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道上,行话就是试金石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古玩真真假假,从古至今就是这么个卖法,京派语言通常叫做“懵买懵卖”。比较来说,成都俗语更为形象贴切——“隔着口袋买猫儿”。 此话一点儿不假。平日里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到了古玩市场,最不能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为什么?没有拿银子练就的眼睛,跟瞎子差不多。
  拿银子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在古玩市场买了打眼货,按照惯例,买家通常可以找卖家商量,把东西退还给人家。不过那不能是原款退还,起码要交货款的1/3当学费。买错了总得交点儿学费,这也算是一种市场规律。1/3是老规矩,现在一般也就只收10%。有人可能会说,买假了,还要给店家钱,这不是不讲理吗?古玩这行与其他行业都不一样,买假了,在其他行里面,责任在卖家。但古玩这行,买假了,主要责任在于买家——你瞪着大眼珠子都没看出来是假货,你干吗哪!这是其一。其二,你没钱就来学习古玩收藏,喝多了是不是?如果店家把真东西当假的卖给你了,拿拍卖上去一拍,花花地来银子,你能把赚来的钱主动给店家送一半吗?你能捡人家漏,人家就不能捡你的漏?再说古玩收藏或是大众收藏,你交了学费,最笨的起码也学会了一件东西的真假辨别。闲话少说,让您看看有多少行话跟学费有瓜葛。
  
  一眼货
  在古玩行当里面,不懂行话,不仅说明一个人外行,有时候还会闹出很多不愉快的事来。笔者就遇上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兄买了一件“乾隆青花”,满以为捡了个大漏,哪承想回家炫耀了半天,老婆一句话没说,第二天就拿着宝贝去找鉴定机构。鉴定专家都不拿正眼看,就说赶紧装起来吧,看着玩还是件不错的东西。他老婆说:“别介,大老远的来了,您给看看,万一要是真家伙,我们说不定还就当宝贝传下去啦。”专家说:“这东西,不用仔细看,一眼就知道,错不了。”
  这东西名字叫响缸,前几年拍卖会上的价得几十万。我哥们儿也听说过,这回真的撂眼前了,倒蒙了。他觉得既然叫响缸,那就一定得响,就跟卖家说:“您给盛上水,咱们试试。要是没有声音就拉倒。”水盛上小半缸,卖家先用双手在缸边上轻轻抚摸,没一两分钟,这屋子里、院子里回荡的音响,一阵比一阵大。我哥们儿都听傻了,不过他心里还明白,说:“你弄的我还是不信。我自己试试,行不?”卖家说:“怎么不行?你不试我还得让你试呢!不买没关系,就当大家一起玩个乐。”这哥们儿伸出双手,模仿着刚才卖家的样子轻轻地用手心在缸沿上搓了几下,随着他双手速度的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他心里这个高兴,以前听人家说,好多人碰上的响缸都不响,全是哑缸,这回让他遇上了真的,才十多万。他使出浑身的解数,把价砍到了十万元。
  可现在,看着老婆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那样子就像要拿着那个响缸朝他脑袋砸过来似的。记得当时买的时候,一朋友跟他说:“这响缸不像乾隆的,顶多也就是同治时候的。”哥们儿一想起这个,就跟老婆说:“不是乾隆的没关系,同治的也行。赔不了。”他老婆这个气呀,就差过去给他两耳刮子,暗想:我老公挣钱比谁都精,怎么买东西比谁都傻?这哥们儿看老婆这样子,只好冲到卖家那里,声言假一罚十。卖家问他:“我不是告诉你,这东西‘一眼货’吗?”我哥们儿愣了,什么一眼两眼的?卖家慢言细语地对他说:“‘一眼货’,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那你怎么没告诉我?”“一眼就看出来的东西,还用我告诉?”这哥们儿说:“我不管,市场都是假一罚十,你赔我100万。”
  卖家乐啦,问这是什么东西?
  “响缸。”
  “那它不响?”
  哥们儿说:“响,可它是假的。”
  卖家说:“这缸怎么是假的了?”
  “是乾隆的吗?”
