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之整校探索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从知识传授到核心素养培育仍面临现实挑战的现状,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探索出在大概念统领下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和基本实施策略。包括构建起覆盖全学科的学科大概念体系,研发出单元整体教学各环节的实施策略,形成与单元整体教学相匹配的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 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7-0027-05
  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再好的课程,如果没有与其价值理念相呼应、与其内容结构相契合的课堂教学,课程育人的精神主旨就难以转化为现实。时至今日,我们应勇于正视学校“体态丰满”的课程体系下依然“骨瘦如柴”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仍旧占据主导;重视知识夯实,忽略素养培育;从学科知识到学生素养之间,仍然缺少一道跨越鸿沟的桥梁。为改变这种现状,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经过四年多的改革,探索出以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可行路径,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内外真实发生。

一、借助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素养培育


  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关键是在各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当我们走进常态课堂就会发现,教师教会学生知识并非意味着核心素养落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还有三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其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内容之间存在断层,需要桥梁连接。其二,学科核心素养无法一课一得,需要改变传统孤立的课时教学。其三,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学生在真正的学习中获得。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需要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需要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以单元方式整体推进教学;另一方面需要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形成核心素养。具体路径如下。
  1. 用大概念架起连接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
  通过日常的课堂反馈我们发现,学生仅仅通过知识、能力的学习很难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通过“思维迁移与创造”这一高阶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而“大概念”作为连接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的桥梁,必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所谓“大概念”,并非指学科中某一知识的具体概念,而是指反映本质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核心观点。如从《代数式》的学习内容中提炼出“引入符号使数学具有更大的普适性”这一观点,就可称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大概念。大概念是学科知识技能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梯,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嵌入具体内容的固定锚点,是连接素养和内容的重要一环,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單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是依照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而成的,将它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就可以得出学科大概念。制定单元学习目标时,应跳出以知识点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寻求设计迁移应用层面的学习目标。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诞生,必须源自对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标准的深透理解,其达成一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2)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将宽泛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关联,把抽象的学科大概念“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问题。核心问题作为顶层设计内容,可以引领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并将核心素养持续内化。
  (3)核心任务及子任务。核心任务可以将核心问题转化为真实情境中要解决的问题,它与学科大概念、核心问题相匹配,可以统领学生的单元学习过程。我们要针对核心问题、紧扣学习目标设计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在探究任务前、中、后持续不断地对核心问题做出思维进阶式的解答。同时,核心任务应具有项目式学习特质,能够给予学生个性化展示与创造的空间,而学生对核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则是评估其是否达成单元学习目标、理解学科大概念的重要依据。在核心任务之下,还有一系列子任务,它们能将复杂的核心任务拆解成阶梯性的步骤,或将一个开放性的核心任务拆分为不同视角下的任务。这需要教师提供匹配的资源与工具,同时制定评价量规作为共识性标准。   3. 研究从“教”走向“学”的路径与方法
  回归学习本质,研究从“教”走向“学”的路径与方法,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构教学关系。这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堂设计思维,通过逆向设计再造课堂流程,通过可评估的表现性任务(核心任务和子任务)让学习过程可见,使学生在认知进阶的过程中逐步抵达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者与教学任务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工具、策略、脚手架的提供者,以及学生抵达学习目标的评估者与促进者。

二、构建起覆盖全学科的学科大概念体系


  通过四年多的探索,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校小学、初中共16个学科都已基本构建起各自的学科大概念体系。连贯的学科大概念体系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学科的宏观结构,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贯通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找到提炼学科大概念的两条基本路径
  我们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出提炼学科大概念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从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对课程标准中现有的学科大概念进行“降维解读”“分级解读”,或在全面分析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每个素养进行维度分解,尝试抽离出表达这些维度的观点语句,逐步形成大概念,再去寻找支撑这一观点的学习内容。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学习内容出发,思考每部分学习内容背后蕴含的学习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而概括凝练成大概念,再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进行对应。其中,自上而下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数学等核心素养指向非常明确的学科,自下而上的方式一般适用于语文、外语等过程性比较强的学科,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2. 形成构建学科大概念体系的基本工具
  学科大概念作为可迁移的学科核心观点或观念,彼此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结关系,他们或表现为纵向的递进关系,或表现为上下的层级关系,也有一些概念之间呈现出横向的并列关系。依据学科大概念提炼路径与彼此间联结关系的不同,我们形成了梳理学科大概念、构建学科大概念体系的工具。
  其一,学科大概念链。对于彼此间存在纵向递进关系的学科大概念,可以用学科大概念链进行概念体系的构建(如图3)。

  2. 提炼搭建核心任务和子任务的策略
  核心任务基于核心问题而设计,是为了表征或辅助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出现,它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一致性,核心任务应该与学科大概念、核心问题相呼应,完成它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进一步回答核心问题的过程。二是真实性,核心任务最好指向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表现性任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以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代入感。三是驱动性,核心任务的设置应当是有趣的,也能够引发高阶思考,指出学生持续思考和探究的方向。四是复杂性,是指核心任务要通过恰当地限定问题的环境和条件,来匹配学生的水平,并贯穿单元学习始终。五是可评估性,核心任务作为评估目标的载体,应当具有多角度的可见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核心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不同侧面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学习目标。表2例举了根据以上原则不断优化的大单元核心任务设计。   此外,作为通向核心任务阶梯的子任务,是单元学习的路径和脚手架,它可以用并列形式展示核心任务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具有递进关系的通向核心任务的路径。子任务与核心任务一起,共同形成了教学大单元的有效结构。

