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技术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被视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为了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工作,各个高校都设立了教育技术中心。那么,当前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是否存在缺失呢?如果存在着缺失,我们架构什么样的功能模型,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概况
(一)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历史演变
我们通过浏览一些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站了解到,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演变而成:(1)通过合并学校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和实验中心,形成教育技术中心;(2)由原来的电教中心演变而来,这种演变方式也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演变过程,可以从这种合并模式看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子。由于教育技术中心从原来的电教中心、网络或者信息中心,实验中心合并或者单独发展而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沿用原来的体制,仍旧作为学校的教育辅助部门。这也可以从网页的链接上可以看出来,一般归到教育辅助部门这一类。
(二)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结构。
由相关调查可知,自2001年以来,教育技术中心人才队伍已明显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综合化”的特点。85%以上的教育技术人员年龄都处在25—4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6岁左右,这正好是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段和创造力发展的峰值年龄。学历层次上:近95%的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约28%的人员获得硕士学位。职称结构上:43%的人员具有中级职称,获得高级职称的有29%,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1.5∶1.07,教学系列、工程技术和其他系列的比例为11.1∶9.5∶1,职称结构呈现“枣核型”特点,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最大。[1]从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中心是有能力承担教学和科研的。
二、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缺失
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三层次结构模型,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具有教学辅助管理、教学、科研和监督协调教育技术运用等功能。我们围绕这四个功能,对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专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3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辅助管理、教学、科研和监督协调教育技术运用功能上存在着缺失。
(一)教学辅助管理功能的缺失。
从调查结果看,100%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辅助管理,可见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功能,也得到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认同。90%以上的老师都在从事硬件管理,只有不到30%的老师在做教学资源管理等,而且做得不很深入。可以看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辅助管理上还有缺失,要在日常一般硬件设备管理外,加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以及教学软性资源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更方便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功能的缺失。
对于教学功能,我们主要从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程、途径和教学工作量等几个方面来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40%的老师承担了教学任务,但所承担的课程都是以计算机和技术类等操作性的课程为主;在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选修课方面很少;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承担教育技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此外,教师主要是挂靠到其他教学单位,对承担的教学任务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三)科研功能的缺失。
从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是有承担科研能力的。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只有不到10%的人承担有课题,而且所承担的课题只是一些低层次的,几乎没有国家级的和省级的;另外从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写出的学术论文看,大多数像是一些工作总结和技术运用的心得体验。
(四)督促、协调运用教育技术功能的缺失。
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影响力主要看各部门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这也可以反映该学校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育技术中心肩负有宣传、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责任,从调查来看,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教学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上,而没有对本学校各系、部门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起到督促、协调作用。这个功能的缺失说明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没有在教育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上起到主导作用。
三、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架构
通过对当前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的分析,以及根据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要求,我们构建了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模型。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分为四部分: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督促、协调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功能。这四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基础,为教学和科研功能提供了实践土壤,也带动了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一方面吸取了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另一方面对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使教育技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通过教学和科研,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从只懂技术运用和管理的“匠人型”转变成懂技术、教学和科研的“三栖”人员,能适应教育技术的新发展,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一)教学辅助管理功能。
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日常教学设备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目前在教学设备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关键是如何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合理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另外,教学学辅助管理功能也为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督促学校教育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
(二)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一直以来是被教育技术中心弱化或者缺失的功能之一,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秘书长刘雍潜在“2004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作的题为《高校教育技术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教育技术中心不应该只是教辅单位,而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教育的主战场。”[2]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教学功能:1.与学校认识部门协调,定期做好本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工作;2.与教务部门协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如果学校开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者有相近专业的话,面向这样的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3.积极申报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教育技术中心教学的支撑点,扩大教育技术中心的影响力。
(三)科研功能。
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有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针对教育技术中心科研功能的缺失,我们首先要建设、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奖励制度,提高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进行科研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科研主干成员和科研助理,形成良好的科研梯队;最后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敢于申报一些国家级或者省级的重点课题。科研功能可以促进教学,科研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指导教育技术中心日常的教学辅助管理实践。
(四)督促、协调功能。
为了更好地推广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中心要建立针对各系部教育技术应用评价标准,并且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价各系部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做好督促、协调工作。
以上只是从宏观上架构了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模型,每个功能模块下具体项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和研究。此外,如何将架构好的功能模型运用到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的职能调整上,将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摆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完善其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蓉,谢百治.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4):77-78.