  “那只能叫不够年份,缸可不是假的。”
  哥们儿也没辙了,说:“那你说怎么办吧?”卖家就给了一句话:“交学费吧。”
  “一眼货”,是一个歧义性的行话,既可以解释为一眼就能看出是真的,也可以解释成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上面那个卖家正是运用了这个行话的两面性,非常高明。
  古玩这东西,你不能说它是假的。一件瓷器,一件玉器,一件铜器,只要它们不是纸糊的,它就是瓷器,玉器,铜器。行话管这叫“作旧”,即指采用一定的仿制方法制作出来的“假古玩”,但是真器物。“旧仿、老仿”,是指清朝或民国时期的仿制古玩。“新仿”则指现当代的仿品。“高仿”为制作精良的全仿真古玩。
  
  年份、到代
  行话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里面,都是人们用来表明身份的一种标签。尤其是古玩收藏这一行,会不会说行话,懂不懂行话,说不说得好行话,对买卖双方都比较重要。恰如其分的一两句话,有时候往往比一堆话还管用,它会使古玩交易走上一个比较公平的平台。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古玩交易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信息都是不对等的,而且也没有惯例要求买卖双方必须拥有对等的交易信息。所以通常,卖家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了解买家的基本情况,从而判断自己把什么东西卖给对方。其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会不会说行话。这个会不会,不是简单地用嘴来说,不了解行话真正含义和暗藏的玄机者,往往说不好。
  老金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次,一个老板模样的胖男人,一进他的店,见迎门摆着的一尊佛像,张口就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就凭这一句话,老金就知道这家伙除了一肚子油水,啥都没有。他告诉胖男人,佛像是北魏的。胖男人又问:“北魏是什么时候?比唐代晚多了吧?”老金刚刚喝进嘴里的一口茶水,差点儿喷出来——整个一棒槌!要不是这两天店里面客人少,闲着也是闲着,谁有心思和这路人打岔?老金从柜台里取出一张中国历史年代表,指给那人看,北魏是什么时候。
  胖子一看明白,比唐代早。老金问那你说是什么时候的。胖子围着佛像转圈儿地看,说看不出什么时候的。老金心里说,连北魏都不知道,还能看出什么年份来?
  “北魏的值钱,还是唐代的值钱?”胖子很真认真地问老金。
  胖子说刚在别处买了一件唐代的金佛像,店主告诉他假不了,“保唐”。老金猜想胖子刚才也是这么个德行,行里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棒槌暴发户,钱多了烧得难受。可能胖子上学的时候,别的没记住,就记着唐代了。这也不能怪胖子,翻开中学历史课本看看,连个“北魏”的影子都不好找,“唐代”这俩字倒是一堆一堆的。老金本来也想把这件北魏的佛像卖给他,这种人的银子,不赚白不赚。可转念又一想,这么一棒槌,你要是蒙了他,明儿个他敢找人来砸你的店。算了吧,老金就如实跟他说,眼前这尊东西,是仿品中的精品。
  一句话,漏了自己是大外行。外行人的钱,最好赚。错了,他还得给你交学费。现在有的人专门赚这种钱,因为现在棒槌太多。
  问一件东西是什么时候的,一般都说“年份”,那么对于年份正确的古玩,行话叫“够年份”或“到代”。而对于新仿制的古玩,叫“看新”。对于争议较大的,一般说“看不准”。
  
  行话知多少
  有朋友问我古玩这行当里面到底有多少行话。行话之所以叫行话,不同于术语,可以大略统计出个一二三。不过,单就淘换古玩,辨别真伪这方面来说,大体有这样一些——
  判眼,就是您的新仿古玩,做得不是很地道。就像假冒伪劣里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后者在古玩里面就用这两字形容。
  动过手,这是一个标准的行话。古玩由于流传过程中出现损坏,严重了会影响卖点,于是人们会修复一下,让其看上去更完整一些。遇上这样的古玩,外行话说“东西修理过”,行里面就说“动过手”。
  卖相,这个词说的是一件古玩,年份不假,东西也好,但就是人们看着不好看。而有的新仿品很漂亮,很讨人喜欢,那么前者叫“没有卖相”,后者叫“卖相好”。这个行话反映的是市场交易。
  一枪打、一脚踢,这行话现在不多用,上了岁数的人爱用。它指古玩市场上精品、垃圾品一起卖。
  吃药,指的是到市场上淘换东西,本来是想买真东西,可结果却买了赝品。这个词在一定意义上和“走眼”“打眼”的意思差不多,不过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走眼”与“打眼”主要是说懂古玩的人,由于某种原因买了赝品。
