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中职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来贯彻落实。本文就什么是职业素质、为何要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如何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职业素质 培养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中职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来贯彻落实。
一、什么是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二、为何要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1.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这必然加剧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与知识的结合程度达到了新的水平,知识型劳动者将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角。历史的实践、时代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然而,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却远不容乐观。在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参评4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总体排名第31位。可见目前我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瓶颈之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
据统计,“十五期间”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为社会输送了2200多万名毕业生。因此这些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实际劳动的毕业生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2.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加大了就业压力。从目前劳动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过去那种“一技定终身”的职业模式和“终身职业”已不复存在。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谈得上学生个体发展,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具备这些素质,才是对学生负责。
3.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如何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1.加强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实行校企联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校能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量身裁衣”,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企业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告知学校。针对企业急需的人,学校尽早进行教学、储备,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缩短人才的适应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新时期企业精神之一,“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日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其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目前,随着中职教育生源不断扩大,学生素质下降,加上这些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再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中不少人缺乏团队意识,为人处事,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而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预先踏足社会,了解将来所要走的路大致的轮廓,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
在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的同时,职业学校还应该群策群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比如通过文化艺术节和技能节,把说教性极强的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学生能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每个企业的人才的构成都呈现“金字塔”形的特点,职业中学所培养的正是处于“金字塔”中下部的人才,一个企业能否长盛不衰,根基的稳固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经济、新形势下,职业中学如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出一批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优秀的、合格的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职业素质 培养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中职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来贯彻落实。
一、什么是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二、为何要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1.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这必然加剧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与知识的结合程度达到了新的水平,知识型劳动者将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角。历史的实践、时代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然而,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却远不容乐观。在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参评4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总体排名第31位。可见目前我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瓶颈之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
据统计,“十五期间”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为社会输送了2200多万名毕业生。因此这些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实际劳动的毕业生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2.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加大了就业压力。从目前劳动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过去那种“一技定终身”的职业模式和“终身职业”已不复存在。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谈得上学生个体发展,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具备这些素质,才是对学生负责。
3.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如何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1.加强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实行校企联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校能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量身裁衣”,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企业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告知学校。针对企业急需的人,学校尽早进行教学、储备,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缩短人才的适应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新时期企业精神之一,“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日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其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目前,随着中职教育生源不断扩大,学生素质下降,加上这些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再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中不少人缺乏团队意识,为人处事,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而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预先踏足社会,了解将来所要走的路大致的轮廓,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
在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的同时,职业学校还应该群策群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比如通过文化艺术节和技能节,把说教性极强的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学生能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每个企业的人才的构成都呈现“金字塔”形的特点,职业中学所培养的正是处于“金字塔”中下部的人才,一个企业能否长盛不衰,根基的稳固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经济、新形势下,职业中学如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出一批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优秀的、合格的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