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旧市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急需转型。通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个旧市特征和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个旧市应该选择多元复合转型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个旧市 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和实践开始的比我国早,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学者在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劳动力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7]。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许多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矿竭城衰”的危机,于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成为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主题。李文彦对我国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煤炭城市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1];周长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属性、结构及协调发展做了研究,认为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产业结构重型化、国有经济大型化、管理体制二元化、第三产业滞后化等特点[2];齐建珍和白翎通过对抚顺、阜新两个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认为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经济效益、劳动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型进行综合发展[3];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城市转型的战略[4,5]、接续产业的选择[6] 以及国外的转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7,8]等,以寻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以及如何实现转型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的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大量的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个旧、神木、府谷、铜川、白银、玉门、金昌、克拉玛依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每况愈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远远超过了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迫切需要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来对待。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难以为继,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大量主力矿山关闭,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介绍,到目前为止,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已有2/3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资源已经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生活受到影响,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全面凋敝。而且很多大型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吃肥丢瘦” 的现象普遍,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有效利用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增加值一般占GDP的三分之二以上,而第一、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产品结构中初中级工业产品占较大份额,产业链短,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因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例如一些矿业城市单一追求矿产量目标、单一抓矿产调出任务以及单一抓矿产采掘业,因而出现了单一的矿业工业结构,其产品的结构表现为以初级矿产品的基础原料为主的粗放型特征。
3.环境恶化
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兴,因矿而建,矿上建城,城下采矿,普遍存在着矿区塌陷、矿山废弃物堆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 万公顷,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坍塌、滑坡、地裂缝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全国煤矿每年排放的废水高达6 亿吨,废气1700亿立方米[9],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上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不难看出,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难点就是产业结构单一,一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枯竭,作为其依赖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必然萎缩,因此,产业结构转型与调整势在必行。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模式
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转型模式所得结果截然不同,一种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而另一种是资源枯竭、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可以将产业转型模式分为如下四种。
1.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通过对单一资源型城市原有的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纵向发展,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把“原料矿业”转化为“成品矿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以山东济宁市为例,其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后向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其具体做法就是发挥兖矿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机整合市内煤炭企业要素资源,围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产业链,主攻“醇、苯、酸、烯、油、肥”系列产品开发,逐步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
2.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是指资源型城市选择适合转型区域发展的产业,通过国家的力量,直接在该区域植入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制定鼓励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以日本九州为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替代产业(集成电路(IC)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IC产业的发展使九州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推动了九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新主导产业的扶持模式:是指通过对城市现有产业基础的考察,从中选取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并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运用区域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从而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的一种模式。如山东淄博,淄博市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地位巩固,新材料、医药、化纤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4.多元复合模式:是指以上这三种模式的综合运用。一般在转型的初期采用产业链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在转型的中后期,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为综合性城市。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实施了一系列的老区整治措施,新兴产业取代了传统的以煤、钢为主导的产业,关闭了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转型机构,制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并且将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执行,成功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尽管转型方式有诸多种,但是对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特定的资源型城市其转型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转型方式的选择往往扎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首先必须清楚的了解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参看表1),然后再根据资源型城市各自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转型模式。
表1 四种模式的比较
三、个旧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云南省个旧市矿产开采加工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矿业城市,以生产锡为主并产铅、 锌、铜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冶金工业城市,在世界上享有“锡都”美誉。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旧的锡矿砂资源迅速枯竭。 2002年,个旧市对矿区进行了治理整顿和资源整合,许多上市公司现代化的锡、铅、锌、铜加工基地,矿藏资源80% 靠外来,正在向高科技、好效益、低能耗、少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转型,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旧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仍需探讨和研究,其具体的发展现状表现为如下:
表2 2005-2012年个旧市三次产业结构表
数据来源:红河州个旧市统计局公布
表3 2005年和2010年规模以上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对比表