  评价量规是结合表现性任务而制定的、具有一套清晰明确的评估标准的评价工具。与一般量表不同,评价量规对表现性任务中学生的表現进行了水平预设和清晰准确的描述,因此除了教师,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量规对个人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并调整。表3例举了关于科普阅读的一套评价量规。
  3. 持续追问核心问题:让大概念形成过程可视化
  持续追问核心问题,是指以整个单元的核心问题为脚手架,分别在单元学习的前、中、后多次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持续思考回答,同时提取学生在不同阶段回答时出现的高频词句,分析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回答核心问题的视角、观点及其对大概念理解的程度,据此评价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学科能力形成和素养发展的影响,也让大概念的形成过程可视化。

  4. 指向核心素养的诊断测试:让评价更加精准科学
  指向核心素养的诊断测试,是参考PISA等国际测评中水平等级的划分方法,基于大概念,指向某一核心素养,选取不同陌生度、复杂度的问题情境命制试题,再采集学习前后能展示学生大概念形成与素养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有效评估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和素养进阶情况。诊断数据不仅能科学评估单元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伴随各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的全面铺开,我校学生在学科概念、学科能力素养、学习品质形成以及学业成绩提升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进步,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当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大单元、大概念、核心问题、评价量规等新老名词先后在教师中高频出现时,我们知道,围绕课堂教学变革的新一轮话语体系已然形成。这不是标新立异的教学概念游戏,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课堂模式化运动,而是一场育人信念支撑下的类似苦行僧般的向学习本质回归的实践行动。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大概念的系统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DAA19042)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基于对巴基斯坦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研讨和实地调研的基础,通过文献检索、案例研究、解析分析等方法,对巴基斯坦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就其存
摘要北京市海淀區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验示范区,形成了区级层面的项目实践模式及工作机制。具体包括:区教委和教师进修学校从区域层面整体统筹、规划和实施项目;在课例研究中探索教学改进路径,形成“学科协同推进、研究实践并行”的区域教研机制;“区域-联片-学校”三级教研联动,分层分类构建教学共同体;一体化学科教学与教研整合实施,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关键词 教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有助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截止2020年底发表在我国北大版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58篇期刊论文及24篇硕、博士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系统地回顾并梳理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研究的历程、成果及特点。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内涵、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建设现状、绩效评价等8个议题。此外,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新兴议题正在不断拓展;前期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后期理论研究发展滞后;研究缺乏合作与创新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具身性、环境性、生成性。深刻理解并运用具身认知理论于老年大学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厘清其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规训身体,忽视老年人认知的具身性;脱离环境,忽视老年人认知的环境性;缺乏互动,忽视老年人认知的生成性。鉴于此,提出老年大学课堂教学的具身化组织对策,即制定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坚持具身性的课堂教学主体、组织情景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动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结合多样
摘要广东省珠海市基于打造“湾区教育明珠”的发展愿景,引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并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加强区域共建、培育“种子选手”、加强技术运用、研制典型案例等途径,开展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未来还需要在变革教研模式和探索评价范式上努力,以推动“深度学习”项目的探索持续深化。  关键词 教学改革;深度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教育改革;“明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休闲体育参与成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选择之一。为探究老年游泳参与者休闲满意度和运动承诺的关系,对297名老年游泳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游泳参与者的休闲满意度和运动承诺在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休闲满意度和运动承诺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预测作用。高运动承诺的老年游泳参与者能体会到更高的休闲满意度,休闲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老年游泳参与者的运动承诺水平的提高。建议社区、政府与相关组织积极改善休闲体育活动的环境和设施,提高老年人的休闲满意度,引导更多老年人坚持参与休闲体育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规则视角下空手道比赛中摔法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空手道比赛摔法技术的运用特征,探讨摔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空手道运动员摔法技术训练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空手道运动员摔法技术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结果表明:新规则视角下,世界空手道运动员比赛中使用摔法技术的次数有所增加,但相对拳法和腿法技术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摔法技术是夺取比赛胜利的重要手段,比赛中若以摔法技术为特长,必能制约对手拳腿技术的发挥,且给对手心理上造成威慑。建议:加强我国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重要途径。大力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系统梳理体育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分类,并对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整体回顾,最后,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点建议:加强我国体育产业的“大融合”、培养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集群”推动融合发展。
针对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体验差、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基于库伯的学习圈模型,构建了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循环加强体验与教师主导
摘 要:“职教高考”制度是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从招生对象、招生形式和录取依据三个方面审思“职教高考”对我国现行高职招生制度的影响,总结出现行高职招生制度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缺乏高层次入学机会、多元招生形式标准不一、考试内容缺乏确定性等,继而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全面发展及生源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时代诉求,并针对问题和诉求从拓宽高职生源范围、打通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