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电网设备与资产管理工作中,公司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下电网设备与资产管理的新模式、新课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办法》、优化《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流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系统固化流程为抓手,以促进生产精益化管理为重点,规范设备从投运、运行到退役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与关键点。将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达到设备资产的全过程管控。
【关键词】 生产信息系统;精益化管理;资产全过程管控
1 生产信息化各系统简介
1.1电网资源图形管理系统(GIS)
利用先进的GIS、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以信息可视化的崭新方式,把电网图形分层叠加在地形图上,实现了全部输配电线路、变电站、配电变压器的图形台帐可视化,对公司输电、变电、配电专业的设备图形信息、台帐信息、运行信息以及业务流程实行综合管理,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之间的交互查询,并为系统的高级应用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
公司全面深化应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设备管理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管理输变配电专业生产业务,贯穿于电力生产管理全过程。其中涵盖了基于GIS图形的设备台帐、缺陷信息、运行记录、设备检修、状态检修辅助决策、技改大修管理等9项管理模块,为规范各部门的生产运行和专业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信息共享和交换,为设备运行、检修和改造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3ERP系统
按照国网公司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推广使用ERP系统,以公司人财物核心资源为主线,通过一体化的应用,实现公司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基于PMS系统设备台帐的资产管理、运维成本、设备投运转资、退役报废等关键环节管控,管理设备资产数据。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保证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紧密相联,实现对生产环节设备管控及相关决策的辅助支撑。
2 深化应用生产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与目标
2.1深化应用生产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各类生产性设备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且呈现分布地域广、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以传统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依靠的管理方式难于实现现代化供电企业日益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为此公司与时俱进,积极进行科技投入,以信息化手段解决生产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等问题。
2.2深化应用管理生产信息系统的目标
以电网资源图形管理系统(GI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ERP系统三个信息系统为工具和重要支撑手段,对其进行深化应用,以系统固化流程为约束条件,规范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达到帐卡物实时一致的基础上,实现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
3 生产信息系统应用模式
3.1人力资源保证
公司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大检修”体系运作模式,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办法》,从本单位生产过程實际出发,修订《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生产过程中信息系统应用的各个流程,为生产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提供了有效地保障。
3.2设备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深化应用
3.2.1设备新投环节的深化应用
以设备投运为管控节点,投运前3天内完成新投设备的地理坐标定位和GIS系统内的图形信息绘制,通过GIS、PMS系统有效集成实现设备信息共享,在设备投运后十日内完善PMS系统中新投设备台帐信息。再由PMS系统与ERP系统进行设备台帐信息同步,并在ERP系统中为新设备建立资产卡片赋予暂估价值。通过以上三个信息系统关联应用,规范了设备新投与转资流程,明确了以设备投运为关键节点的管控过程,保证了新设备投运后实物资产与设备台帐一一对应和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
3.2.2设备运行阶段的深化应用
在运设备的管理以PMS系统为依托,以设备管理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来管理整体生产业务。
(1)以PMS系统固化流程和时间节点为约束条件来规范设备运维和检修的生产全过程,约束生产人员行为,使各项生产流程得以落实、固化,保障各项生产任务有序、按期执行、顺利执行,提高生产效率。
(2)以PMS系统为平台,根据运行数据、缺陷数据等基础信息,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反映设备健康水平与运行状态,提供辅助检修策略,并为设备大修、技改和电网改造等项目的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3.2.3退役报废设备阶段的深化应用
利用PMS、ERP系统的衔接,强化设备资产管控,深化过程管理,对设备全过程进行监督。在PMS系统设备台帐、ERP系统资产台帐管理的基础上,管控设备退役报废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设备报废,使资产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也可以通过资产价值和设备使用年限的比较分析,有效反映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同时为生产环节提供有效地反馈信息。
3.2.4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
通过设备投运、运行、退役报废全过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保证了设备实物与资产的实时对应,突出了生产环节的资本管理,体现了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的高效性、实用性和必要性。
3.3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与生产指标管控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3.1抓住核心环节,明确检查方式
以设备投运信息为依据,由运维检修部生产信息化专工检查设备录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并组织相关人员检查设备信息的准确性。对于运行检修类数据,主要以现场运行记录和调度记录为依据,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及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等。
3.3.2系统管控与生产指标有机结合
以生产指标为指导,信息化系统为指标承载平台,关键点管控为手段,通过有机的结合,将生产指标进行职责分解,使生产过程得到有效地规范,体现了生产管理的规范化。
4 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的效果
4.1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
借助生产信息化系统(GIS、PMS、ERP),实现了公司生产管理“四统一”(数据规范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工作标准统一、职责分工统一),固化了工作计划、缺陷处理、状态检修等关键业务管理标准和流程,逐步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提高了综合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生产管理化水平。
4.2推进状态检修,建立精益化管理体系
公司深入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建立以设备状态管理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体系,将设备状态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工程立项、物资采购、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同时,公司依托设备状态评价,搭建设备状态管理体系并覆盖到各生产班组,持续完善设备运行分析和评价。基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设备状态管理的集中监控与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常态化管理。
