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啃老啃谁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前,公司濒临倒闭,一时间工作无着,又赶上买了新车,万般无奈中,还是向父母伸出了手。
  一直以独立自居的我也走上啃老的行列,突然也就理解了80后啃老族的难处。不谈极少数毫无底限的纯粹“米虫”,因为时代不同,日子艰辛,本就初建尚不坚实的小家,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充满危险。
  在父辈的成长史中,人口流动还不普遍,贫富差距也不悬殊,人只要进了工厂就能干一辈子,不存在失业、转行、下岗等等变故。诱惑不多,人的欲望就不强,也没有投资观念,结婚对许多人来说,既意味着青春的结束,又意味着一种稳固不变生活模式的开始。
  到了我们结婚生子时,这种“平稳”被打破了。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在初期状态都是活泼的、易碎的、缺乏安全感的。啃老,实则是在通过父母的帮助来克服这段生活的艰辛和动荡,让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态上稳定下来。
  也许前辈会恨我们虚荣,但虚荣的背面是什么?是我们也在通过一切手段改变生活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可以不攀比,但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孤悬于海外。
  买房、买车、换房、换车,在这些生活梦想中,改善生活质量只是目的之一,而通过投资改变生活,才是重要的目的。有钱就买房,没钱就别买房,最后房价越来越贵,父母留下的“养老钱”日趋缩水,最后也许没有房子也养不起老,这个钱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去“啃”?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在“家里的钱怎么花”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任。
  我们也必须去尊重社会大环境来生活。
  如果是下午4点,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小学前看看那些白发苍苍等候在门外的老人,也许你会批评年轻的父母,可他们大多这个时间还在单位,
  他们就是抽不出时间。如果你谴责接送的作法,家长会说:别人都接送,我们不接怎么办?
  我们的社会生活一直是从众的生活,虽然各家的日子略有差别,但在生活的细处,我们有公共的规范和共有的生存模式。
  因此,我们才不孤离。
  不吃老人的、不喝老人的,不让老人带孩子,也不搜刮老人的退休金……这种独立的人格当然值得尊敬,但在这种生活的背后,是把羽翼未丰的年轻人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困境中。
  难以想象,一个生病随便贴一剂膏药、挂一瓶消炎药、不敢请假不敢向家人诉说的人,他会感恩于生活?一对对待生活还没有多少方法,就要轮替着夜班为小孩换尿不湿的夫妻,他们只会觉得幸福而不会有无奈?
  亦舒的小说《嘘》中,几个儿女带着各自家庭回到父母身边去争夺财产,看上去人人凌厉逼人、寸步不让,但翻开每个人的生活,都自有其苦苦挣扎的无奈。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除了亲人,再无人可托付。
  更重要的是,“啃老”是在提前为养老生活做准备。不过10年,养老问题就会摆在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前,如果现在不把钱向一块儿凑,劲儿向一处使,合力去完成一个新家庭的建设,那么在10年以后,这个新家庭面临的压力就是多重的,不光是家庭建设没有完成,还有亲情的凝聚没有提前去营造,家里一直过得你是你我是我,儿媳与婆婆没有往来接触,丈母娘与女婿只是点头之交,这时要养老,可以想见矛盾会有多少。
  某些“啃老”,的确有助于亲情的凝聚、家庭的和谐。比如子女需要老人帮助带孩子,照顾家庭,这种“啃”既减轻了儿女的压力,又加深了家庭的情感,让老人也有被需要的感觉。只有这种相互扶植相互依靠的愛,才能使家庭焕发活力、家人都感受到家的魅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任何一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而形成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一个新旧反复的过程,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注意耐心个别纠正,平时应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良好习惯 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证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
由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氯甲酸苄酯和十二烷酰氯合成了凝胶因子.考察凝胶tGS(凝胶-溶胶转变温度)与tSG(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关系,对布洛芬在凝胶中的释放及NMP在凝胶中的阻凝效