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到过新西兰许许多多小镇,所以走过提卡波小镇时,没有更新奇的感觉。它仍然很幽静、沉默,像含羞的少女望着天边淡淡的红云……
我因为看到过内陆太多的湖泊,所以没有为著名的十大湖泊之一的提卡波湖有更多的震撼。只是它多了些冷峻,少了些激情,与身边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一样挥洒着更多的清高气质。
可是我却被一座雕塑吸引住了,一座石头雕塑。在一块一米多高的台柱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上面抬头挺胸地站立着一只牧羊犬。它的两只耳朵向天空直立着,高高地俯瞰着辽阔的牧场和远处的山峦,即使是太阳落山了它警惕的眼睛仍逼视着每一个角落。它骨骼结实,身长和身高恰到好处,永远保持着勇敢守卫和随时准备扑向前去的英俊身姿。
我是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狗的雕像,第一次惊异于人类也会为狗塑像。后来我知道这是麦肯锡地区的牧民为纪念帮助他们辛勤工作的牧羊犬而立的。从巨大圆石的搬运和造型雕刻的细致可以看出,塑造雕像的人们是非常虔诚和认真的。更有意思的是牧羊犬的雕像立在同样是石头砌的一座不大的教堂旁边,二者相得益彰。这就绝不仅是一个景观了,四周共同回响着虔诚、信赖和感恩的天籁之音。
其实世界上的牧羊犬品种有许许多多,最有名的如“边境牧羊犬”,“澳大利亚牧羊犬”,“中亚牧羊犬”等等。尽管它们有区别但都有共同的品性——它们因聪明敏捷而显得格外可爱,因勇敢机智而成为牧民生存的好帮手,因尽职尽责一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有着性情温顺的外表却流露着威严的眼神,友爱优雅的气质蕴藏着足够的忍耐力。它从远古而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生不败的勇气创造出非凡的战斗力。
站在牧羊犬雕塑前我想起采访时牧民对我说过的关于牧羊犬的故事。一天黎明时分马圈突然失火,正在梦中的人们惊慌失措,只有牧羊犬用强壮的前胸撞开圈门将一匹匹马驱赶出圈逃离火海,它不顾皮毛被烧焦用最快速度将所有的马安全转移;他们还说只要有羊病了或凌晨羊群散了牧羊犬都会陪着羊保护着羊群直到牧羊人赶到为止:最动人心魄的是牧羊犬与狼搏斗,它们从没有畏惧却表现出最感人的献身精神。牧羊犬的战斗技巧是人训练出来的,可牧羊犬的优秀品质往往让人望尘莫及。
由此我想到了几十年前我在中国的东北下乡当知识青年的情景。那时老乡几乎家家都养狗,目的是防止外人靠近以保安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里没有羊群也不需要保护羊群的狗,家家门口的狗只会向陌生人狂叫,不小心就会把过路人咬上一口。看门的狗被主人喝斥后便蹲下来喘粗气,然后躺倒在地晒太阳。这样的狗没有敌人、没有职责、没有要看守的牧场和驰骋的草原,因此也就没有了过人的气质和战斗的技巧。
以后我回到城里看到千家万户都养了狗,这些狗的另一名字叫“宠物”,它们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成天在主人怀里撒娇,它们所以受人类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已不是狗而是人的“玩物”。
同样是狗却有着如此不同的品质和命运,它们都受人的喜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爱的内容。世界上的狗有千千万万种,唯有新西兰的牧羊犬被人们作为英雄塑起了雕像,让一代代人反复讲述着它的故事,记住它对人类立下的不朽功劳。
我又想起去年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在新西兰生活了9年的女儿回国探亲,离开的前一天家里人把她领进一家上好的狗肉馆吃狗肉。女儿呆呆地看着碗申的狗肉一动不动,她说在新西兰是不能吃狗肉的。家里人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在喷香的狗肉汤的热气中女儿姗姗离去。
据说,早在4000年前就有关于牧羊犬的文物记载。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类本可以用电脑、拖拉机、汽车代替牧羊犬来管理牧场。可是牧民们说,现代科技代替不了牧羊犬的忠诚、可靠、勤奋和可爱。人们可以失去传统,却无法失去自古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情感。
今天站在牧羊犬的雕塑前,此刻我太理解当地人为什么要塑这个雕像了。它好像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与早期开发新西兰的拓荒者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也变成了一个符号,永远警示人们生活除了享受外还有拼搏和付出。对牧羊犬的尊重,其实是对忠诚、勤劳、勇敢的尊重,是对忘我、奉献、敢于牺牲精神的尊重。人与动物同处一个世界,完全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爱护。
天不早了。在我要离开牧羊犬的雕像时,不禁回头再看它一眼。只见牧羊犬正扬着高傲的头,以它难以接近的动人魅力,挟裹着来自远古的霞光,意气风发地投入了大自然怀抱。