4.3深化系统应用,提升生产指标
公司以生产信息化系统为工具,以固化流程为抓手,对设备新投、运行维护、退役报废环节中与生产指标相关的关键点进行管控,实现了设备、资产信息数据准确、维护及时、实时一致,提升了设备与资产对应率等同业对标指标,反映了公司生产过程规范化管理的成果。
【关键词】 生产信息系统;精益化管理;资产全过程管控
1 生产信息化各系统简介
1.1电网资源图形管理系统(GIS)
利用先进的GIS、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以信息可视化的崭新方式,把电网图形分层叠加在地形图上,实现了全部输配电线路、变电站、配电变压器的图形台帐可视化,对公司输电、变电、配电专业的设备图形信息、台帐信息、运行信息以及业务流程实行综合管理,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之间的交互查询,并为系统的高级应用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
公司全面深化应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设备管理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管理输变配电专业生产业务,贯穿于电力生产管理全过程。其中涵盖了基于GIS图形的设备台帐、缺陷信息、运行记录、设备检修、状态检修辅助决策、技改大修管理等9项管理模块,为规范各部门的生产运行和专业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信息共享和交换,为设备运行、检修和改造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3ERP系统
按照国网公司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推广使用ERP系统,以公司人财物核心资源为主线,通过一体化的应用,实现公司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基于PMS系统设备台帐的资产管理、运维成本、设备投运转资、退役报废等关键环节管控,管理设备资产数据。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保证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紧密相联,实现对生产环节设备管控及相关决策的辅助支撑。
2 深化应用生产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与目标
2.1深化应用生产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各类生产性设备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且呈现分布地域广、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以传统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依靠的管理方式难于实现现代化供电企业日益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为此公司与时俱进,积极进行科技投入,以信息化手段解决生产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等问题。
2.2深化应用管理生产信息系统的目标
以电网资源图形管理系统(GI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ERP系统三个信息系统为工具和重要支撑手段,对其进行深化应用,以系统固化流程为约束条件,规范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达到帐卡物实时一致的基础上,实现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
3 生产信息系统应用模式
3.1人力资源保证
公司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大检修”体系运作模式,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办法》,从本单位生产过程實际出发,修订《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生产过程中信息系统应用的各个流程,为生产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提供了有效地保障。
3.2设备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深化应用
3.2.1设备新投环节的深化应用
以设备投运为管控节点,投运前3天内完成新投设备的地理坐标定位和GIS系统内的图形信息绘制,通过GIS、PMS系统有效集成实现设备信息共享,在设备投运后十日内完善PMS系统中新投设备台帐信息。再由PMS系统与ERP系统进行设备台帐信息同步,并在ERP系统中为新设备建立资产卡片赋予暂估价值。通过以上三个信息系统关联应用,规范了设备新投与转资流程,明确了以设备投运为关键节点的管控过程,保证了新设备投运后实物资产与设备台帐一一对应和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
3.2.2设备运行阶段的深化应用
在运设备的管理以PMS系统为依托,以设备管理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来管理整体生产业务。
(1)以PMS系统固化流程和时间节点为约束条件来规范设备运维和检修的生产全过程,约束生产人员行为,使各项生产流程得以落实、固化,保障各项生产任务有序、按期执行、顺利执行,提高生产效率。
(2)以PMS系统为平台,根据运行数据、缺陷数据等基础信息,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反映设备健康水平与运行状态,提供辅助检修策略,并为设备大修、技改和电网改造等项目的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3.2.3退役报废设备阶段的深化应用
利用PMS、ERP系统的衔接,强化设备资产管控,深化过程管理,对设备全过程进行监督。在PMS系统设备台帐、ERP系统资产台帐管理的基础上,管控设备退役报废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设备报废,使资产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也可以通过资产价值和设备使用年限的比较分析,有效反映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同时为生产环节提供有效地反馈信息。
3.2.4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
通过设备投运、运行、退役报废全过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保证了设备实物与资产的实时对应,突出了生产环节的资本管理,体现了设备资产全过程管控的高效性、实用性和必要性。
3.3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与生产指标管控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3.1抓住核心环节,明确检查方式
以设备投运信息为依据,由运维检修部生产信息化专工检查设备录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并组织相关人员检查设备信息的准确性。对于运行检修类数据,主要以现场运行记录和调度记录为依据,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及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等。
3.3.2系统管控与生产指标有机结合
以生产指标为指导,信息化系统为指标承载平台,关键点管控为手段,通过有机的结合,将生产指标进行职责分解,使生产过程得到有效地规范,体现了生产管理的规范化。
4 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的效果
4.1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
借助生产信息化系统(GIS、PMS、ERP),实现了公司生产管理“四统一”(数据规范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工作标准统一、职责分工统一),固化了工作计划、缺陷处理、状态检修等关键业务管理标准和流程,逐步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提高了综合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生产管理化水平。
4.2推进状态检修,建立精益化管理体系
公司深入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建立以设备状态管理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体系,将设备状态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工程立项、物资采购、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同时,公司依托设备状态评价,搭建设备状态管理体系并覆盖到各生产班组,持续完善设备运行分析和评价。基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设备状态管理的集中监控与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常态化管理。
4.3深化系统应用,提升生产指标
公司以生产信息化系统为工具,以固化流程为抓手,对设备新投、运行维护、退役报废环节中与生产指标相关的关键点进行管控,实现了设备、资产信息数据准确、维护及时、实时一致,提升了设备与资产对应率等同业对标指标,反映了公司生产过程规范化管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