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结构建造逻辑 水绒花 馆群落区
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历史主轴之上,对于强化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崭新的国家植物博物馆,晶莹剔透的网壳屋顶仿佛一朵“水绒花”绽开在山水之间,在建成后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将丰富每个日与夜的城市生活。
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建设重大意义的论述精神,具体落实李克强总理对云南省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的批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赞同和支持在昆明市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国家植物博物馆核心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是昆明市北部的自然科普基地。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历史主轴之上,对于强化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用地范围为28.55ha,位于在中科院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昆明树木园和昆明市黑龙潭公园三园中间。现状场地总体北高南低,总体呈两山一脉,多谷汇聚的景观格局,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59900平米,其中地上49020平米,地下10880平米。建筑层数为1-2层,单层温室最高点为31.8m,多层部分最高点不超过24m。博物馆的行政办公、业务、科研等辅助空间依山就势,镶嵌在地形之中。上方形成连续的平台,平台联系了公共空间、展厅、报告厅、科普、温室等主体空间,各空间均有独立的出入口。文创和餐饮休闲空间点缀其中,点亮城市生活。从植物主题中自然生发的木结构建造逻辑,构建起室内外交融的空间。晶莹剔透的网壳屋顶仿佛一朵“水绒花”绽开在山水之间。建筑与整体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同时在第五立面上富有标志性。
山水神秀,自然智慧
“水菩利萬物而不争。”水滴犹如滋养万物的起源,水有避高趋下的大原则,而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它都能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环境,与自然是最和谐的状态。一滴水就这样注入场地,荡漾,流动,伸展。山水有灵,一曲植物的生命之歌在博物馆丰富的空间中奏响,绽放。
在景观视线上,自然的大山大水均在场地上融会贯通。在地形上,建筑与地形等高线完美融合,让自然地面漫入建筑,室内外融为一体,达到万物和谐、万物融的状态,展现了大国崛起中大气而柔和的国家形象。
大型博物馆内既有展厅,又有温室,不同功能空间既有相对独立的要求又需要联系。本案用一个语汇将复杂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形象。木结构屋顶的图案仿佛自由延伸的叶脉或花瓣脉络。其中从不透明到透明的渐变,既体现了内部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让建筑仿佛一个自然灵动的生命体。
尊重场地气韵,连接三园景观
风与水的流动自然形成两条轴线。发展轴从主入口指向未来扩展部分,进而向室外展场和黑龙潭公园延伸,景观轴从北向南由树木园指向扶荔宫,自然形成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三园一体的整体格局。
三园为国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国博的建立为片区增添更多种质资源以及科普、展示等新功能,相互之间融合互补,形成大规模馆群落区。空间上,提取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的部分现状步行环路,与国博环线有机结合,让游客可以无障碍畅游国博片区,一次享受多重体验。
服务城市,创造城市魅力空间
用地与城市空间通过流畅的交通规划无缝衔接,导入鲜活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园区内机动车交通流线形成环路,使人流、货运和消防车能顺畅到达每个建筑出入口和消防扑救区。停车场内外分开,位置便捷。
一条植物主题花车巡游道将世界花园主题的室外展场串联成一个有故事的空间,在花车巡游之外,也可休闲、散步、慢跑、运动、宿营、品茗。博物馆展厅外的公共大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
气势宏大,弘扬生态文明
来自大地景观的复合通风遮阳屋面构成生态文明新地标。通过调研植物栖息地的气象数据,温室采用供暖系统和小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策略,避免集中空调系统,在展现植物美好的生命循环之余,也成为节能生态实践的示范点。
崭新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在建成后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将丰富每个日与夜的城市生活。山水神秀,智慧自然,敬请期待。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庄惟敏
建筑设计|任飞 屈小羽 沈锋 王钰 卓信成 贾精明 陈宏鹏 汤玉 杜爽 宋燕燕 许笑梅 徐灿
规划设计|胡林 杨思维 薛皓硕 陈章浩
结构设计|李征宇 张一舟
给排水设计|邵强
暖通设计|张菁华
电气设计|黄景峰
绿色建筑设计|刘加根 杨涤非 周添
