了她寻找自由而不惧"堕落"的悲剧性的大半生,她的一言一行说明了她是个有着朦胧意识的反叛者,她那几乎毁灭性的自救方式恰好是她对旧的伦理秩序的最强有力的真实否定。这个"女巫"的追求从这个角度上说应该是有价值的。对于三仙姑,不断的追求是一种悲剧性的过程,回到象征社会秩序承担起该承担的角色中去,也同样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尾。无论哪一种选择,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个人的力量终究会显得孤独且苍白。
  参考文献
  [1]参见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6页.
  [2]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96页.
  [3]《女语论》"女子……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转引自李晓京:《中国封建家礼》,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4][美]珍妮特•希伯莱•海德:《妇女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25页.
  [5]张承志《金牧场》《昆仑》1987年第2期.
  [6]参见弗咯伊德1908年写的论文《创作家和白日梦》.
  [7]参见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
  [8]《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254页.
  [9]参见《丁玲集外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作文培养与训练应从一年级开始,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感知——认知——表达。在一年级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对学生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口语的培养与训练;适时进行写话训练。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作文 培养与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教学中一大难点,又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之一。学生语文程度的高低,写作便是检验证明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古代,"写文章"便是
期刊
【摘要】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美丽的。热爱生命就要学会自己爱自己,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幸福,更为健康;它可以让我们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学会自己爱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所以,生命是神圣的,"生命的执着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时刻"。  【关键词】生命 神圣 财富 热爱 执着    生命是什么?它象征着青春、爱情、理想、幸福、进步、健康、向上、追求,富于奉献精神。生命之花是神圣的,
期刊
【摘要】反思以往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的困惑,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思考和设计课堂,注重教师预设的重要性和课堂有效生成的可贵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收获了许多学生可贵的思维的火花和教学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 苏轼的词 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的语文课本在必修四里仍然选录了苏轼的词《念奴娇o赤壁怀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这首词时,往往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到每一句诗的意思再到作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的教学方式。大体经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一般包括背景分析、课题选择、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课题总结、成果展示等环节。通过过程的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素质教育, 2010年4月在政治教师李志良、实习教师李响的指导下,重庆市H区H中学高2011级文科班政治学科成立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小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教学法强调在任务的实施中调控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从而解决现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Abstract】Nowadays,the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oral ability improve unce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决不能将教参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将教师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文学鉴赏规律,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得出结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教学中师生所有的阐释,都应该紧扣文本。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期刊
【摘要】在高中阶段,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政治学科都不太重视,导致政治学科教学难开展,政治学科教学成绩难提高。所以,政治教师不仅要完成大纲、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塑造政治学科的学科形象、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政治学科 学习兴趣 教学成绩    政治教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塑造政治学科的形象,让社会、家庭重视政治学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初中地理、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守的一些新理念,对什么是教学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 建构主义 情景式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本着符合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而我则更认为建构主义原则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更为明显。  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完整的自我。布鲁纳认为,身份与自尊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原则,因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所有层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凉山民族地区已实施近六年多了,纵观越西的初中数学教育,本人深感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待提高。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就是要不断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能力 个体差异 评价体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
期刊
【摘要】《中华少年》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本文通过导入;初步阅读,掌握内容;讲解研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研习第五节;讲解最后两节和总结进行讲解,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② 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③有感情的朗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