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数学教学的合作交流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这种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如何实施合作交流学习,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缺乏理性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学习,需要我们去理性思索与探讨。下面结合自己经历多年实
  践谈几点看法。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感受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条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要适当放权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质疑、讨论、交流,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条件具备了,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2、把握好交流合作的内容和时机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一些教师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一些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合作交流过程出现冷场现象,无功而返。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好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浪费时间;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讨论之前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及时监控合作交流学习过程
  
  老师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走一走,问一问,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来做判断,必要时教师及时介入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成杂乱无章,甚至是盲目的。教师要做好顾问和参谋,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三、培养学生“三会”,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讨论后,教师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虚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抓住别人发言的重点,会评价别人的发言;二是学会提出疑问,弄不明白的时候,请求对方做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和责任分工,能根据别人的观点,进一步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老师要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已的意见被批评,敢于积极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观点,哪怕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让学生才能心无顾虑,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才能相互理解与沟通,互相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与发现,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于个性的学习活动,它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进程,恰当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联通:717300陕西省子长县齐家湾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农民工进城打工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子女就读问题。我校的打工子女也是越来越多,已经快要成一所专门接收打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了。  新课程的核心是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是对我校物理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农村的初中学生具有的学习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
期刊
未来世界是孩子的世界,因而持之以恒地抓好德育工作可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为学生成为一个守法公民奠定基础。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可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那么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创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呢?     一、上好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要阵地。学习课本内容时,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涉入事件之中,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培养情感。比如:
期刊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也精彩。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这一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听课孩子和教师们的心灵共振。支玉恒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是“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他着眼整体,思路清晰,依次渐进。纵观支老师的整堂课,轻预设,重生成,教法简单却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目标,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来说科学探究应经历四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在新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巧妙地渗透了这一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体验经历和情感。  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引导,使这一教学目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关键词】兴趣 设计 思维
期刊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经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 如“一物
期刊
许多数学题的条件被隐藏于题设中,含而不露,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受知识经验的局限,思维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致使许多数学问题得不到完整的解答。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具有隐形条件的数学题,让学生尝试失败,从错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能力。    一.隐含判别式    例1.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的两实根之积等于,求的值。(2006年南通市中考)  解析: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
期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历史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突出形象性。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生动,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上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各个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教师要从整个组织教学入手,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要实现化学课堂优化教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渊博的专业知识,熟悉教学大纲,透彻教材编排意图    高素质的人才来源于高素质教师的培育,只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学
期刊
中考作文是对学生运用知识和文字驾驭能力的考查。许多同学的作文写出来了, 从结构安排上,从语言上都没有什么错误,可就是作文不好看,不生动,不感人,得不了高分。其实,考场作文要创新,要出彩,切忌重复过去,切忌重复别人。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只有出彩才能感染和吸引阅卷者拿高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耳目一新的考场作文呢?本人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一、精心选材    前人常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