参数化设计|黄蔚欣教授设计团队
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历史主轴之上,对于强化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崭新的国家植物博物馆,晶莹剔透的网壳屋顶仿佛一朵“水绒花”绽开在山水之间,在建成后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将丰富每个日与夜的城市生活。
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建设重大意义的论述精神,具体落实李克强总理对云南省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的批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赞同和支持在昆明市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国家植物博物馆核心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是昆明市北部的自然科普基地。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历史主轴之上,对于强化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用地范围为28.55ha,位于在中科院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昆明树木园和昆明市黑龙潭公园三园中间。现状场地总体北高南低,总体呈两山一脉,多谷汇聚的景观格局,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59900平米,其中地上49020平米,地下10880平米。建筑层数为1-2层,单层温室最高点为31.8m,多层部分最高点不超过24m。博物馆的行政办公、业务、科研等辅助空间依山就势,镶嵌在地形之中。上方形成连续的平台,平台联系了公共空间、展厅、报告厅、科普、温室等主体空间,各空间均有独立的出入口。文创和餐饮休闲空间点缀其中,点亮城市生活。从植物主题中自然生发的木结构建造逻辑,构建起室内外交融的空间。晶莹剔透的网壳屋顶仿佛一朵“水绒花”绽开在山水之间。建筑与整体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同时在第五立面上富有标志性。
山水神秀,自然智慧
“水菩利萬物而不争。”水滴犹如滋养万物的起源,水有避高趋下的大原则,而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它都能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环境,与自然是最和谐的状态。一滴水就这样注入场地,荡漾,流动,伸展。山水有灵,一曲植物的生命之歌在博物馆丰富的空间中奏响,绽放。
在景观视线上,自然的大山大水均在场地上融会贯通。在地形上,建筑与地形等高线完美融合,让自然地面漫入建筑,室内外融为一体,达到万物和谐、万物融的状态,展现了大国崛起中大气而柔和的国家形象。
大型博物馆内既有展厅,又有温室,不同功能空间既有相对独立的要求又需要联系。本案用一个语汇将复杂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形象。木结构屋顶的图案仿佛自由延伸的叶脉或花瓣脉络。其中从不透明到透明的渐变,既体现了内部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让建筑仿佛一个自然灵动的生命体。
尊重场地气韵,连接三园景观
风与水的流动自然形成两条轴线。发展轴从主入口指向未来扩展部分,进而向室外展场和黑龙潭公园延伸,景观轴从北向南由树木园指向扶荔宫,自然形成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三园一体的整体格局。
三园为国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国博的建立为片区增添更多种质资源以及科普、展示等新功能,相互之间融合互补,形成大规模馆群落区。空间上,提取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的部分现状步行环路,与国博环线有机结合,让游客可以无障碍畅游国博片区,一次享受多重体验。
服务城市,创造城市魅力空间
用地与城市空间通过流畅的交通规划无缝衔接,导入鲜活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园区内机动车交通流线形成环路,使人流、货运和消防车能顺畅到达每个建筑出入口和消防扑救区。停车场内外分开,位置便捷。
一条植物主题花车巡游道将世界花园主题的室外展场串联成一个有故事的空间,在花车巡游之外,也可休闲、散步、慢跑、运动、宿营、品茗。博物馆展厅外的公共大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
气势宏大,弘扬生态文明
来自大地景观的复合通风遮阳屋面构成生态文明新地标。通过调研植物栖息地的气象数据,温室采用供暖系统和小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策略,避免集中空调系统,在展现植物美好的生命循环之余,也成为节能生态实践的示范点。
崭新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在建成后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将丰富每个日与夜的城市生活。山水神秀,智慧自然,敬请期待。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庄惟敏
建筑设计|任飞 屈小羽 沈锋 王钰 卓信成 贾精明 陈宏鹏 汤玉 杜爽 宋燕燕 许笑梅 徐灿
规划设计|胡林 杨思维 薛皓硕 陈章浩
结构设计|李征宇 张一舟
给排水设计|邵强
暖通设计|张菁华
电气设计|黄景峰
绿色建筑设计|刘加根 杨涤非 周添
参数化设计|黄蔚欣教授设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