(本文在原作基础上略有删节)
我因为看到过内陆太多的湖泊,所以没有为著名的十大湖泊之一的提卡波湖有更多的震撼。只是它多了些冷峻,少了些激情,与身边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一样挥洒着更多的清高气质。
可是我却被一座雕塑吸引住了,一座石头雕塑。在一块一米多高的台柱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上面抬头挺胸地站立着一只牧羊犬。它的两只耳朵向天空直立着,高高地俯瞰着辽阔的牧场和远处的山峦,即使是太阳落山了它警惕的眼睛仍逼视着每一个角落。它骨骼结实,身长和身高恰到好处,永远保持着勇敢守卫和随时准备扑向前去的英俊身姿。
我是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狗的雕像,第一次惊异于人类也会为狗塑像。后来我知道这是麦肯锡地区的牧民为纪念帮助他们辛勤工作的牧羊犬而立的。从巨大圆石的搬运和造型雕刻的细致可以看出,塑造雕像的人们是非常虔诚和认真的。更有意思的是牧羊犬的雕像立在同样是石头砌的一座不大的教堂旁边,二者相得益彰。这就绝不仅是一个景观了,四周共同回响着虔诚、信赖和感恩的天籁之音。
其实世界上的牧羊犬品种有许许多多,最有名的如“边境牧羊犬”,“澳大利亚牧羊犬”,“中亚牧羊犬”等等。尽管它们有区别但都有共同的品性——它们因聪明敏捷而显得格外可爱,因勇敢机智而成为牧民生存的好帮手,因尽职尽责一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有着性情温顺的外表却流露着威严的眼神,友爱优雅的气质蕴藏着足够的忍耐力。它从远古而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生不败的勇气创造出非凡的战斗力。
站在牧羊犬雕塑前我想起采访时牧民对我说过的关于牧羊犬的故事。一天黎明时分马圈突然失火,正在梦中的人们惊慌失措,只有牧羊犬用强壮的前胸撞开圈门将一匹匹马驱赶出圈逃离火海,它不顾皮毛被烧焦用最快速度将所有的马安全转移;他们还说只要有羊病了或凌晨羊群散了牧羊犬都会陪着羊保护着羊群直到牧羊人赶到为止:最动人心魄的是牧羊犬与狼搏斗,它们从没有畏惧却表现出最感人的献身精神。牧羊犬的战斗技巧是人训练出来的,可牧羊犬的优秀品质往往让人望尘莫及。
由此我想到了几十年前我在中国的东北下乡当知识青年的情景。那时老乡几乎家家都养狗,目的是防止外人靠近以保安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里没有羊群也不需要保护羊群的狗,家家门口的狗只会向陌生人狂叫,不小心就会把过路人咬上一口。看门的狗被主人喝斥后便蹲下来喘粗气,然后躺倒在地晒太阳。这样的狗没有敌人、没有职责、没有要看守的牧场和驰骋的草原,因此也就没有了过人的气质和战斗的技巧。
以后我回到城里看到千家万户都养了狗,这些狗的另一名字叫“宠物”,它们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成天在主人怀里撒娇,它们所以受人类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已不是狗而是人的“玩物”。
同样是狗却有着如此不同的品质和命运,它们都受人的喜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爱的内容。世界上的狗有千千万万种,唯有新西兰的牧羊犬被人们作为英雄塑起了雕像,让一代代人反复讲述着它的故事,记住它对人类立下的不朽功劳。
我又想起去年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在新西兰生活了9年的女儿回国探亲,离开的前一天家里人把她领进一家上好的狗肉馆吃狗肉。女儿呆呆地看着碗申的狗肉一动不动,她说在新西兰是不能吃狗肉的。家里人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在喷香的狗肉汤的热气中女儿姗姗离去。
据说,早在4000年前就有关于牧羊犬的文物记载。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类本可以用电脑、拖拉机、汽车代替牧羊犬来管理牧场。可是牧民们说,现代科技代替不了牧羊犬的忠诚、可靠、勤奋和可爱。人们可以失去传统,却无法失去自古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情感。
今天站在牧羊犬的雕塑前,此刻我太理解当地人为什么要塑这个雕像了。它好像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与早期开发新西兰的拓荒者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也变成了一个符号,永远警示人们生活除了享受外还有拼搏和付出。对牧羊犬的尊重,其实是对忠诚、勤劳、勇敢的尊重,是对忘我、奉献、敢于牺牲精神的尊重。人与动物同处一个世界,完全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爱护。
天不早了。在我要离开牧羊犬的雕像时,不禁回头再看它一眼。只见牧羊犬正扬着高傲的头,以它难以接近的动人魅力,挟裹着来自远古的霞光,意气风发地投入了大自然怀抱。
(本文在原作基础上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