数据来源:红河州个旧市统计局公布
1.产业结构过度单一,资源依赖性强
个旧市是云南省典型的单一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其经济明显地表现为二、三、一结构,发展极不平衡。从2005-2012年个旧市三次产业结构表(其中2006年的数据缺失)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以有色金属开采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既是地区主导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从2010年与2005年的行业分布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仍然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2005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的比重为79.9%,2010年上升到92.1%,比2005年增加了12.2个百分点。
由于个旧市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并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第二产业,又几乎全被国有经济所垄断,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个旧市的企业基本都是为矿山建设配套而设立,产业集中在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源依赖性强,其他支柱产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拥有的企业个数就太少,而过度集中的国有经济就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其他经济成分的生存空间变的极小,因此城市经济结构自身调节的弹性也就很小,如果矿业不景气,就会导致地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
通过观察表3以及对个旧市产业结构其他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个旧市的产业还存在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下面用更直接的数据说明:2011年个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0亿元,其中:轻工业2.9亿元,增长30.4%;重工业81.1亿元,增长15.2%。在全市19大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的77.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的5.4%(红河州个旧统计局公布)。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仍然没有改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工业格局,没有摆脱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束缚。
3.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以锡矿资源及采矿、冶炼、加工而闻名的个旧市,多年来的采选矿使该地区的地表遗留下许多采空区,采选后的尾矿堆积量和堆积点日益增多,造成矿区四周及市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每年雨季的到来,大量泥沙就会从采空区涌入市区淤塞排水通道,带来洪灾隐患,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破坏和影响,曾发生过毁坏耕地近万亩,冲毁河道数千米、房屋575间,殃及164万人。在专家对个旧矿区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个旧锡矿区废弃地土壤肥力缺乏,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退化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蔬菜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使蔬菜食用部分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个旧市的生态环境亟需综合治理。
四、个旧市产业转型模式探讨和发展建议
(一) 个旧市产业转型模式探讨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转型经验,并依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参考表1)和个旧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应该选择比较适合的多元复合转型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个旧市在长期发展中过度的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其他产业大都依附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其他产业也将无法生存;二是个旧市并没有在资源的最佳时机即成熟期(中国矿业年鉴将矿山开采年限20-50年为成熟期,而个旧市矿产的开采约有2000年的历史)进行转型,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后备矿产资源不多的情况下开始尝试转型,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这种环境下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转型方式。
首先在转型初期应采用产业链延伸模式。个旧市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主导产业,但产业链条短,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因此个旧市必须在原有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将主导产业由有色金属采选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转型,延长有色金属特别是锡矿的产业链,并加强对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探索培育。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领域集中在①锡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群②依托除锡以外其他有色金属的产业优势③将以铋、钹、镓等稀贵金属产业为主的固废资源综合回收这三个方面。
其次在转型的中后期,当有色金属深加工业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后,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新型产业植入模式或者新主导产业的扶植模式,发展具有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该产业的重点扶植以及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逐渐改变完全依赖锡等有色金属开采的局面,最后使矿业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在选择接替代产业时,一方面要应充分发挥作为龙头企业云锡集团的带头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又有自主知识产业并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壮大木棉、茶叶、草乌、牛奶等为原料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将生物资源开发培育成个旧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还要学习俄罗斯的成熟经验,积极推进霞石产业的综合开发建设,将24亿吨的霞石矿产远景储量作为个旧市的后续产业。 (二)对个旧市产业转型的发展建议
为了使个旧市成功的转型,经济实现更好更快跨越发展,还应该注意从以下这几方面着力:
(1)优化个旧市的产业结构,提高一、三产业产值
根据前面对个旧市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个旧市存在严重的三产比例失调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一、三产业比重过小,特别是第一次产业农业。对于如何发展农业这里有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落实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改进和完善补贴方式,确保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走样,让农民更多地受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如居民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在财政和税费上提供一定支持,如对有一定发展潜力和规模的服务业企业进行政策指导以及人员岗位培训等,提高企业主和员工的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实现个旧服务业企业持续可协调发展。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产品开发力度,开发高新产品,拓展产品销路,努力打造企业的品牌,通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做好产业提升,要研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通过技术改良项目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努力实现产业高新化。
(3)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于个旧市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政府方面必须采取措施,停产整治那些排放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并且进一步加强控制污染源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生产企业进行坚决依法处置,以防环境继续恶化。企业方面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治理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对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资源进行开发,要真正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增长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文彦.煤炭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1978(1).
[2]周长庆.浅谈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4(5).
[3]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经济转型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刘力钢,罗元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 张宏军,高志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J ] . 干旱区地理,2005(6).
[6] 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徐周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41).
[8]陈学章.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9]刘玉宝 ,谷人旭.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
[10]赵西君,吴殿廷,戎鑫,何燕.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6).
[11]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12]岳顺之.山东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淄博、枣庄、济宁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4).
