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即:导语引趣、读说激趣、悟美知趣、直观生趣、语言传趣、想象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乐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之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是
门艺术,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1、导语引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
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下面仅举数例:
1.1 设疑激思式。如教授《斜塔上的实验》,可提问:谁在斜塔上做实验?为什么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这样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1.2 以歌传情式。如教授《春》,一上课,教师先问,同学们会唱《春天在那里》这首歌吗?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口昌歌的小黄鹂……”然后用“春天在哪里”练习说话,这样的开场白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1.3 名言启迪式。如教授《热爱生命》,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然后有感情地背诵保尔的一段哲理性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对生命价值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无疑这有利于学生移情入文,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2、读说激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读说的机会,借此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朗读和说话能力.满足其心理需求。
具体做法,每节课中都设计一定量的朗读和分析讨论,然后请学生自由评说朗读效果和个性化感悟。精彩的评说,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这样,同学们热情高涨,使整节课精彩纷呈。
3、悟美知趣。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春》、《济南的冬天》、《夏》等,教师可通过形、色、声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景色之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背影》、《最后一课》、《小橘灯》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与人物的感情产生积极的、健康的共鸣,这样以情品文,就可促进思维,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
4、直观生趣。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列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问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5、语言传趣。言为心声,无论是简单的赢观教具,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其作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使人愉快轻松、精神振奋,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若教师语音不准、词汇贫乏、语无伦次、枯燥呆板或声嘶力竭,那是不可能清晰明快地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内容的,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多么有益的影响。”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6、想象致趣。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具有生动和逼真的特点。因此,想象十分活跃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绯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揣摩各类文章中的形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创造一定条件让学生去想,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对创造性的想象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由抓意象进入曲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曲的意蕴。可让学生由“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感知作者所处环境,发挥想象,在大脑中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还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再现情境,进而体会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乐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之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是
门艺术,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1、导语引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
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下面仅举数例:
1.1 设疑激思式。如教授《斜塔上的实验》,可提问:谁在斜塔上做实验?为什么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这样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1.2 以歌传情式。如教授《春》,一上课,教师先问,同学们会唱《春天在那里》这首歌吗?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口昌歌的小黄鹂……”然后用“春天在哪里”练习说话,这样的开场白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1.3 名言启迪式。如教授《热爱生命》,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然后有感情地背诵保尔的一段哲理性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对生命价值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无疑这有利于学生移情入文,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2、读说激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读说的机会,借此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朗读和说话能力.满足其心理需求。
具体做法,每节课中都设计一定量的朗读和分析讨论,然后请学生自由评说朗读效果和个性化感悟。精彩的评说,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这样,同学们热情高涨,使整节课精彩纷呈。
3、悟美知趣。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春》、《济南的冬天》、《夏》等,教师可通过形、色、声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景色之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背影》、《最后一课》、《小橘灯》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与人物的感情产生积极的、健康的共鸣,这样以情品文,就可促进思维,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
4、直观生趣。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列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问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5、语言传趣。言为心声,无论是简单的赢观教具,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其作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使人愉快轻松、精神振奋,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若教师语音不准、词汇贫乏、语无伦次、枯燥呆板或声嘶力竭,那是不可能清晰明快地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内容的,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多么有益的影响。”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6、想象致趣。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具有生动和逼真的特点。因此,想象十分活跃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绯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揣摩各类文章中的形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创造一定条件让学生去想,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对创造性的想象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由抓意象进入曲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曲的意蕴。可让学生由“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感知作者所处环境,发挥想象,在大脑中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还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再现情境,进而体会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