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这种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如何实施合作交流学习,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缺乏理性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学习,需要我们去理性思索与探讨。下面结合自己经历多年实
践谈几点看法。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感受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条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要适当放权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质疑、讨论、交流,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条件具备了,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把握好交流合作的内容和时机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一些教师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一些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合作交流过程出现冷场现象,无功而返。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好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浪费时间;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讨论之前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及时监控合作交流学习过程
老师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走一走,问一问,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来做判断,必要时教师及时介入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成杂乱无章,甚至是盲目的。教师要做好顾问和参谋,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三、培养学生“三会”,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讨论后,教师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虚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抓住别人发言的重点,会评价别人的发言;二是学会提出疑问,弄不明白的时候,请求对方做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和责任分工,能根据别人的观点,进一步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老师要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已的意见被批评,敢于积极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观点,哪怕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让学生才能心无顾虑,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才能相互理解与沟通,互相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与发现,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于个性的学习活动,它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进程,恰当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联通:717300陕西省子长县齐家湾中学)
践谈几点看法。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感受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条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要适当放权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质疑、讨论、交流,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条件具备了,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把握好交流合作的内容和时机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一些教师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一些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合作交流过程出现冷场现象,无功而返。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好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浪费时间;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讨论之前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及时监控合作交流学习过程
老师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走一走,问一问,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来做判断,必要时教师及时介入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成杂乱无章,甚至是盲目的。教师要做好顾问和参谋,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三、培养学生“三会”,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讨论后,教师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虚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抓住别人发言的重点,会评价别人的发言;二是学会提出疑问,弄不明白的时候,请求对方做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和责任分工,能根据别人的观点,进一步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老师要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已的意见被批评,敢于积极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观点,哪怕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让学生才能心无顾虑,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才能相互理解与沟通,互相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与发现,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于个性的学习活动,它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进程,恰当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联通:717300陕西省子长县齐家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