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施叔青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其不断迁徙的经历带来了身份的模糊性,也使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意蕴和多重文化特色,因而其创作被称为“施叔青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叔青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其不断迁徙的经历带来了身份的模糊性,也使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意蕴和多重文化特色,因而其创作被称为“施叔青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施叔青作品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题材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其后期两部大河小说尤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及港台有关施叔青小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形成对施叔青研究的较为系统的认知.
其他文献
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是一个有着特殊生命际遇的群体.这个群体承载了父辈一代和自身一代共同的关乎历史、族群、自我的“集体记忆”.他们以文字为记忆媒介,在超越时空背景的记
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战败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裹胁上百万人撤退台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国民党残余势力撤退台湾后在台湾实行“戒严”,两岸开始了长达38年的隔绝
传统文艺的危机,在本质上即场域危机.从内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内在的生命力不断衰减,危及场域存续;从外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被经济场不断挤压,在文化系统中边缘化,逐渐从人们
在作为知识谱系的“80年代”中,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文学史编写是个能够以小见大的命题,它沉淀了新时期文学界有关“现代化”与艺术审美的想象.历史地看,在影响80年代乃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