  漏儿,买古玩时,卖主不懂,好东西没有定好价,行市不明,被买东西的人捡了便宜。从买东西的一方说叫“捡漏儿”,而从卖东西的一方说,就叫做“卖漏”了。
  捡漏儿,指卖的人不懂,或是不知道东西的真正价值,东西让眼力好的人买去了。
  此外还有“装棺材”“吃仙丹”“瞎活”“埋地雷”“包浆”等。
  古玩行话的作用,一是辨别身份,其次它也是一种语言技巧,我们看古玩行话的含义,绝大多数都比较含糊,所以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语言环境与市场氛围。另外,它在古玩交易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刘俊京,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书法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画艺术院书委会副主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等地展出,被海内外机构和个人广泛收藏。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北京市第三届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及北京市文联文艺作品最高奖;在第八届国展、第九届国展、第四届正书展、千人千作展等书法展中入
2012年9月18日,品质金旅,传“诚”万里,金旅客车全国新品推介会来到了辽宁朝阳。厦门金旅天骄车型、经典考斯特系列、雪狐系列客车,以及小金象专用校车是此次推介会的主角。2
早年广安门有个鞍子匠,姓杨,人称“小鞍儿杨”,河北省河间府人氏。光绪年间带着妻子来到京城,在广安门大街路北一杂院,租房住下,用自己的手艺谋生。这一带拴大车、养骆驼的多,而且杂院对门是家大车店,地方合适,用户扎堆。手艺好,东西地道,“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一年多的功夫,就成了“小鞍儿杨”。  能够成为品牌,料,用最好的榆木,不将就。鞍子板和鞍子梁,拼装结实,不开不裂不皮愣,角度合适,平。
乐夫,男,24岁,瑞典人。听过乐夫讲话的人,无不惊叹于他的语言天分。听说读写样样地道的京味儿普通话外,凡他所到之处的各省方言也能有模有样地来上一段儿。而听过乐夫唱歌的人,则无不被他清新纯净的嗓音和情到深处不自知的演绎方式所打动。这是一位用音乐洗涤心灵,用心灵表现音乐的寻梦者。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为一个寻求音乐梦想的人,在乐夫的童年,有着一件看似不起眼,却引领他走向音乐之路的重要的“小事”。
眼前的瓷坛,让时光回到了童年。  那时我家住在朝阳区东三环,也就是现在的京广中心北面。那里是一大片平房。  1969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放了学总跟着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儿,主要是跳皮筋和扔沙包。到了晚饭时间,家长们就在自家院子门口喊;“回家吃饭了!”我才蹦蹦跳跳回家,在院子里就闻到了香味儿,一看是烙葱花饼。因为不常吃到,所以格外香。用赵本山、宋丹丹小品里的话说,“那怎么说是特别好吃呢?那是相当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我家有位亲戚,住在钟楼后面的娘娘庙里,我从小就常和母亲去那儿串亲戚。亲戚家有两个和我年岁差不多的小哥哥,经常带着我在娘娘庙里玩。  有一次,我跑到一棵大树后面藏猫猫,差一点撞在一个老人身上。我站定身子才看到,原来是几个老人在树下乘凉。他们看到我,笑着拉住我的手,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说话时声音又尖又细,很刺耳。我怯生生地告诉了他们我的名字,抽出手撒腿就跑,背后老人们怪怪的笑声让我跑得更快了。  
原先看过一部名为《黄大仙》的电影,说闽南有个姓黄的老道,为了给百姓造福,以自己的鲜血润造苍生,尔后被称为黄大仙,受到了广大百姓的供奉。其实咱北京也有黄大仙,说起来上岁数的老北京并不陌生,就是黄鼠狼。  说黄鼠狼是仙,其实是出于迷信,其中也不乏杜撰炒作的意思。我姥姥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北京老太太,我小时候没少听她老人家讲故事,什么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兔儿爷给老百姓治病,牛郎织女天仙配啦,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