[2]万明高.论高校电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1996,(6):9-11.
一、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概况
(一)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历史演变
我们通过浏览一些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站了解到,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演变而成:(1)通过合并学校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和实验中心,形成教育技术中心;(2)由原来的电教中心演变而来,这种演变方式也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演变过程,可以从这种合并模式看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子。由于教育技术中心从原来的电教中心、网络或者信息中心,实验中心合并或者单独发展而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沿用原来的体制,仍旧作为学校的教育辅助部门。这也可以从网页的链接上可以看出来,一般归到教育辅助部门这一类。
(二)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结构。
由相关调查可知,自2001年以来,教育技术中心人才队伍已明显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综合化”的特点。85%以上的教育技术人员年龄都处在25—4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6岁左右,这正好是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段和创造力发展的峰值年龄。学历层次上:近95%的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约28%的人员获得硕士学位。职称结构上:43%的人员具有中级职称,获得高级职称的有29%,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1.5∶1.07,教学系列、工程技术和其他系列的比例为11.1∶9.5∶1,职称结构呈现“枣核型”特点,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最大。[1]从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中心是有能力承担教学和科研的。
二、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缺失
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三层次结构模型,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具有教学辅助管理、教学、科研和监督协调教育技术运用等功能。我们围绕这四个功能,对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专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3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辅助管理、教学、科研和监督协调教育技术运用功能上存在着缺失。
(一)教学辅助管理功能的缺失。
从调查结果看,100%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辅助管理,可见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功能,也得到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认同。90%以上的老师都在从事硬件管理,只有不到30%的老师在做教学资源管理等,而且做得不很深入。可以看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辅助管理上还有缺失,要在日常一般硬件设备管理外,加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以及教学软性资源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更方便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功能的缺失。
对于教学功能,我们主要从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程、途径和教学工作量等几个方面来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40%的老师承担了教学任务,但所承担的课程都是以计算机和技术类等操作性的课程为主;在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选修课方面很少;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承担教育技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此外,教师主要是挂靠到其他教学单位,对承担的教学任务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三)科研功能的缺失。
从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是有承担科研能力的。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只有不到10%的人承担有课题,而且所承担的课题只是一些低层次的,几乎没有国家级的和省级的;另外从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写出的学术论文看,大多数像是一些工作总结和技术运用的心得体验。
(四)督促、协调运用教育技术功能的缺失。
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影响力主要看各部门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这也可以反映该学校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育技术中心肩负有宣传、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责任,从调查来看,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教学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上,而没有对本学校各系、部门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起到督促、协调作用。这个功能的缺失说明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没有在教育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上起到主导作用。
三、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架构
通过对当前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的分析,以及根据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要求,我们构建了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模型。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分为四部分: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督促、协调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功能。这四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基础,为教学和科研功能提供了实践土壤,也带动了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一方面吸取了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另一方面对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使教育技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通过教学和科研,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从只懂技术运用和管理的“匠人型”转变成懂技术、教学和科研的“三栖”人员,能适应教育技术的新发展,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一)教学辅助管理功能。
教学辅助管理功能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日常教学设备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目前在教学设备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关键是如何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合理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另外,教学学辅助管理功能也为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督促学校教育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
(二)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一直以来是被教育技术中心弱化或者缺失的功能之一,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秘书长刘雍潜在“2004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作的题为《高校教育技术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教育技术中心不应该只是教辅单位,而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教育的主战场。”[2]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教学功能:1.与学校认识部门协调,定期做好本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工作;2.与教务部门协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如果学校开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者有相近专业的话,面向这样的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3.积极申报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教育技术中心教学的支撑点,扩大教育技术中心的影响力。
(三)科研功能。
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有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针对教育技术中心科研功能的缺失,我们首先要建设、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奖励制度,提高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进行科研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科研主干成员和科研助理,形成良好的科研梯队;最后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敢于申报一些国家级或者省级的重点课题。科研功能可以促进教学,科研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指导教育技术中心日常的教学辅助管理实践。
(四)督促、协调功能。
为了更好地推广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中心要建立针对各系部教育技术应用评价标准,并且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价各系部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做好督促、协调工作。
以上只是从宏观上架构了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功能模型,每个功能模块下具体项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和研究。此外,如何将架构好的功能模型运用到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的职能调整上,将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摆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完善其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蓉,谢百治.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4):77-78.
[2]万明高.论高校电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1996,(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