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04年11月16日CNNIC发布的第二次《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中显示 :41.8%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通过网上支付的方式进行付款。对于众多的网上商家而言,网上支付也是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其他传统的支付方式如银行汇款、邮政汇款等,都需要购买者去银行或邮局办理烦琐的汇款业务;而如果采用货到付款方式,又给商家带来了一定风险和昂贵的物流成本。因此,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要素之一,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在线支付的后台支撑,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和国内电子商务有着相辅相成的效用。从1996年6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开始,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正式建立网站的商业银行达到了40多家,开展网上交易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达30家。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企业客户数量超过6万。到2004年年底,国内网上银行的总交易额接近20万亿元,企业客户总数超过10万户,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网上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
工商银行截至2004年11月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已经突破了50亿元大关,其中B2C交易额达到21.67亿元,交易笔数达到920.3万笔,B2B交易额达到28.89亿元,交易笔数达1.2万笔,工商银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我们应该对如此好的业绩而欢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安全。
近两年,国内外有关网上银行安全的事故频发。
2003年下半年,香港先后发现有不法人士伪冒东亚、花旗、汇丰、宝源投资及中银国际的网站,更为震惊的是他们声称能替投资者在中银国际证券开设账户。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初,湖南长沙发生国内首例利用木马病毒盗窃网络银行资金案,两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利用植入的黑木马病毒窃取到多名受害人的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账户及密码,先后从中支取8万余元。
2004年4月到6月,江民反病毒研究中心接连截获“网银大盗”、“网银大盗Ⅱ”和“网银大盗Ⅲ”,这是专偷银行账号和密码的木马病毒,也是我国出现的首例专门针对网上银行和首次有“成功案例”的病毒,截止该病毒作者8月份被捕时,该罪犯已利用它成功窃取了现金4.8万元。
最近的就是2004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了有人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假的中国银行网站,行标、栏目、新闻、地址,样样齐全。经调查,这个网站有窃取储户卡号与密码等相关资料的嫌疑。第二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市民致电央视,称他因为登陆了这个假网站,卡里的2.5万元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假中国银行网站新闻播出后,一时间网上银行安全话题成为评论的焦点。
此后不久,“安全用网银宣传年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把2005年定位安全用网银宣传年的第一年,国内各大银行无一缺席,还包括几家外资银行。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中央台的力量,同时也为广大的网上消费者担心。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事关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景,同时也决定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密码泄漏”和“冒充站点”是威胁当前网上银行的两大重要隐患。做好网上银行安全工作,绝非网上银行一家之责,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银行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消除网上银行安全之忧。在技术手段上,银行需要在用户认证方面进一步改进,大力探索数字证书、虹膜、指纹等新型安全认证方式,来加强客户终端的安全。网上交易的安全链条并非银行一家,还需商户配合。用户可以在自己网站编码中加入一些网上购物的安全认证组件程序,千万不要偷懒,一个细小的疏忽可能会给客户带来重大的损失。
虽然安全用网银总有些不如意,但这只占整体的很小部分,媒体播报的都是极少数,却在无形中被夸大。中国的电子商务前进的车轮是无人能阻挡的。
作为在线支付的后台支撑,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和国内电子商务有着相辅相成的效用。从1996年6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开始,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正式建立网站的商业银行达到了40多家,开展网上交易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达30家。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企业客户数量超过6万。到2004年年底,国内网上银行的总交易额接近20万亿元,企业客户总数超过10万户,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网上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
工商银行截至2004年11月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已经突破了50亿元大关,其中B2C交易额达到21.67亿元,交易笔数达到920.3万笔,B2B交易额达到28.89亿元,交易笔数达1.2万笔,工商银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我们应该对如此好的业绩而欢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安全。
近两年,国内外有关网上银行安全的事故频发。
2003年下半年,香港先后发现有不法人士伪冒东亚、花旗、汇丰、宝源投资及中银国际的网站,更为震惊的是他们声称能替投资者在中银国际证券开设账户。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初,湖南长沙发生国内首例利用木马病毒盗窃网络银行资金案,两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利用植入的黑木马病毒窃取到多名受害人的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账户及密码,先后从中支取8万余元。
2004年4月到6月,江民反病毒研究中心接连截获“网银大盗”、“网银大盗Ⅱ”和“网银大盗Ⅲ”,这是专偷银行账号和密码的木马病毒,也是我国出现的首例专门针对网上银行和首次有“成功案例”的病毒,截止该病毒作者8月份被捕时,该罪犯已利用它成功窃取了现金4.8万元。
最近的就是2004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了有人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假的中国银行网站,行标、栏目、新闻、地址,样样齐全。经调查,这个网站有窃取储户卡号与密码等相关资料的嫌疑。第二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市民致电央视,称他因为登陆了这个假网站,卡里的2.5万元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假中国银行网站新闻播出后,一时间网上银行安全话题成为评论的焦点。
此后不久,“安全用网银宣传年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把2005年定位安全用网银宣传年的第一年,国内各大银行无一缺席,还包括几家外资银行。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中央台的力量,同时也为广大的网上消费者担心。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事关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景,同时也决定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密码泄漏”和“冒充站点”是威胁当前网上银行的两大重要隐患。做好网上银行安全工作,绝非网上银行一家之责,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银行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消除网上银行安全之忧。在技术手段上,银行需要在用户认证方面进一步改进,大力探索数字证书、虹膜、指纹等新型安全认证方式,来加强客户终端的安全。网上交易的安全链条并非银行一家,还需商户配合。用户可以在自己网站编码中加入一些网上购物的安全认证组件程序,千万不要偷懒,一个细小的疏忽可能会给客户带来重大的损失。
虽然安全用网银总有些不如意,但这只占整体的很小部分,媒体播报的都是极少数,却在无形中被夸大。中国的电子商务前进的车轮是无人能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