[13张德刚,刘艳红.个旧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个旧市 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和实践开始的比我国早,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学者在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劳动力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7]。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许多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矿竭城衰”的危机,于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成为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主题。李文彦对我国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煤炭城市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1];周长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属性、结构及协调发展做了研究,认为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产业结构重型化、国有经济大型化、管理体制二元化、第三产业滞后化等特点[2];齐建珍和白翎通过对抚顺、阜新两个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认为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经济效益、劳动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型进行综合发展[3];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城市转型的战略[4,5]、接续产业的选择[6] 以及国外的转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7,8]等,以寻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以及如何实现转型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的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大量的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个旧、神木、府谷、铜川、白银、玉门、金昌、克拉玛依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每况愈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远远超过了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迫切需要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来对待。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难以为继,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大量主力矿山关闭,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介绍,到目前为止,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已有2/3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资源已经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生活受到影响,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全面凋敝。而且很多大型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吃肥丢瘦” 的现象普遍,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有效利用率低。
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增加值一般占GDP的三分之二以上,而第一、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产品结构中初中级工业产品占较大份额,产业链短,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因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例如一些矿业城市单一追求矿产量目标、单一抓矿产调出任务以及单一抓矿产采掘业,因而出现了单一的矿业工业结构,其产品的结构表现为以初级矿产品的基础原料为主的粗放型特征。
3.环境恶化
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兴,因矿而建,矿上建城,城下采矿,普遍存在着矿区塌陷、矿山废弃物堆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 万公顷,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坍塌、滑坡、地裂缝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全国煤矿每年排放的废水高达6 亿吨,废气1700亿立方米[9],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上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不难看出,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难点就是产业结构单一,一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枯竭,作为其依赖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必然萎缩,因此,产业结构转型与调整势在必行。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模式
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转型模式所得结果截然不同,一种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而另一种是资源枯竭、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可以将产业转型模式分为如下四种。
1.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通过对单一资源型城市原有的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纵向发展,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把“原料矿业”转化为“成品矿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以山东济宁市为例,其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后向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其具体做法就是发挥兖矿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机整合市内煤炭企业要素资源,围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产业链,主攻“醇、苯、酸、烯、油、肥”系列产品开发,逐步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
2.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是指资源型城市选择适合转型区域发展的产业,通过国家的力量,直接在该区域植入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制定鼓励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以日本九州为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替代产业(集成电路(IC)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IC产业的发展使九州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推动了九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新主导产业的扶持模式:是指通过对城市现有产业基础的考察,从中选取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并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运用区域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从而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的一种模式。如山东淄博,淄博市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地位巩固,新材料、医药、化纤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4.多元复合模式:是指以上这三种模式的综合运用。一般在转型的初期采用产业链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在转型的中后期,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为综合性城市。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实施了一系列的老区整治措施,新兴产业取代了传统的以煤、钢为主导的产业,关闭了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转型机构,制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并且将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执行,成功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尽管转型方式有诸多种,但是对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特定的资源型城市其转型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转型方式的选择往往扎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首先必须清楚的了解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参看表1),然后再根据资源型城市各自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转型模式。
表1 四种模式的比较
三、个旧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云南省个旧市矿产开采加工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矿业城市,以生产锡为主并产铅、 锌、铜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冶金工业城市,在世界上享有“锡都”美誉。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旧的锡矿砂资源迅速枯竭。 2002年,个旧市对矿区进行了治理整顿和资源整合,许多上市公司现代化的锡、铅、锌、铜加工基地,矿藏资源80% 靠外来,正在向高科技、好效益、低能耗、少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转型,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旧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仍需探讨和研究,其具体的发展现状表现为如下:
表2 2005-2012年个旧市三次产业结构表
数据来源:红河州个旧市统计局公布
表3 2005年和2010年规模以上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对比表
数据来源:红河州个旧市统计局公布
1.产业结构过度单一,资源依赖性强
个旧市是云南省典型的单一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其经济明显地表现为二、三、一结构,发展极不平衡。从2005-2012年个旧市三次产业结构表(其中2006年的数据缺失)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以有色金属开采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既是地区主导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从2010年与2005年的行业分布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仍然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2005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的比重为79.9%,2010年上升到92.1%,比2005年增加了12.2个百分点。
由于个旧市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并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第二产业,又几乎全被国有经济所垄断,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个旧市的企业基本都是为矿山建设配套而设立,产业集中在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源依赖性强,其他支柱产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拥有的企业个数就太少,而过度集中的国有经济就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其他经济成分的生存空间变的极小,因此城市经济结构自身调节的弹性也就很小,如果矿业不景气,就会导致地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
通过观察表3以及对个旧市产业结构其他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个旧市的产业还存在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下面用更直接的数据说明:2011年个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0亿元,其中:轻工业2.9亿元,增长30.4%;重工业81.1亿元,增长15.2%。在全市19大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的77.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的5.4%(红河州个旧统计局公布)。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仍然没有改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工业格局,没有摆脱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束缚。
3.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以锡矿资源及采矿、冶炼、加工而闻名的个旧市,多年来的采选矿使该地区的地表遗留下许多采空区,采选后的尾矿堆积量和堆积点日益增多,造成矿区四周及市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每年雨季的到来,大量泥沙就会从采空区涌入市区淤塞排水通道,带来洪灾隐患,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破坏和影响,曾发生过毁坏耕地近万亩,冲毁河道数千米、房屋575间,殃及164万人。在专家对个旧矿区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个旧锡矿区废弃地土壤肥力缺乏,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退化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蔬菜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使蔬菜食用部分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个旧市的生态环境亟需综合治理。
四、个旧市产业转型模式探讨和发展建议
(一) 个旧市产业转型模式探讨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转型经验,并依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参考表1)和个旧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应该选择比较适合的多元复合转型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个旧市在长期发展中过度的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其他产业大都依附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旦资源枯竭,其他产业也将无法生存;二是个旧市并没有在资源的最佳时机即成熟期(中国矿业年鉴将矿山开采年限20-50年为成熟期,而个旧市矿产的开采约有2000年的历史)进行转型,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后备矿产资源不多的情况下开始尝试转型,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这种环境下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转型方式。
首先在转型初期应采用产业链延伸模式。个旧市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主导产业,但产业链条短,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因此个旧市必须在原有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将主导产业由有色金属采选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转型,延长有色金属特别是锡矿的产业链,并加强对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探索培育。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领域集中在①锡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群②依托除锡以外其他有色金属的产业优势③将以铋、钹、镓等稀贵金属产业为主的固废资源综合回收这三个方面。
其次在转型的中后期,当有色金属深加工业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后,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新型产业植入模式或者新主导产业的扶植模式,发展具有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该产业的重点扶植以及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逐渐改变完全依赖锡等有色金属开采的局面,最后使矿业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在选择接替代产业时,一方面要应充分发挥作为龙头企业云锡集团的带头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又有自主知识产业并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壮大木棉、茶叶、草乌、牛奶等为原料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将生物资源开发培育成个旧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还要学习俄罗斯的成熟经验,积极推进霞石产业的综合开发建设,将24亿吨的霞石矿产远景储量作为个旧市的后续产业。 (二)对个旧市产业转型的发展建议
为了使个旧市成功的转型,经济实现更好更快跨越发展,还应该注意从以下这几方面着力:
(1)优化个旧市的产业结构,提高一、三产业产值
根据前面对个旧市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个旧市存在严重的三产比例失调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一、三产业比重过小,特别是第一次产业农业。对于如何发展农业这里有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落实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改进和完善补贴方式,确保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走样,让农民更多地受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如居民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在财政和税费上提供一定支持,如对有一定发展潜力和规模的服务业企业进行政策指导以及人员岗位培训等,提高企业主和员工的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实现个旧服务业企业持续可协调发展。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产品开发力度,开发高新产品,拓展产品销路,努力打造企业的品牌,通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做好产业提升,要研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通过技术改良项目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努力实现产业高新化。
(3)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于个旧市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政府方面必须采取措施,停产整治那些排放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并且进一步加强控制污染源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生产企业进行坚决依法处置,以防环境继续恶化。企业方面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治理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对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资源进行开发,要真正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增长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文彦.煤炭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1978(1).
[2]周长庆.浅谈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4(5).
[3]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经济转型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刘力钢,罗元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 张宏军,高志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J ] . 干旱区地理,2005(6).
[6] 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徐周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41).
[8]陈学章.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9]刘玉宝 ,谷人旭.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
[10]赵西君,吴殿廷,戎鑫,何燕.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6).
[11]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12]岳顺之.山东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淄博、枣庄、济宁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4).
[13张德刚,刘艳红.个旧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